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
“愛總是流向不缺愛的人;而缺愛的人,終其一生都在苦苦尋求愛。”
曾經我覺得自己就是如此,很缺愛,卻始終得不到愛。
但事實并非如此。
愛,可以流向每一個人。
只是有的人能很自在地擁抱它,有的人卻因恐懼而不允許自己真正地感受它。
我曾是后者,現在正逐漸變成前者。
今天,我想和你分享自己一路走來改變的路程,借此告訴你:
小時候缺愛不等于永遠缺愛,你永遠都擁有獲取愛的力量。
為什么沒有人愛我?
青春期伊始,我就開始了“追愛”之路,卻屢戰屢敗,備受打擊。
我將此粗暴地歸因為是自己不夠瘦、不夠美。
每一次透過鏡子看自己,都像在審視一件永遠無法令人滿意的殘次品。
所以,上高中后,我靠瘋狂節食減肥了20斤,還學著化妝、打扮,可卻始終“無人問津”。
自卑的種子開始在我心里發芽。
上大學后,“不被愛”的自卑和焦慮更是瘋狂滋長:
在北京這所知名高校里,同學個個都家境優越,成績還都很優秀。
在這里,我難得可以引以為傲的學習都被TA們踩在腳下。
更難受的是,沒多久,整個宿舍除了我都有了男朋友。
“為什么就我沒有人愛?”的念頭不斷撕扯著我。
我開始嘗試追求鍍金班的男生,以為放低對男人的標準我就能收獲愛情。
卻沒想到,他們不但也看不上我,還羞辱我的身材。
后來,我又喜歡了幾個同學,都無一例外被拒絕了。
終于,我崩潰了。
“你真差勁,沒有人會愛你!”這句話一直在我的腦海里翻滾。
父母覺得我年紀還小,著什么急;朋友、同學覺得我是沒救了的戀愛腦。
我被困在“想被愛”的執念里痛苦掙扎,卻不被任何人理解。
所以,在得知有心理咨詢的活動后,我幾乎沒有猶豫就預約了。
那是我第一次嘗試咨詢。
我的咨詢師是名男性,看起來很溫和、有教養,比較合眼緣。
初次咨詢,我就什么都倒出來給他,完全沒有邊界,也不會覺得害羞。
我以為這是因為信任,后面才逐漸意識到,那時候我將他“工具化”了,并沒有把他當人,才會毫無顧忌地什么都說。
這樣的視角,其實并不利于咨訪關系的建立。
咨詢師對此給出的“解法”是鏡子。
那一次咨詢,他把鏡子擺在我面前,卻要求我不去看鏡子:
他讓我試著不去注意鏡子里的自己,專注在跟他的咨訪關系里。
我才發現,自己居然做不到——原來,我看上去是在跟別人交流,但其實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審視自己上,每一個瞬間我都在檢查自己做得好不好。
我從來沒有一刻,把目光真正地放到和我交流的人身上。
再回想到自己跟那些男生相處的過程,我意識到,我不只是在咨詢室里這樣。
我看上去很迷戀他們,但實際上,我只是想通過他們的肯定,來確認“我是足夠好的”。
這是我第一次對自己的“愛”生出懷疑:
“我真的喜歡他們嗎?我真的想要和他們走進戀愛關系嗎?”
再后來的咨詢里,咨詢師又把鏡子拿走。
剛開始,我很慌亂,因為沒有鏡子我沒辦法檢查自己的狀態了,連偷偷瞄都做不到了。
但一個聲音突然出現了:“你為什么不能看看你對面那個人呢?為什么不允許自己真正進入一段關系呢?”
在那時,我忽然聽見自己心底冰層碎裂的聲響。
我終于第一次在關系里睜開了雙眼:
我第一次看清了咨詢師的表情,看到他在鼓勵我。我開始嘗試更深入,但有邊界地表達自己。
從那之后,我們進入了真正的咨訪關系。
那段時間,在咨詢師的陪伴、理解和引導下,我逐漸覺醒,不再自我懷疑。
我開始看到自己是有能力看清生活的迷霧的,也相信自己追求愛情沒有錯,只是沒有找對方法,但我一定有找到方法的能力。
只是很可惜,還沒完全成長起來,我們的咨訪關系就崩潰了。
那時,因為被地下戀的男生斷崖式分手,我倍感憤怒,覺得心理咨詢毫無作用,瘋狂地攻擊了咨詢師后,就停掉了咨詢。
原來,“戀愛腦”只是我想拯救自己
決定再去咨詢,已經是工作后了。
那時候,我談戀愛的頹勢還是沒有扭轉,再加上生活、職場的種種沖擊,心理已經在崩潰邊緣,每天都睡不著覺。
去看醫生,醫生說:“如果你不想活的話,其實你可以不用來醫院的”;
去找閨蜜,閨蜜也已經被我半夜一百多條的信息搞到崩潰了;
我知道,再這樣下去,不只是談不上戀愛,可能活都不用活了。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決定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去救一下自己。
我重新找到了我的咨詢師,并決定做高頻。
時隔多年再見,我的咨詢師還是如從前一般抱持、溫和。
不管我說的是多么奇怪、偏離主流大眾、乃至有點偏激的想法,他都只是溫和地聆聽,很少發表意見。
然后,在我表達完后,再進一步詢問我的感受。
他始終保持耐心。即便我進步得很慢,也從來不會著急地去對我說教。
這一次,我們的探討更加深入,并著重去挖掘可能被深埋起來的創傷。
比如,除了咨詢內的溝通,他還會教我寫情緒日記:
讓我學會去澄清事情的起因、我的情緒、我所做的應對情緒的行為。
更重要的是,他讓我在日記中回憶這種情形第一次出現在什么時候。
我慢慢開始看見,自己的很多行為源于過去的創傷。
比如,我似乎是有意讓自己在感情里碰壁,讓自己感受到一次又一次被拋棄,還幾乎每次都是因別的女生的出現。
當我在日記里澄清到這一部分時,記憶閃回到父母生弟弟時。
當時,在我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父母突然告訴我,我要有弟弟了。
這對我的傷害很大,有一種“我的存在不夠重要”的感覺。
那時的我一直有種恐懼,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父母才要再生一個孩子來替代我。
哪怕在長大之后,我了解到了父母并沒有這樣的想法。
可兒時的恐懼還一直盤踞在我的心頭,讓我控制不住去一次次地復刻這樣的場景。
當我把這個發現拿到咨詢里和咨詢師再聊,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自己的“迷戀”:
原來我不是在求愛,我只是渴望感受同樣的痛苦,并在痛苦中得到解脫。
并不是那些男生有多吸引我,而是“有一個機會穿越回去拯救年幼的自己”這件事對我而言有致命的吸引力。
我一次次地走進沒有結果的親密關系,其實是想拯救自己,扭轉自己小時候“被拋棄”的命運。
當我看見這個強迫性重復,一直困著我的“缺愛”的執念,終于逐漸消散了。
我開始主動和咨詢師探討,在關系里,我更看重那些品質,而不再糾結于“為什么沒有人愛我”。
在和咨詢師描繪自己的愛情圖景時,我才意識到,自己特別希望自己小女生那一面能夠出現在伴侶面前。
但在之前失敗的求愛里,我常常沒辦法出現那一面,反而是一個過分滄桑的女生,難以被喜歡。
咨詢師告訴我:“其實,你的這一面是存在的,只是之前的男生并不能激發你的這一面。”
這是我第一次從別人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找自己的不是。
我開始相信并設想,真的會有那樣一個人,把我帶回那個有童心的樣子,而不是那般滄桑的模樣。
我終于遇到對的那個人
改變看似來得突然,其實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咨詢后的某個清晨,我第一次發現,原來我的房間是臟亂的。
以前被執念困住,我無暇顧及整個世界,甚至意識不到自己一直處在糟糕的環境中。
我第一次開始主動打掃自己的房間,在整齊有序里,感受自己的能量。
我的情緒慢慢開始變好,精力開始變得旺盛。
我開始走出門去冒險:去獨自看電影、去探店、去結交新的朋友、去體驗潛水、擊劍……
最驚喜的變化,發生在親密關系里。
當新認識的男生說“我們更適合當朋友”,我不再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渦。
特別是看到他和他的女友站一起的般配模樣,我更真切地意識到:
并不是我不好,而是我一直在追尋根本不適合我的關系。
我頓悟,也許我需要的并不是變得更漂亮、更苗條、更優秀。
我需要的是,更了解我自己,為自己尋找更適合自己的關系。
終于有一天,那個人出現了。
看到他的第一刻,我就知道,他是對的人。
因為我在咨詢中,已經無數次在心里設想了他的樣子。
和現任男友的相處,是一場溫柔的雙向奔赴。
他是生活達人,熟記每一條地鐵路線,分的清楚菜市場里所有的食材;
而我,在經歷了心理咨詢后,變得更擅長關懷自己,照顧他人的情緒。
于是,他教我怎么在生活上獨立,我教他怎么辨別自己的情緒。
我們像兩棵并肩生長的樹,根系在土壤深處纏繞,枝葉卻向著不同方向舒展。
我從未想過,真的會有人會愛我腰間的贅肉,愛我不修邊幅又無需解釋的模樣。
我從未想過,自己真的可以擁有一段真正、真摯的愛情。
而這一切的起點,就是心理咨詢。
它讓我看見自己,讓我敢在另一個人面前誠實攤開雙手,袒露自己的脆弱。
我也開始相信,我值得被好好看見,值得被真實地愛著。
所以,如果你也曾經跟我一樣,不斷地被喜歡的人拒絕,求愛卻不得。
試著推開那扇咨詢的門吧,也許那里就存放著解開你內心困鎖的鑰匙。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選擇咨詢師,可以看看這位理論和實踐經驗豐富的咨詢師——趙軍。
趙軍老師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從業超12年,積累個案時長4800+小時,擅長以心理動力取向、催眠治療、家庭治療、短期焦點治療等幫助來訪者解決親密關系、抑郁焦慮、家庭創傷等議題。
為鼓勵更多人邁出第一步,趙老師在今日開通了3個半價咨詢名額,即原價700元/次的正式咨詢,現在只需350元。
↓給自己一個改變的機會↓
感受有溫暖的傾聽
如果,你也感覺到自己的親密關系陷入了僵局,想要修復或尋求改變,勇敢離開,又想選擇更多不同風格的咨詢師,不妨試試壹心理的「半價咨詢」,找到更合適你的那一位咨詢師↓
作者:來訪者霽輕
編輯:小西
圖源:圖蟲創意、Unsplash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