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溪云
史無前例的機會來了,廣西的命運,可能將徹底被一條運河改寫。
13世紀末,京杭大運河完成了中國經濟重心南北轉移的最后一步,在一個大部分河流自西向東的國度里,打通了南北流向的大動脈。從此中國水網交織、河海相通,貨運人流往來如梭,經濟血脈豁然貫通。
而建設中的平陸運河,就是廣西版的“京杭大運河”,對中國來說意義重大。
整個工程造價超過深中通道,土石方開挖總量相當于3個三峽水電站,航道等級直接飆到“內河I級”,可通航5000噸級船舶,媲美長江主干道的通航能力。
一旦建成,平路運河將打通珠江和北部灣地區,成為中國整個西南地區出海最為便捷的水運大通道。
來源:嗶哩嗶哩—譯界探索者
國家為什么要投727.2億,在這個中西部唯一的沿海省份,砸出一條如此宏大深邃的運河?
在被對越自衛反擊戰拖累了改革開放的進程后,國運終于降臨,這次廣西如何抓住逆天改命的機會?
這條全長134公里的運河,影響之深遠,可能會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永遠不要低估,一條河流的力量。
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溝通南北,鑄就今日杭州“物阜民豐”的繁華勝景;
長江黃金水道穿行而過,發達的水網系統如血脈奔涌,才有今日之江蘇經濟興旺、藏富于民;
萊茵河發達的內河航運,則支撐起了德國魯爾工業區的崛起,堪稱經濟的命脈。
水運的優勢,在于運力大而運費極低。全中國有60%的重要大宗商品通過運河來運輸,而水運成本僅有鐵路的1/2,公路的1/5,航空的1/20。有水運的地方會形成物流費用的洼地,從而吸引產業聚集,形成沿江經濟帶。每年運輸量超過40億噸的長江就是最好的例證。
其實,廣西省內河流也不少,甚至還靠海,可經濟發展卻一直不太行,人均GDP排名全國第29,比內陸的云南、貴州、西藏、青海還要低。
問題就出在廣西河流的流向上,自西向東,不通向自己的出海口,反而通向廣東的珠三角。
這里面涉及到一個區域發展的規律。
盡管水運干道會帶來交通上的優勢,但要轉化為經濟優勢,還需要一個中心節點,也就是港口。
由于廣西的河流不通往自家港口,臨港地區就無法享受低廉水運的便利,經濟腹地狹窄,缺少原材料的價格優勢,大大降低了競爭力。
因此,廣西內河沿岸的物流價值,一直以來都是“肥”了廣東。現在西江上的長洲樞紐已經非常擁堵了,貨運吞吐量連續5年超過了三峽,遇到干旱還經常堵船。
廣西看著廣東江海聯運賺得盆滿缽滿,自己每年卻有600萬人口要背井離鄉,跑去廣東打工。
反觀廣西的出海口北部灣,由于沒有水路連接,成本高,連廣西自己人都嫌棄。柳州去年有將近兩萬輛汽車出口至東南亞,卻寧愿繞道幾百公里跑去廣東出海。明明東盟已經連續多年成為我們的最大貿易伙伴,可北部灣三個港口全年的貨運量加起來才四億噸,比山東省三個港口中吞吐量最低的煙臺港還要少。
終于,平陸運河來了。
北起西江干流西津庫區南寧橫州市平塘江口,南至北部灣欽州港海域,徹底打破廣西河海相隔的局面。西江中上游地區出海可縮短560公里內河航運里程,每年可為整個西南地區節省運輸費用52億元以上。
根據相關研究成果,預計2035年、2050年平陸運河運輸服務帶動GDP將達到450億元、770億元,推動產業發展新增GDP將達到320億元、1730億元;預計2035年、2050年平陸運河貨運總量分別達到9550萬噸、12000萬噸,一條運河的貨運量,就將超過廣西省內所有鐵路的貨運量。
所謂逆天改命的機會,絕不是說著玩的。
比起省內運輸條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平路運河將極大提升廣西在全國的分量,牽動整個中西部省份的出海格局。
往廣西的北方看起,一個兩億人口、十幾億GDP的經濟腹地——川渝,正日夜盼著平陸運河的開通。
因為平陸運河對于川渝的外貿發展,同樣意義重大。
拉開世界地圖再來看,北部灣港是“一帶一路”重大戰略的陸海交匯處,是西部地區與東盟、中東、歐洲的資源交換樞紐。
平陸運河補上了關鍵的一小段,讓整個貿易網絡密切聯系了起來:
而在全球地緣政治震蕩的情況下,中國與東盟的貿易伙伴關系將進一步升溫。實際上,從2024年的貿易情況來看,中國對東盟出口與對美國出口之間已經形成了明顯的替代效應。
以美元計價,中國對前五大貿易伙伴東盟、歐盟、美國、韓國和日本進出口規模分別為9823.35億美元、7858.24億美元、6882.80億美元、3280.83億美元 和3082.7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7.8%、0.4%、3.7%、5.60%和-3.0%。
原因是多方面的,東盟經濟增速高,進口需求增長快,RCEP對中國和東盟貿易的促進效應,還有全球產業鏈重塑帶來的影響。很多亞洲國家,變成了中美貿易的“中間商”,間接貿易明顯增多。
今年發生的幾件事,也說明我們在進一步加強和東盟的聯系。
4月,中越鐵路合作機制正式啟動,中越兩國關于推動跨境標準軌鐵路聯通的動作,有了實質性的進展。
5月20號,中國與東盟自貿區3.0版本談判全面完成,內容涵蓋數字經濟、供應鏈互聯互通、海關程序與貿易便利化、經濟技術合作等九大方面,未來中國與東盟的區域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的水平將進一步提升。
而四川和重慶最大的貿易伙伴,恰恰就是東盟。去年四川進出口貿易總額超萬億,同比增長了9.4%,創歷史新高。重慶的進出口貿易也有7154億,同比增長了0.4%。成都的筆記本、重慶的汽車需要大量出口至東南亞,澳洲的鐵礦石需要進口到攀枝花,南美的牛肉要進口到火鍋店。
過去,川渝都要依靠兩千公里的長江水道,在長三角轉運,將貨物送出海。
在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設想下,重慶直達欽州港的鐵路已經修通。等平陸運河建成,北部灣港就將形成“海鐵+江海”聯運大格局,將成渝出海的距離從2000公里縮短至1200公里,將貨物運往東南亞的時間縮短十天以上,每箱貨物還能省個二三百運費。
北部灣將徹底甩開過去的孤島效應,輻射更加廣泛的經濟腹地,成為中西部出海的“水龍頭”。
伴隨著平路運河的開通,廣西多年的夙愿終于要成真,成為中西部出口大通道,從而迎來招商引資、加速崛起的良機。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國家層面便明確了廣西的樞紐定位“要充分發揮廣西作為西南地區出海通道的作用”。
為承載這一使命,廣西舉全區之力推進交通動脈建設:鐵路網向云貴延展,北部灣港口群擴容升級,航空樞紐加速布局,編織起前所未有的立體運輸網絡。
更有深意的是路網布局的“流量博弈”:
當部分通往廣東的干線被刻意設計成車道收窄的“瓶頸路”或戰略留白的“斷頭路”,西向連接云貴的通道,反而優先貫通。這一空間疏導策略的核心邏輯,正是引導西南貨流經欽州、防城港等北部灣港口出海。然而珠三角憑借產業勢能與先發優勢實現“逆勢破局”,其率先建成連接西南的水陸聯運大通道,吸納了西南地區大量貨物。
深層次矛盾在于:云貴制造業基礎薄弱,遠洋運輸需求有限;川渝湘雖具備產能規模,但更傾向于借力長三角、珠三角成熟的國際航運網絡。
當市場效率戰勝行政導向,北部灣港的“出海口理想”,仍在等待產業鏈西移的歷史契機。
而平陸運河,恰好有望成為一個影響中國產業轉移浪潮方向的關鍵支點。
為什么這么說?
以廣西省會南寧為例,有了平陸運河,其從北部灣出海的里程僅有291公里,較由珠三角出海縮短560公里。如果放到長江經濟帶中,就相當于從湖北黃石變成了江蘇泰州,時空效應煥然一新,大幅降低貨運成本和時間。
這種區位優勢,完全可以吸引東部產業沿著運河航道向南寧等廣西內陸地區轉移。
事實上,為了抓住這一機遇,平陸運河沿岸正在抓緊修建產業園。貴港市布局建設貴港經濟開發區,已簽約引進心連心綠色化工新材料項目等3個百億元制造業項目,茂盛智能家具、創明光伏等投資10億元以上的工業項目22個,全部項目建成達產后年產值將突破1000億元。南寧比亞迪碳酸鋰電池材料、欽州石化產業創新中心、中國—東盟新能源電動車生產基地等項目,也都在加快推進。
平陸運河經濟帶的基礎設施網絡也在加快完善。貴陽至南寧高速鐵路、南寧經崇左至憑祥城際鐵路、橫州至南寧高速公路等相繼建成,成功申報防城港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西部地區首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紅沙核電3號機組)投產發電。
從更宏大的視角來看,平陸運河就像一道水閘,部分攔截住外遷到越南的產業洪流,從而把一部分本來要遷走的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留在國內,緩解低端制造業受發展中國家威脅、高端制造業受發達國家遏制的“雙重擠壓”。
這條讓廣西有機會逆天改命的運河,在全國經濟版圖中,也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廣西的使命,相當關鍵。
2025年風高浪急,世界格局巨變,面對關稅、脫鉤,普通人如何守護自己的錢袋子?
若你有這個困惑,一定要看智谷趨勢內部研判,每周為您解讀國際、宏觀、政策、樓市、商業等重要動向。全年48期,助你看清趨勢,直達財富的本質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