出品 | 子彈財經
作者 | 吳磊
編輯 | 蛋總
美編 | 倩倩
審核 | 頌文
6月9日,碧桂園召回全國各區域總裁,舉行了月度管理會議。
這場會議的核心主題之一是沖刺年中“保交房”大考。會上,碧桂園董事會主席楊惠妍強調,碧桂園“必須堅持不躺平”。
相比于在“保交房”上的積極態度,碧桂園在債務重組中的姿態,卻頻惹非議。
今年4月,碧桂園曾拿出一份境外債務重組方案。面對超140億美元的境外違約債務,碧桂園計劃給予債權人的轉股價為2.6港元/股或10港元/股,而給予控股股東楊惠妍家族的轉股價格卻低至0.6港元/股,被外界質疑“雙標”。
盡管如此,碧桂園管理層仍對完成境外債務重組抱有希望。
在上述重組方案中,碧桂園表示,公司擬致力于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境外債務重組。
另據觀點、新京報報道,在6月5日舉行的股東周年大會上,碧桂園首席財務官兼執行董事伍碧君表示,希望今年內能夠完成境外重組工作,明年上半年能完成境內公開市場債的重組。
不過,在這場和債權人的博弈中,碧桂園是否過于樂觀了?
1、重組方案惹質疑,楊惠妍“雙標”?
進入2025年,碧桂園一直在推動境外債務重組。
4月11日,碧桂園發布公告稱,已經與項目小組協定重組建議的主要條款,其占現有債券債務本金總額的29.9%,而項目小組的成員已經簽署重組支持協議。
與此同時,碧桂園調整了納入重組范圍的債務,境外重組債務本金(不包括利息)從今年1月的164億美元,調減至4月的140.74億美元。
(圖 / 碧桂園公告)
對于納入重組范圍的債權人,碧桂園則給出了5個方案,包括現金回購、零息強制性轉換債、中期工具、長期工具等單個或組合方案,還款日期普遍延長6年以上,核心是“削債+展期+股權置換”。
如果債權人選擇現金回購,每100美元最高可兌付10美元,還要通過反向荷蘭式拍賣方式獲得(這種方式也被稱為“減價拍賣”),出價低者可以獲得兌付現金的機會。
如果選擇強制性可轉換債券,碧桂園則給出了2.6港元/股和10港元/每股兩個換股價格,債券期限越長,換股價格越高。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12日收盤,碧桂園報收0.385港元/股。若以此來看,碧桂園給出的兩個換股價格溢價都在5倍以上。
如果碧桂園對于所有債權人一視同仁,也無可厚非,但問題在于,楊惠妍家族拿到的“劇本”完全不同。
在碧桂園重組境外債務的縮減中,楊惠妍家族做出了一定讓步。按照計劃,碧桂園控股股東11.5億美元(或等值)的股東貸款,擬轉化為碧桂園“森林城市”項目的股權和碧桂園的股份。(編者按:截至2024年底,必勝有限公司持有碧桂園51.94%股權,此公司由楊惠妍全資持有。)
也正是借由這次機會,楊惠妍家族獲得了低價換股的機會。
碧桂園披露的信息顯示,上述股東貸款中的5000萬美元(或等值)將用作收購公司間接持有的Country Garden Pacificview Sdn. Bhd(此公司是馬來西亞的森林城市項目的開發商之一)60%股權的對價。
另外,剩余約11億美元(或等值)將用作認購碧桂園股份,初始行使價為每股0.60港元。
(圖 / 碧桂園公告)
這和重組方案中債權人獲得的換股價格,有著天壤之別,引發外界對于楊惠妍家族“雙標”的質疑。
那么,碧桂園給到債權人與楊惠妍家族的換股價格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是否涉嫌向楊惠妍家族利益輸送?對此,「界面新聞·子彈財經」試圖向碧桂園方面進行了解,但截至發稿仍未獲回復。
另一邊的債權人,態度也并不算十分積極。
今年5月以來,碧桂園已經三次延長境外債務重組支持協議同意費用限期,以及一般重組支持協議同意費用限期,以等待更多債權人同意重組協議。
好在,相關部門給了碧桂園一定的喘息空間。5月26日,中國香港高等法院批準了碧桂園的延期申請,呈請聆訊現被延期至2025年8月11日。
即便重組進展面臨困難,碧桂園仍十分樂觀。
據新京報報道,在6月5日舉行的股東周年大會上,伍碧君表示,在境外債方面,公司目前已與超過70%的債權人在高息債方面達成共識,目標是在今年內完成境外債務整體重組工作。
至于境內債務,希望能夠在今年下半年形成一個綜合的解決方案,于明年上半年完成境內公開市場債的重組。
2、未化債先獎勵?楊惠妍遭處分
還未化解債務危機,碧桂園就已經流露出“論功行賞”之意。
4月11日,碧桂園在公告中提出,建議設立新管理層激勵計劃,將公司普通股的5%可按悉數攤薄基準(包括悉數轉換強制性可轉換債券、SCA認股權證及股東認股權證)授予管理層團隊,以激勵管理層實現其商業計劃。
(圖 / 碧桂園公告)
按照碧桂園當日總市值123億港元計算,5%股權約合6億港元。
碧桂園有意大筆獎勵管理層,但問題在于,管理層究竟是否給碧桂園帶來了“質”的改變?至少從目前來看,碧桂園的困境依然明顯。
財報顯示,2024年,碧桂園實現總收入2528億元,同比下滑約37%;歸屬于公司股東凈利潤虧損328億元,連續3年虧損。
(圖 / 碧桂園財報)
另外,5月16日,碧桂園地產集團發布公告稱,由于碧桂園地產集團(碧桂園境內發債主體)未能按時披露2024年中期報告,上交所對公司、時任董事長楊惠妍、時任總經理兼信息披露事務負責人簡暖棠、時任財務負責人陳淑蘭予以公開譴責的處分,并記入誠信檔案。
在此之前,因為碧桂園地產集團遲遲沒有披露2023年財報,上交所就對楊惠妍采取了通報批評的處分。
(圖 / 碧桂園地產集團公告)
不僅如此,進入2025年,碧桂園的銷售仍未見起色。
6月6日,碧桂園發布5月銷售額。5月,公司實現權益銷售額30.9億元,同比下滑28%;1月-5月,其實現累計權益銷售額139.4億元,同比下降35.61%。
據澎湃新聞報道,在上述股東大會上,碧桂園常務副總裁程光煜表示,預計今年全年權益銷售額在300億元至400億元之間。
拉長時間來看,這甚至不如碧桂園巔峰時期一個月的銷售額。其實,碧桂園去化艱難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除市場環境、企業信用等問題之外,還與公司長期深耕非一二線城市有關。
近期以來,在政策的持續托底下,一二線城市率先復蘇,其他層級城市的復蘇相對緩慢,這從華潤置地、保利發展、金茂等房企重點布局一二線城市中可窺一二。
只是,于碧桂園而言,陷入流動性危機之后,已沒有足夠實力來進行調倉,只能等待時機,寄希望于時間。
據了解,碧桂園2025年戰略目標聚焦“保交房”等核心任務,中期則逐步提升資產負債表質量,再到未來進入新常態的正常經營狀態。
在6月9日舉行的月度管理會議上,碧桂園總裁莫斌表示,沒有永遠上行的市場,亦沒有永遠下行的市場,關鍵在于更好地適應新的市場常態,“耐心地等待市場修復機遇期”。
3、危機難解,碧桂園服務想要“切割”
碧桂園還想“耐心地等待”,但關聯企業碧桂園服務卻“等不及”想要“切割”。
5月23日,碧桂園服務也舉行了股東大會,現場硝煙味十足。據中房報報道,在大會上,管理層透露,為減少碧桂園的影響,公司有考慮過更名。
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多家房企相繼出現流動性危機,物管行業“唇亡齒寒”。無論物管企業如何強調自身業務的獨立性,都難以抵擋地產下行帶來的反噬,即便是強如碧桂園服務,也難以擺脫這一危機。
2023年10月10月,碧桂園宣布,尚未支付一筆本金金額為4.7億港幣的到期款項,正式違約。
碧桂園違約之后,碧桂園服務也被殃及。2023年,碧桂園服務實現收入426億元,同比增長3%;股東應占利潤2.92億元,同比暴跌85%。
(圖 / 碧桂園服務財報)
在財報中,碧桂園服務解釋,由于碧桂園出現流動性危機,基于謹慎性考慮,對來自關聯方的貿易應收款計提預期信用虧損準備總額21.99億元,其中,對于來自碧桂園集團的貿易應收款計提預期損失虧損準備總額21.82億元。
(圖 / 碧桂園服務財報)
就在碧桂園正式違約的同一天,在碧桂園服務工作12年之久的李長江辭去總裁、執行董事等職。此前,李長江曾推動碧桂園服務的上市,而碧桂園服務的市值一度超過2700億港元,堪稱物管行業的“奇跡”。
就在卸任總裁之前的7月份,李長江與配偶黃志華曾合計減持碧桂園服務超300萬股股票,套現超2800萬港元。
辭職之后,李長江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只有地產穩了,物業才可以起來,特別是有開發商背景的物業公司尤其如此。”
在這種情況下,碧桂園服務想要和碧桂園“切割”也在情理之中。但現實情況是,碧桂園服務的“含金量”太高,碧桂園、楊惠妍家族都“離不開”碧桂園服務。
截至2024年底,碧桂園服務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高達153億元、金融資產5.8億元、定期存款18億元,且短期借款只有不到4億元,現金流充足。
(圖 / 碧桂園服務財報)
就在今年5月7日,碧桂園服務披露,公司同意向楊惠妍實控的必勝有限公司、Fortune Warrior兩家公司,提供本金人民幣10億元(或等值港幣)的循還借款融通,用于碧桂園的“保交房”相關事項。
其實,在2024年,碧桂園服務業績的已經有了好轉跡象——實現收入440億元,同比增長3.2%;股東應占利潤18億元,同比增長518.7%。
(圖 / 碧桂園服務財報)
此時此刻,如若能避免碧桂園拖累,碧桂園服務仍有在物管市場領跑的實力。只是,在沒有完成“切割”之前,碧桂園違約的陰影仍然會籠罩在碧桂園服務身上。
*文中題圖來自:碧桂園官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