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山詩集《時間的鹽》品鑒會大家談
時間:2025年6月7日,下午
地點:十月文學院
主持人葭葦:各位詩人、評論家、音樂人、讀者朋友們:下午好!歡迎來到王山詩集《時間的鹽》品鑒會現場,我是主持人葭葦。今天在十月文學院舉辦關于詩歌和音樂的雅集,我特別喜歡“品鑒會”這個名稱,我們在這里集會,與其說是“討論會”“分享會”,不如說我們是置身于一片鹽田,一起品味詩人王山用他半生時光,在他生命的愛與痛、光與暖、咸與甜中咂摸,他用眼睛、耳朵、心靈去觀察世界,體驗人生,書寫詩篇,為我們讀者凝結出的時間的鹽粒。
詩人王山經常說這句話:“詩歌需要勇氣。”在我看來,他的人生更像是一場關于詩歌、關于鹽的冒險。為什么這么說?他的童年在新疆伊犁零下40度的寒風里度過,那里的寒冷體驗凍結出來的是他最初的語言棱角,后來,作為少年的他被舒婷《四月的黃昏》里的詩句,像閃電一樣擊中了最初的詩心。從此,這位少年開始在詩歌里叛逃。他多年堅持在書寫如鹽粒般素靜、赤誠的詩。他曾經給茶卡鹽湖的鹽粒寫詩,給飛過峽谷的雨燕寫詩,給一只叫小米的貓寫詩。今天,這本《時間的鹽》就是他把生命里這些印痕熬成了詩的晶體。
接下來,有請今天第一組嘉賓上場來討論《時間的鹽》,他們都是王山的好朋友。有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副總編輯蔣麗君為我們介紹王山詩集《時間的鹽》,我們一起看這本詩集怎樣被時光凝練出來。同時,也邀請作家陳東捷、邱華棟一起談王山詩集《時間的鹽》。
蔣麗君:大家好!這個活動本來是我們劉祚臣社長參加,他因為其他的事情錯過了,因為他的錯過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機會。
我長期出版知識讀物,今天很有幸與詩歌重新連接在一起,非常感謝王山老師《時間的鹽》品鑒會,讓我有機會看到了三十年前的自己。
首先,我代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知識出版社,向王山老師表示祝賀,也向各位來到現場的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感謝大家在周末的下午拿出時間參加非常專業的品鑒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以出版知識讀物為主,但也是綜合性的出版社。在傳承文化、傳播知識、啟迪智慧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這個夏天,特別有幸可以出版王山老師的《時間的鹽》,這本詩集匯聚了王山老師自詩歌創作以來的70首精品佳作,凝聚王山老師在詩歌領域的深入思考和長期的耕耘。詩歌集呈現出濃厚的情感,也呈現出深邃的思想。在當下的快節奏、碎片化的喧囂生活中,人們越來越遠離內心的寧靜,遠離對詩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恰恰是詩歌和《時間的鹽》這樣的詩集,讓我們在快節奏下找到一片心靈凈土,讓大家在閱讀中漸漸放慢腳步,在沉浸中審視自己的生活和內心世界,找回在時間中失去的自己。我找回了三十年前的自己。
今天上午,我認真閱讀了這本詩集,真的讀出聲來的。我覺得通過朗讀,能發現詩歌更加有情感,更加有力量。王山的很多詩作充滿哲思,首篇《時間的鹽》呈現出深邃意象和理性探索。黑夜里的礁石、昏睡中的駱駝、戈壁中的枯草、日出日落、結晶的鹽,這一系列的意象營造出一種靜謐、渾闊的氛圍,幾乎可以讓人感受到時間在慢慢地流逝,生命在成長和輪回。里面有一個句子,“等候是沒有力量的力量”,體現了矛盾中的執拗,是對未來的執著追求和對生命意義的不懈探索。詩集中更多的是對情感的呈現。開始讀這本詩集的時候,我有點疑惑,為什么現在2025年出版的詩集首篇是寫于2013年的一篇文章《媽媽的笑容》?看完全詩,有點理解了,這是一個母親離開的場景的具象,點出了詩集的主題,也就是生命與愛。這個主題在詩中處處可見,特別是在《我會老到》這首詩中得到很好的呼應。
今天是品鑒會,可以談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讀一下詩。朗讀第一節詩,覺得詩句特別感動人,好像是我經歷的東西,只不過把情緒留在心中。王山老師把它結晶成詩歌,留給了時間。特別感謝王山老師的創作。
大家是否認同本書的設計非常有品位和品質?從封面的藍和銀,從版式、字體的疏密,插圖的寧靜等等,都與詩作很好地呼應、融合在一起。詩文的內容和形式有很好的統一。
最后,我特別感謝大家,感謝大家對《時間的鹽》這本書的關注和支持。因為朋友在看,所以推送給我一個視頻號“曠野讀詩”,兩個年輕人在路上隨機找路人請他們讀詩,找的人有學者、外賣小哥、老年人、年輕人、外國人。一開始讓他讀詩的時候很楞,接受了以后很用心的選詩、讀詩,場景令人動容。詩歌需要推廣,《時間的鹽》也需要大家的支持和傳播。我相信經過大家的努力,通過品鑒會和各種方式的推薦,《時間的鹽》可以幫助更多讀者,值得更多讀者的喜愛。祝賀王山老師,也謝謝大家。
主持人:感謝蔣麗君老師。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很少出版詩集,這次出了王山《時間的鹽》,也是難得。我們都知道,百科知識更多的是關于客觀的物質世界的知識,而詩歌就是關于生命經驗,關于精神世界的知識。我覺得這樣一來,我們既有物質世界的知識,也有精神世界的知識,特別圓滿。王山曾經說過他的寫作就是基于自己的生命經驗,寫的就是自己的生命歷程。再加上詩集設計得如此精美,我突然覺得這個好像提煉了精鹽,不是粗鹽。
請陳東捷聊聊《時間的鹽》。
陳東捷:歡迎大家來到十月文學院,很高興在這個地方舉辦詩會。這個地方的調性很大。《時間的鹽》我沒有全部讀完,大部分讀了。王山辦過很多的詩歌活動,為自己的詩集做活動不知道是不是第一次?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時間的鹽》書名取得很好。可能是他參觀鹽湖的時候隨意說,鹽是大自然的造物,我們都是時間的鹽隨意灑落在人間。但這個鹽可能已經跳出本初的意義,成為人生的一種濃縮的隱喻,或者說是一種涵蓋,味道非常豐富。集子里的很多詩都體現了這樣的意思。人生經歷很多以后,凝練也好,結晶也好,就有了一些意味深長的東西。從詩經到楚辭,我們能讀到很多情感非常充沛的詩篇。王山《時間的鹽》里,抒情詩居多,主題有以下三個:
第一個是懷念母親。懷念母親,是詩集的主旋律,不停地在閃現。我沒有統計有多少首,七八首以上的詩是懷念母親。
第二個是紀念初戀。這個主題的詩作,也有好幾首詩。從詩集開篇和收尾的這兩篇敘事性文章,可以看出其一是對母親最后的陪護,另一個是關于漢口江灘的初戀記憶。
第三個是書寫世間萬物。這部分詩歌,關于自然,但大主題是愛。愛用鹽解釋,對母親和初戀情人的愛,包括對山川自然以及其他人物的愛,其實都不是年輕甜蜜的。過去說愛總是想象為是一種甜蜜的、單純的,一種充滿激情的,這里都是經過沉淀的。愛更多的意義不是甜的,而是像鹽一樣咸的。母親告別了以后,他反復回憶母親,有幾首詩寫得非常好。寫初戀情人也有好幾首詩,包括一些沒有直接寫的,例如,一個人吃意大利餐,那種孤獨也是一種紀念。關于愛的味道也是咸的。關于自然也是,這種造物對人帶來的無奈、無力感在詩里反復出現。無力,有宿命色彩,但又不是宿命的態度。
主持人:作者王山就是用愛關照萬物,解釋萬物,體認萬物,愛不是年輕齁甜的,經過歲月沉淀后是一種淡淡的咸味。
陳東捷:用時間的方式來涵蓋人生和命運,用時間的方式來解讀,甚至來解構人生和命運。《時間的鹽》里面,等候占很大的部分,有很長的排比,等候是沒有力量的力量、等候是一場含義不明的消耗、等候約等于零、等候是最偉大的力量、等候是無法擺脫的悲傷。其實,這里有很多宿命色彩,不是宿命的態度,還有抗爭、不甘,對愛執意追求回味。雖然它已經消失了,但他還是致力于讓它存在人間。這是非常有意思的詩集。
主持人:感謝陳東捷老師分享。十月文學院是我仰慕已久的地方,今天借著《時間的鹽》來到這里。剛才陳東捷老師說不經常讀詩集,蔣老師說不常出版詩集。我們借著作者王山的詩歌作品,一起在這里像鹽粒一樣凝結在一起,感受與詩同在的這個夏日午后時光。感謝十月文學院對本次活動的支持。
請邱華棟談談《時間的鹽》。
邱華棟:兩位主辦方發言完了,該我們真正的朋友發言了。出版方蔣社長和文學院的地主陳東捷院長講完了。首先,我一般習慣叫王山是山哥,祝賀你出了這本非常漂亮的詩集,特別的祝賀。今天來的朋友每一位都是詩人,真的是這樣。張頤武教授主要是理論家,他本質上也是詩人。王干也是。你們兩位來了帶來了另外一種詩性。京東的王二冬等等,還有從外地趕過來的人,有福建、寧夏和陜北的詩人。四面八方的人來到這個地方,就是為了這本詩集。我們共同來分享,從這本美妙的詩集里找到和它呼應的東西,找到我們共同面對的詩神,特別好,祝賀山兄。
我和王山是多年的老同事,他在中國作家協會的《文藝報》《中國作家》雜志工作了很多年。我從《人民文學》到魯院又到書記處,我們是一二十年的老同事。我們都有在新疆生活很多年的背景,情感上就是有兄弟之情。他的寫作,總是讓我感到意外——不知道他寫散文的時候,發現他散文寫得很漂亮;不知道他寫詩,結果他出詩集,發現他的詩寫得這么好,真的讓我很意外。他擔任中國詩歌學會常務副會長,主持學會的工作,也做了很多詩歌活動。這個詩集也是明證,有很多的痕跡,有歲月的痕跡,行走的痕跡,心靈的痕跡,特別的充沛。
第一點,書的藍色。藍色是不是山兄選擇的?還是出版社挑的?(回答:出版社)。這像你挑的一樣,如果你自己挑選可能喜歡像火焰一樣的橙紅色飄動,因為你活得越來越年輕。我好像過了40歲越來越喜歡藍色,我現在書柜里放3-5本專門研究藍色的書。過了40歲心情由火焰燃燒變得冷靜、澄澈,藍色極好,特別棒。書名就是《時間的鹽》,寫詩一定是語言的結晶體,是語言的黃金,是我們生命和語言相遇的一瞬間的生成物,這是詩歌的美妙之處。詩是對萬物的命名,對情感瞬間迸發的定形。詩太美妙了,永遠是最高的語言藝術,也是文學中的明珠和皇冠,毫無疑問。這本書的書名很好,時間之鹽,時間里凝結出的鹽,凝結出語言精華。書出得漂亮,書名起得好。
第二點,詩集的內容怎樣?我看到了一個至情至性的男人和詩人,他就是王山。你看每首詩非常明確地呈現出情感和性情,特別生動。有的詩人會遮著,掩著,藏著,或者說利用語言的炫技,讓我們搞不清楚他在說什么。歐陽江河大師我讀不懂,但我喜歡得不行,我看到歐陽我會問他詩是寫什么的,我看不懂,但莫名其妙就是喜歡,他的語言在繞。王山的詩是另外的路子。
(朗讀:《母親的名字如星辰閃亮》)
我三十年前第一次去拜訪王蒙老爺子,在那他那里喝茶聊天。崔老師從里屋給我找了一本,王蒙老師說書沒有多少了,崔老師說還有,進去找了港版的《淡灰色的眼珠》簽字送給我,那是1995年,那會兒我二十幾歲,我現在已經50多歲了。
這本《時間的鹽》里,有好幾首詩是王山寫給他母親的,讓我們潸然淚下的序言,確定了本詩集的基調和底色就是至情至性。
祝賀山兄出書,也感謝出版社出這本好書。希望我們所有的,特別是線上的朋友能夠喜歡這本至情至性的詩集。
謝謝。
主持人:感謝以上幾位老師。
請下一組嘉賓上場,有請朗誦家冉迪,詩人、評論家李少君,詩人戴濰娜分享這本詩集。邱華棟老師剛才的分享,讓人特別有感觸。接到邀請讓我主持活動的時候,我收到了王山老師給我分享的《時間的鹽》PDF版本。我通讀了一遍,很多的句子很喜歡。兩周前,我剛經歷了從小帶我長大的姥姥的離世,在老家舉辦喪事。剛才,邱華棟老師提到詩集里的一句詩:“家里的戶口本上/沒有了母親的名字”,讓我突然想起這兩周經歷的關于死亡的各種事。我姥姥家的地里種了很多土豆,收割最后一波土豆,發現這是姥姥最后一次種的土豆,吃完了就沒有了,大家想永遠地放在冰箱里,哪怕長芽壞掉。我感覺山哥是至情至性的人,用親情和愛,與我們討論生命真相到底如何?
首先,有請詩人、評論家李少君談王山詩集《時間的鹽》。
李少君:我對這本書最有感慨,先說書名《時間的鹽》,非常好。其實,詩歌就是《時間的鹽》,鹽就是結晶,就是沉淀下來的那些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些結晶體。我認為詩歌本身是語言的鹽,大量的語言最后留下的鹽就是詩歌,人生經驗留下的就是詩歌。讀山哥的詩集,我有很多的感慨,因為剛才說了我們以前可能讀山哥的散文和評論比較多。讀詩歌我想起了里爾克的一句話:詩是經驗。一般認為青春寫作是抒情,抒情是情感的一種發泄,但人到了一定的時候,到了中年以后其實就是一種經驗知識。還有一種說法,是把經驗和情感對立,我不贊成。其實所有的經驗都是情感的一個沉淀,像我們能夠回憶起人的經驗,一定是與我們有深刻的情感糾結才能記住,包括童年的朋友那么多,你可以記住的肯定是有幾位跟你有重要交集的,或者是愛過、恨過的人。你去過很多的地方,可以記住的地方,經過那么多的事,可以記住的事,可以成為經驗的肯定是與你有很深的情感交集。王山的詩特別符合我們現在詩歌界的的一種說法:中年寫作。因為經過青春以后,他寫詩的時候已經有了人生的很多感悟。
說到這里,我想起我一直在思考中國古典詩歌的魅力到底是什么這個問題。中國古典詩歌中,唐代的詩抒情,宋代的詩有沉思和敘事。中國詩歌中最優秀的就是感嘆之詩,有青春抒情,又有中年的沉思,就變成了人生感悟或者說感嘆。王山的這一點深得中國詩歌的精髓。我們想想,可以記住的杜甫的詩歌,大部分都是有感嘆性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這些詩都是一種感悟,有抒情,也有敘事,但最主要的就是留下了感悟。王山的詩很有特點,一方面抒情是基礎,肯定有情感的基礎,但是更重要的是他里面更多的是所感所思,這可以說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最有價值的就是鹽,留下的是鹽。我懷疑山哥轉到寫詩上來是不是跟他母親去世有關系,因為人本來生活很快樂,突然之間發生了一個意外,最喜歡的,最珍貴的突然沒有了。他為什么把《媽媽的笑容》放在詩集的最前面,他后來轉向詩歌是不是跟這個事情有關系。本來生活在非常安定,非常幸福的狀態,自認為會永遠美好下去的東西突然消失,這個時候會有很多的感悟。《紅樓夢》是怎么寫出來的?曹雪芹可能經歷了家世突變,觸動了寫作的想法。山哥說話的語速特別慢,每說一句話讓你想半天,可能他說的時候很認真。他經過深思慢慢地說出來,聽他說話的時候也會琢磨每個字的意思或含義。像我這么說話快的就是抒情性格的,他說話慢得一看就是屬于感懷之詩、感嘆之詩的人。
他的詩歌里面很少一氣呵成,斷句很有講究,比如說有一首詩,在46頁,題目是“小草河流”,看起來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其實包含很多人生感悟。沒有草與草的竊竊私語,沒有萬物蓬勃生長的氣息,遼闊不再是遼闊,只是寂寥空虛。我聽得到小草的聲音,我永遠不愿隨意踐踏,哪怕是一棵小草。語氣就是他平時說話的語氣,走過了千山萬水才會有這樣的感悟,就是突然到了一個空曠草原上。人生經歷很多才能有這樣的領悟或者說感悟。“為逝去的親人送寒衣”,就是他媽媽當年讓他給姥姥送寒衣,現在他給媽媽送寒衣,還有媽媽的字條。他年輕特別幸福,父親嚴肅,母親寵愛他,可能他比較任性,老了才知道當時的母愛多么珍貴。我想山哥變成詩人,可能與母親去世有一定的關系。
山哥喜歡寫警句格言,我說是時間的鹽,也是情感的鹽,也是思考的鹽,所以說詩歌很多的是一種警句。比如說沒有比溫柔更鋒利的刀刃,沒有比美麗更殘酷的現實。這一看就是與他的親身經歷有很大的關系。警句格言,我看到的一個說法有道理:AI時代,可能警句格言會受到歡迎,因為寫作上你已經分不清楚人寫的還是AI寫的,但是有人才能寫真正的警句格言,這是人生經驗的凝練,而且是提醒和驚嘆。警句格言像人生中突然的提醒和驚嘆,警句格言就是語言的鹽,也是人生的鹽。王山的詩里有很多這樣的情況,母親的名字如星辰閃亮,詩句本身就非常具有概括性的。有一首叫《冰中的玫瑰》,看的時候可能游客目光注視這些困在冰中的尸體,既殘酷又柔情似水。讀他的詩可以讀到很多讓你特別容易感動感懷的地方,有一首是寫石雕大師的,寫他問石,鑿石,耕石,詩的最后兩節是:“你做出了一架石頭鋼琴/連接起惠安山海/擺放在閩南天地間//石頭做的鋼琴寂靜無聲/我在沉默中/聽到震耳欲聾的轟鳴”。有人生智慧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詩歌。
他寫德令哈海子的孤獨。一開始是一只孤獨的小貓,我看就是海子的魂回來了。德令哈荒涼的是心情,荒涼通過貓來呈現,山哥非常精準地捕捉到了靈魂的孤獨,尤其在相對荒涼的地方。山哥詩集既有中國古典詩歌的精華提升或吸取,也是現代人的經驗。這樣的詩歌能夠特別打動人,可以產生深遠的影響。可能過若干年以后,讓后人讀到可以產生更多的感想與感懷。感嘆之詩和感懷之詩真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精髓,我以前有點認同抒情詩是中國詩歌的一個精髓,但我現在覺得不是抒情詩了,抒情是基礎。無論中國還是西方,抒情是詩歌的緣起,但詩歌還有更高的追求與標準,這其實就是上升到一種詩言志,詩歌是一種感懷和感嘆,人生經驗智慧的凝練結晶,它就是時間的鹽。
(朗誦:《媽媽的字條》)
主持人:感謝李少君老師。坐在李老師的旁邊,我看到他對讀過的每一首詩都有非常大段的筆記。證明李老師和王山老師不僅是可以一起品茶喝酒的朋友,也是可以讀懂彼此的詩文的,非常好的文學上的朋友,為你們開心。
請詩人戴濰娜分享《時間的鹽》。
戴濰娜:我讀書有一個壞習慣,先讀前言和后記,再讀正文。讀《時間的鹽》,看到詩集以母親開頭,結尾則以不可言說的姑娘結尾。兩個女人溫柔的擁抱和夾擊當中,書的內容呈現出了一份格外的柔軟。我恰恰是覺得在這樣一個愈發工具化奔向AI的年代,人性中的柔軟,甚至是脆弱,最珍貴的脆弱是我們最需要保留的人性的遺產之一。在本書當中,我確實讀到了種種的柔軟、種種的脆弱,又有一份微妙的意志力。
我記得帕斯捷爾納克寫過一段話,大概的意思是我們走著走著就會變成告別的大師,就是說,我們人生是不斷告別的過程,這個告別是很多不同層面上的告別。對時光、青春、人和情感等等。我讀山哥的詩集時有一個強烈的感覺,就是這本詩集中有很多的告別,但有更多的挽留。什么是詩?我一直相信:詩是有關失去的,這個失去不光是具體的人和物的失去,而是人類時時刻刻的一種生命感覺的失去。詩是關于失去的,只有把它寫出來,這種強烈的表達的沖動,才能對時時刻刻的生命感覺的流失有一種抓取和挽留。我讀山哥的詩集,看到當中有很多的挽留,包括對母親的,包括對小貓小米的等等各種情感的挽留。這不由讓我想到上世紀五十年代英美的自白派,可能你不一定樂意加入自白派,讓當時像塞克斯頓這樣的自白派標志性人物貼上標簽。自白派詩歌是情感裸露,不是直接真實的經驗,而是一種詩性的真實。山哥在他的文字中確實有大量的詩性真實的時刻。
在洛威爾自白派的課程當中,普拉斯從塞克斯頓身上學到最重要的東西就是用韻的松馳感。山哥的詩歌有非常強大的松馳感的存在,詩和人沒有辦法分開。人的人格很松馳時,寫出來的詩歌就可能很松馳。如果把這種松馳感下沉到技術層面,我覺得這是一種用韻的松馳。李少君老師提到的,在古典的中文詩學中可能是天人的感應,如果放在西方的技術派,它就是可以具化到用韻松馳,也就是普拉斯在塞克斯頓身上學到最重要的東西。
“我們都是時間的鹽/隨意灑落人間/氣候溫涼”。這三句詩,讀起來會覺得有一種自然的深沉,自然的呼吸感,其實是包括時間的鹽灑落人間,每個字的間隙,以及用韻的天然,讓我們感受到這三句有一種妙在其中,但很難說出具體的意義,或者說修辭上把它給拆解,而是天然音韻。李少君老師剛剛說到古典詩學中最重要的東西,今天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好像嘴里天然含著夜明珠的感覺。小時候第一次聽到云想衣裳花想容,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被嘴巴里含著夜明珠的感覺所迷倒,所勾引,這是詩歌的誘惑,天然音韻帶來一種天地感應和人的一種共情。山哥詩歌中大量的自然如呼吸般流淌的詩句,這確實帶來了這樣一種共情感應,以及一種情感經驗轉化為情感深度,這種情感深度恰恰是最令人興奮的地方,就是在這樣一個時代人類的情感深度、心理深度,自白派曾經標榜的那一切在這個時代又有新的意義。
(朗讀:《我家的貓老了》)
山哥表現出了他非常微妙的意志力,這也是本書的特點。雖然有大量柔軟個人經驗,但我始終看到一個強烈意志在其中,這個強烈意志,用山哥的詩結尾是最好的表達。在柔軟的詩歌中,我們時時刻刻把握住生命的感覺,時時刻刻強迫自己在生命中,強迫自己在流動的盛宴當中。
主持人:感謝戴濰娜老師,提到關于挽留和失去,包括兩位美國自白派的女士,我想起另外一位美國女士,伊麗莎白·畢肖普也曾經對關于失去的藝術進行探討,她說失去是真正的開始。對作者王山來說,一種情感的失去可能正是詩人生命的開始。李少君老師提過的“人詩互證”,大家都可以同意。王山生活中是非常溫和的朋友和長輩,《時間的鹽》也是用溫和溫柔的方式繼續他的情感經驗和生命歷程。
請第三組嘉賓上場,平谷農民魏德祥、楊清茨、劉瓊談王山詩集《時間的鹽》。楊清茨老師,請從美學的角度談談這本詩集的插圖和設計。楊清茨老師是詩人,也是非常優秀的畫家。
楊清茨:山哥,認識這么多年,在我的心目中都是叫他山哥,而不是王山老師。山哥這個名詞對我們來說蘊含很多的意義。在文學界,他是前輩;但是在生活中,跟主持人剛才說的一樣,是溫和的,說話很斯文,很緩慢,又很有情調的大哥。他的詩集《時間的鹽》,我剛才翻了一下。今天來了很多文化大咖,也是一次文化交流,也是心靈的交流。我本人寫詩和散文、評論、劇本,書畫是我東一榔頭、西一榔頭的,有李少君老師有珠玉在前,我就不評論了。
讀《我會老到》這首詩,我感同身受。我的父親是南京人,他是在2005年我來北京工作的時候去世的。他當時在湖南任職,他去世后,我第一時間從北京趕到湖南。他墓碑的記號我也不記得,他在工部侍郎的墓旁邊。我父親死之前把這個墓碑看了一下,我說爸爸行嗎,他說行。他對死的無畏,現在對我來說還是震撼的,而且是死在我懷里的,他是安樂死的。他說你讓我安樂死吧,如果你不讓我安樂死,你就是不孝順。我父親去世是在我的懷里倒去的,但那天我沒有哭,直到第三天開始嚎啕大哭,直到現在午夜夢回的時候枕頭會被濕掉。山哥的詩是應該在春節喜慶的家人團聚的時候,山哥給母親送鮮花,跟我一樣。我會跟父親說話,會給他燒元寶和紙錢,我說缺什么跟我說,真的會跟我托夢。我父親從政,但也是研究古玉、翡翠和書畫的,我很多的愛好來自于父親。
有一天晚上他說中堂的梅花寄給我,我后來真的燒給他了。他說哪本書,古籍書或者說《黃帝內經》燒給我,這樣的事情在我的身上發生過很多次。我從來不記墓碑號碼,我也憑著直覺就可以找到我父親的墓碑。他已經去世了20年了。山哥與自己的母親有靈性與神性的一種相互呼應,母子血脈親情不用任何言語表達。在《我會老到》這首詩中,有一句話特別好,是詩的金句,他這樣寫:“穿透道旁的楊樹/在我的臉上一閃一閃/我覺得母親在天國/正在和我說話”。這句話和我的感覺是一樣的,有一次,我生病了——那時在湖南衛視做所謂的主持人,也寫劇本,我父親在夢里很著急地對我說趕緊吃藥,應該吃哪種藥。不知道為什么這么多年了,我和父親還會有神性,或者說有夢里的交集。我寫了很多關于父親的詩,你在天堂里看見的不能總是悲傷。我們家從南京到上海,再到湖南這一段的生活和工作的歷程。蔣總編讀這首詩,我說怎么和我的感覺一樣呢,我特別喜歡這首詩,我現在朗誦一下。
(朗讀:《我會老到》)
主持人:感謝詩人、畫家楊清茨老師。
劉瓊:首先,祝賀山哥。我見過王山動如脫兔的一面,也經常看到他靜如處子的樣子。我想王山給我的感覺是一個像千面佛一樣的人,為什么叫千面佛?我每次看到他都會覺得他有不同的地方。我以為詩是王山在生命的長河里煉化下來的鹽,像詩集的名字一樣《時間的鹽》。詩歌是高貴的藝術表達。詩歌和散文似乎都有這樣的一種特點,就是會洞破一個人的本質,人性的本質。小說是有可以與敘事主體、創作主體背離的一面。看這本詩集,我覺得可以看到王山的皮相,也可以看到他真相的一面。從這本書里,能看到很多生命的普遍性的東西,但我們也看到了王山生命中特別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他的至情至性的東西。他的詩,用有點放松,又有點克制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情感有很多種表達方式,有很多的呈現狀態。從王山的表達,我們看到了有情感的情感,也看到了有趣的情感。有情感的情感和有趣的情感,在他的詩中很好地達到了統一。
以前讀唐詩,最早可以記下的,都是這樣的詩:比如,杜甫寫《江畔獨步尋花》的句子:“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還有,李白寫《獨坐敬亭山》這樣的詩:“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簡單嗎?特別簡單。自然嗎?特別自然。但是它留下來了,留下來不是因為簡單,而是因為自然。詩歌寫作到最真處,一定是詩人情感和精神的表達,至真的表達,而不是用華麗的詞或者虛矯的技術;詩人技術性的表達,也一定是合適的表達。在微信里,偶爾看到王山發詩,會稱贊他寫得真好,他會謙虛地說是瞎寫,學著寫。可見,他一直在磨煉自己的詩。
主持人:感謝劉瓊老師。
魏德祥:讓我談王山的詩,我真的談不出來,因為我沒有文化。我認識他是在1997年6月16日左右,至今,接近28年了。我是老爺子的房東,所以我們感覺挺熟的,也確實挺熟的。我們一塊聊天,聊詩和文章,這些我都不懂,上學沒怎么好好念書。我是1960年生的,現在65周歲了,那個時候沒有辦法上學,所以對詩不行,因為認識一些字,對文,會看。我看了老爺子的詩有這么多,我全部都看過。王山那天把詩集《時間的鹽》寄給我了,時間就是人的生活,鹽就是有滋有味,可以理解成酸甜苦辣,也可以理解成有咸有味。我是農村人,我就是這么理解,沒有什么文化。今天看到很多的老師和詩人、作家,你們都是這一類的老師。我理解的和你們理解的可能不一樣——這本《時間的鹽》拿到手的當天晚上,我坐在門口臺階上看了,我理解的就是酸甜苦辣、苦辣酸甜咸。他寫了關于媽媽的那篇文章對我的感觸很深,我和嬸認識多少年了?接近30年了,感情特別深,我和老爺子的感情也特別深。王山,你受到了老爺子的熏陶,你得到了文學上的遺傳,老爺子寫小說、散文,你也寫散文,現在又寫詩。
祝賀王山詩集出版,感謝這么多人分享他的新書。
主持人:感謝魏德祥,難怪您和王山有28年的友誼。
魏德祥:到6月17日,就是28年了。
主持人:他的性格是特別可愛、實在、真實,難怪與您相處得這么好。看您的介紹就是平谷農民,您說得有滋有味,您是不是在平谷種桃子的?在您看來,這本詩集就是一個有滋有味的生命經驗的記錄,剛才,邱老師和另一位詩人也提到了這一點,這里面有語言藝術的閃光,但更多的是詩人王山的真實的生命感受的提煉。謝謝三位發言。
下面,有請非常年輕的讀書博主趙健,與千呼萬喚始出來的作者王山對談。
趙健:謝謝山哥老師,我沒有想到這樣的場景,兩個人相看兩不厭,唯有時間的鹽。很榮幸,山哥老師前幾天打了一個電話說有文學訪談,上來訪談幾句,我以為和剛才一樣,沒有想到是這樣的場景。我表達個人讀完了詩之后的粗淺感覺,因為和在座各位嘉賓不一樣的是我是文學的門外漢。您的書對我們這樣的門外漢來說,是打破文學門檻的一種方式,對很多的人來說文學還是一個停留在小圈子的,還是會覺得文學沒有那么的大眾化。您的詩,可作為文學普及。非常重要的文學工作,在于打破門檻。門檻這個詞值得重視。我走進十月文學院數了九重門檻,如果可以,跨得進來就是一扇門,跨不進來永遠是檻,而檻未必是有形的臺階,更多的是無形的障礙。剛才魏老師說和您相處28年了,他說收到您的書,就坐在門前的臺階上讀您的詩。我想,我們已經很久沒有想起了小時候坐在臺階上感受新鮮文字給我們內心帶來的觸動了吧。
對于山哥的詩,我想說說內心的疑惑,或者說讀完之后的感受。詩集名稱讓我突然感覺到時間是有味道的,生活是有滋味的,鹽和糖長相非常相似。對我這樣的二三十歲的青年人來說可能更關注的是糖,多巴胺分泌,但到了一定階段會關注生活中的鹽。我們很少關注到:鹽本身其實是一種石頭,鹽本身是一種礦石。鹽是最樸素的寶石,也是可以食用的石頭,我們沒有意識到鹽有滋有味的天生地一樣石頭的精華。
書的主題是《時間的鹽》,您起初是怎樣考慮把這首詩的標題作為這本書的名稱?以及把時間的鹽作為詩集聚焦的文學意象?
王山:感謝趙健,感謝在座所有的領導和所有的朋友。這個感謝不是口頭,不是空話的感謝,這是發自內心深處的無以言表的心情。我要感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這不是我當初想的書名,我當時想的書名是“空鏡頭”。我是比較感性的人,理性思維的能力可能落后于感性的感覺,但是我認為自己的情商過得去,肯定比智商高很多。大百科和知識社的領導和責編提建議,他們認為“時間的鹽”會更好。這么多的領導朋友和專家這么一說,我也覺得越解釋越好,這比我寫得好。我寫得沒有那么好,我想的也沒有那么好,但你們大家這么一說就特別好了。
《空鏡頭》也是詩集里的一首詩,希望大家看看這首詩。有一位年齡很大的女作家給我打電話說看完了書就哭了,因為她的老伴剛去世,引起共情。
趙健:您為什么把書名定名為《時間的鹽》,因為大家都覺得這個書名很好,這像廚師把拿手飯菜給賓朋嘗過以后都認為這個菜是出乎意料的滿意。我相信您在做詩集時也有類似的心態。特別有緣分的是“十月的天空”,今天舉辦的地方就是十月文學院,這是非常神奇的緣分。我早在一個多月接到通知舉辦新書活動的地點,本來定的是在長城。
王山:長城也可以繼續有,但是在7月。
趙健:山哥老師書里的《十月的天空》有幾句詩:“十月的天空/也許曾經哭泣/也許喚醒了流淚的感覺/于細雨中看靜止的十月”,“十月之后/還有十月”。強烈建議這首詩無數次發表在《十月》雜志,他說十月之后還有十月,因為天空之上或許還有天空。您在十月的這首詩,包括整本書里給讀者的一種視覺上的感覺,就是撲面而來的一種雨季的氣息。您提到了這個季節有雨,非常濕潤。您的詩集里多次提到雨季意象,我想起了藍色的詩集像大海一樣非常潮濕,文學的潮濕,雨季的潮濕。我突然發現,雨水是一種神一般的筆觸,剛才華棟老師說詩歌是通神性,神性的表達通過雨水的方式可以讓語言在潮濕的空氣中發酵,雨也許可以讓每一位讀者聯想起生命中經久不衰的雨滴灑落在每個人的心田。為什么無數次提到了雨?哪場雨印象深刻?您認為雨的意象在您的寫作中占多大的比例?
王山:我覺得每一個問題都特別好,不是請教。我要表達對十月的感謝和幸福的心情,我可以在十月文學院有這樣的活動,我爽呆了,確實是這樣,太高級,太高雅了。我小的時候在新疆伊犁長大,雖然在北京出生,四五歲去了新疆,伊犁靠近中蘇邊境,那里,現在是哈薩克斯坦了,就是很小的城市。現在去伊犁看的情況和當時的情況完全不一樣,我們只能是查資料或者說靠想象去了解當時是什么狀態。我特別想說兩件事,在座各位都受過良好的教育,都是專家和領導,我嚴格來說就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我不是開玩笑。我在伊犁上小學,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讀中學時,文化大革命還沒結束。初中開始上美術課,文化大革命時期的老師一般都是穿藍色的樸素服裝,美術老師比較年輕漂亮,穿得鮮艷一點,系一個花頭巾。我小的時候不懂,現在可以用類似于風情這樣的詞來形容她,她講美術的時候,我們班上所有的男生都特別興奮,不停做鬼臉出怪聲,在那里起哄。我現在回想起來沒有什么特別的惡意,就是感覺很興奮。女老師一忍再忍,上到一半的時候終于再也忍不住了,把手里的粉筆一把摔在地上,哭著沖出門外了,從此以后就沒有美術課了。學校的領導以及任何人也不過問,到了美術課就玩,沒有人上課,也沒有人追究。老師得請過來,人家不來,學校任何領導和教務處也不管。我小的時候所受的教育,就是這樣的狀態。
那時是在一個中學,我媽媽是物理老師,我們住在中學里面,就是宿舍一排平房的房子。我的鄰居是體育老師,不是維吾爾族人,好像是柯爾克孜、塔塔爾族的老師。運動會的時候,我參加中長跑比賽,跑1500米。比賽的時候我屢戰屢敗,第一名把我超了一圈了。體育老師計算成績,給我第三名。我說我不是第三名,我是被超了一圈,第一名和第三名在我前面已經過了。他說你就是第三名,給我發了一個筆記本。這完全就是“徇私枉法”,但也是溫暖的人情、民族團結的范例。
我的童年很溫暖,也有一種混沌和愚昧,就是這樣的狀態。這是大家可以想到的狀態,很多的東西都是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之中又有偶然。我天然喜歡雨,這個說不清楚,就是這種狀態。
趙健:感謝山哥深情的回憶,就是沒有來由地喜歡雨。您說人的感性比理性更加美好一些,您提到了這樣的觀點。特別喜歡您這樣的一首詩:《我喜歡細微的事物》,這首詩與我和您的接觸非常親近,您的生活和人格本身在詩里有非常具象化的體現。剛才穿著藍色連衣裙的女老師說文學其實是一種挽留,山哥就是希望通過這種詩歌的語言來挽留住更多細微事物。他說喜歡細微事物不需要刻意的記住,不起眼的黃灰色的蘆葦于風中輕輕搖擺,不是厚重深沉的語調,這些話題在四兩撥千斤以后會讓每個人在內心泛起很重的漣漪,這是文學偉大之處。隨意說的一句話,卻會在每個人的內心里掀起揮之不去的漣漪。讀詩的時候,我突然發現詩歌可以通過語言的方式挽留住每個人生命中一些特別偶然的瞬間,早就已經消失在塵埃中的瞬間提醒我們挽留住曾經深情的人和深情的故事。晏殊寫過一句詩:“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春天過去以后,十月文學院里的花紛紛飄零,隨著流水和春風吹走了。無可奈何花落去,人無法改變鮮花飄零。似曾相識燕歸來,來年春天重歸的時候會發現又有小燕子,那是似曾相識的,好像去年飛走的燕子又回來了,好像去年開過的花此刻在我們的眼前又盛放了。讀您的文字好像曾經離開我們的人,無論是親人還是生命中的過客好像在此刻又活了一遍。也許活在文字當中,厚重的情感用非常輕盈的語言表達。您在克制的語言背后一定有更多對故鄉、故土或者對青年時光的挽留和深情回憶。
王山:怎么說呢,我這個人其實記憶力很差,經常是發生過的事情跟沒有發生過的一樣,見過很多次的人又見像初見一樣,就是那樣的感覺。同時,我又覺得其實挺喜歡過去,也挺念舊情的,這是很矛盾的事情。文學和詩歌是一個無可奈何的,對已經發生的又不可能永遠存在的世間所有事情的一種挽留和記憶,一種表達和感慨,就是這樣的狀態。我曾開玩笑地說,在所有人面前我是新司機,各位都是我的老師,都是老司機。詩歌不光需要語言技巧,詩歌里面確實應該有很真實的生命體驗和情感的體驗。我的詩歌寫作需要找到獨特的語感。每個人對語感的理解都可能不一樣,那是一種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東西。我自認為,我對語言的感覺有自己的感覺,那不是鑲金邊的,可能是埋在地下的,我要小心翼翼地提醒諸位親愛的讀者注意一下,我可能有點小金子和小銀子、細碎的銀子,埋在平淡的語言的地下。
趙健:相信您的讀者可以聽懂您的言外之意,詩集里埋藏很多的寶藏和伏筆。您無數次地表白十月,“世上有一只小小小小的鳥/幾乎一生都在天空度過/還有誰可以連續飛行十月”。偏偏這只鳥飛行的上空也是飛行在十月的上空。但是您后邊說累了就邊飛邊睡,夢中也張開翅膀,這是最后特別想請教您的。除了雨之外,書出現最多的詞就是“夢”,這是詩人的宿命,還是您無意的表達?每翻過幾頁詩的就會發現有許多“夢”的出現。“青海湖總是/沉睡在世外桃源的夢中/青海湖不屬于人間”,這也是每次讀到您的文字都會感覺通往神性的地方。夢是迷幻的,它的美麗在于不真實,但也充滿迷惑情感的特色。今天活動開始的時候,華棟老師說喜歡書的顏色,因為是藍色。他在江蘇參加活動的時候去江蘇洋河酒廠,那個藍和這個藍有層次上的差別,詩集呈現的是大山的藍,是王山的藍;洋河的藍是海水的藍。洋河的藍有三種層次,最便宜的是海之藍,洋河的解釋因為海看得見,摸得著。買高鐵票去青島可以看到海,摸得著海。比海更貴的是天之藍,天空的藍看得見,摸不著,有魅惑力。最貴的是夢之藍,因為夢既看不見,又摸不著,但是充滿這種迷惑的魅力。我最后想請教的是在這樣一個浮生若夢的時代中,每個人如夢似幻的生活和真實時空之間在切換的時候,您作為詩人是以怎樣敏感的內心觀察這個時代,以及這樣一種似真若幻的一些社會現象和每個人內心之間如何能夠獲取一種內心的平靜?這個可能會回歸到詩歌寫作的本源就在于,我們在文字中如何給讀者搭建一種夢境,又如何把這個夢境安放在每一個焦躁不安的內心,讓它在當下的世道當中能夠通過一場場夢溫暖世道人心。
王山:我不敢說溫暖世道人心,這些大詞聽著有點可怕。夢是一種理想,也是一種非現實,甚至是一種失去和破滅的代言詞。我記得童年的時候父親說過,一個人既有形而下的一面,也有形而上的那一面。只有兩面都很發達的情況下才是好的作家,如果僅僅漂流在夢中,在空中形而上的就是不接地氣的,寫出的作品也不能感動人,也不能流傳下來。一天到晚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現實功利的考慮也不行,也需要一種穿越和把握,這種穿越和把握有時是自覺的,有時是隨波逐流不自覺的,是被命運和社會以及時代規定的,但都是文學的孵化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趙健:感謝山哥,一切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無論是文學的夢境,還是日常生活中時間的鹽的品味,都能夠讓大家體察生活背后有更多的出發理由。很喜歡山哥之前在朋友圈發過的一句話:“詩歌需要勇氣。”每個敢于寫作詩歌,并且向詩歌門檻邁進的讀者都是有勇氣的。跨過這個詩歌的門檻以后,也許就能夠掌握文學夢境的密碼,像山哥剛才所說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時間的鹽》當中允許一切發生,允許世界崩塌,因為我們還有夢的存在。
感謝。
主持人:謝謝王山,謝謝趙健。
(王山向十月文學院贈書)
王山:能夠向十月贈書是我莫大的榮幸。
主持人:感謝王山和十月文學院,感謝陳東捷老師。
(茶歇時間)
主持人:現在開始《時間的鹽》品鑒會下半場,歡迎各位入座。有請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詩人王二冬、王運平談《時間的鹽》。
張頤武:祝賀。《時間的鹽》,看題目就不得了,鹽是人的生命必需的東西,時間里的鹽就是通過漫長時間積淀下來最普通的,又是生命必需的,就像語言一樣。“白毛女”變成鬼魂在那跑,因為沒有吃到鹽。慈禧太后有很多的奶媽,就是人奶給她滋養,給她們吃山珍海味。奶媽造成了很大的后果,就是吃完了以后給她們營養,讓她們的奶水特別好,結果沒有想到奶媽越吃越痛苦,就是因為湯非常好,但就是不加鹽,怕加鹽損害奶。最后,這些人的奶水也不行,質量不好,慈禧太后的健康也受到了影響,就是因為沒有鹽。鹽是生命非常重要的支撐,大家會發現“白毛女”也是因為沒有鹽,鹽是生命中不可缺少,但看著又那么普通。這不是海參、鮑魚等山珍海味,不是黃金,最普通又最難的東西。鹽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過去都是國家官賣,清朝的時候就是這樣。王山的詩集,可以說是妙手偶得碰撞的結果,時間的鹽這個概念太讓人驚喜,有化日常為奇妙的感覺,所以在時間的磨洗中間,鹽給我們突出這些晶體,讓我們感受到詩就是時間的鹽,就是不可缺少的。我有一個很大的感覺,王山的詩像鹽一樣,就是日常的語言,不是不得了的語言。剛才有人說歐陽江河是偉大的詩人,寫的都是非日常的語言,超越了日常生活,說不好的,就是不講人話,用的就是超越性的語言達到了更高的境界。王山就是日常生活里的語言,俯拾皆是,生活過程中把這些詞拿過來組合成詩,意外發現了經過他的組合,鹽里加了時間一下子變成特殊的鹽,高級的鹽,不得了的鹽。王山的詩看了以后非常喜歡,讓你感受到與生命有獨特相遇,與語言有一種相遇。詩里都是他遇到的很多事情,有離別,離別以后又遇到了很多人,遇到了很多事情,遇到了女性,遇到的初戀。一開始碰到心有所感,遇到了很多地方,到了這和那,標識了很多的地點,比如說青海、新疆、臨汾等等。這些地點也是相遇,相遇是生命里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人和人由于奇妙得不可思議的命運緣分碰上,心有所感就產生了很多感覺,這種詩都是碰上相遇產生的感覺。偉大的哲學家阿爾都塞晚年研究,伊壁鳩魯更偉大。他們說原子之間相遇產生生命本身的力量。阿爾都塞晚年封閉起來,他殺了太太以后幽閉在一個地方,然后探索生命相遇,因為他相遇不了人,就探索通過伊壁鳩魯來看。看了王山的詩有這樣的感覺,這是日常的,但最后在日常中遇到了奇妙的感覺,然后碰撞出這些東西,把日常的感受升華。山哥是溫和的人,但內心燃燒的力量我們很少發現。
馬雅可夫斯基有一個更狠的隱喻,他說詩的語言像鐳一樣。鐳是居里夫人的偉大發現,那個特別狠。鹽是最普通的,但我覺得山哥的語言里讓鹽突然有了那種鐳的感覺,把鹽做成了鐳。看著白白的隨便可以舔的,現在一看怕人了,因為有語言的煉金術,很狠,化腐朽為神奇,化日常為更高的境界,不是超越,而是以日常超越日常,這個感覺特別好。山哥天然就是一個詩人,平常的詩人,這和大家一樣走著,糊里糊涂地成為詩人。他和大家不一樣了,就是因為詩性在他的內心里潛伏。我們都是平庸之人,覺得世界平淡無奇,看不出來。跟山哥碰到無數次,然后大家說的都是日常的事,他在其中發現了詩,時間和鹽不是鬧著玩的。人和生命的相遇創造的感覺和感情,有恒久的價值。詩集里寫了無數的告別,與母親告別,與初戀告別,告別就是相遇的結果。肯定是先遇到才有告別。了不起的是,山哥在告別里面想到了有新的遇到,不斷告別和遇到,生命很多的奇妙東西得到了表現。山哥的詩是真的有感情的,是普通人成為詩人的范例。我們看詩人都是超塵拔俗的,山哥的直覺產生飛躍變成詩人。一般詩人都是20歲左右干的活,他在60歲以后創造了自己奇妙的世界,把我們20歲時想干沒有干成的事情在60歲的時候干成了,這是何等偉大的時刻。我20歲的時候想當詩人,后來覺得沒有希望,我和王干都是沒有希望的。山哥非常淡定自然,最后寫出了可以與李少君比肩的詩。少君也寫得好,他是20歲的時候寫得好,他當年就寫好了。山哥60歲的時候寫好了,過去說,文章老辣是最好的,山哥是平常的老辣。平谷的農民兄弟心心相印,看時間就知道他也可以讀,白居易也是這樣,革命群眾也可以讀。山哥的詩從日常里來,回到日常里,獲得了不同的價值。一片蔚藍大海在里面,但還是日常的大海,不是偉大的海子的大海,是平常的大海。20多歲完成的詩人都是偉人,日常的人可以做詩人,這給大家一些信心,又給一些失望,我們覺得毫無希望。我們毫無希望的事情,山哥做得那么好,他給我們最好的東西就是知道了60歲以后可以當詩人,可以當好的詩人,山哥完成了這件事。我現在感到有點信心,我們生命有點價值,可以活下去,可以再干一個職業,當詩人也好。山哥這種相遇的藝術,與人碰撞的文化,像原子一樣飄零到各地,意外和另外一個原子碰撞產生了東西,那就是詩。
每一滴水都有屬于自己的命運,邂逅不同的風景,不同的人,發現的是不同的自己。每個人在外面碰到別人,最后發現了自己有很多不同。山哥有很多不同,我們可能都沒有發現,在詩里可以慢慢發現。發現了一個新的山哥,這是我們看《時間的鹽》的意義,發現了更多的鹽,發現了更多的時間也是我們看山哥詩的意義。山哥得繼續。《時間的鹽》還需要不斷在時間里打撈出很多的鹽,海水也是曬鹽的,還得接著寫。不能讓少君他們獨善其身,你多寫了以后我們大家都有信心,讓我們有鼓舞,覺得不是詩人也可以干。山哥的詩大家再讀一下,希望詩再出一本我們再來讀,然后再朗誦不是一點了,我們要把整部詩全部朗誦,然后大家就散。
主持人:感謝張老師激情澎湃的分享,他剛才提到的一點特別重要,王山老師屬于大器晚成的詩人,60歲開始寫詩。我20多歲還在寫詩,王山老師的詩讓我想到了林語堂曾經說過:中國人所有菜肴里最高級的蔬菜味道是筍,因為筍是一種至味。有不同的烹飪方式,有無限的可能性。年輕人寫的詩可能是麻辣兔頭,但從《時間的鹽》里,我們讀到了淡如筍的味道。
王運平:很榮幸有機會到這里,也很偶然,很幸運。特別的幸運是,可以看到這么漂亮的書。今天看到這本書的實物,實在是愛不釋手。這本詩集的設計,除了外面一層,里面還有一層,里面一層的設計非常美,還有燙銀工藝,還有藍色,這在書籍里并不多見。就是說,不管是封面,還是版式插畫,都太美了,讓人感覺每一首詩都是藝術品、每一幅畫都是藝術品。剛才,好幾位老師也說了,詩集設計非常好,各方面都能打動我們的心靈。好感動,好感佩。
大家都喊山哥,我內心也把他稱作山哥,他是詩歌學會的領導。我聽張老師講,看到大家的笑容,少君老師笑得開懷,以前從來沒有看到他這么燦爛的笑容。今天在十月文學院相會,感覺別有一番風味,在王山老師詩集品鑒會上大家都是妙語連珠,聽得我很開心。這個周六的下午在十月文學院過得很有意義,幸福感爆棚。可以見到很多的朋友,在這么一個有意義的場合,真的很開心。我要感謝王山老師的邀請,謝謝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知識出版社這么精美的呈現。這本詩集,不管是在文字上,還是在精神上,以及在詩集的形式呈現上,都給了我們一個極大的觸動,甚至震撼。放在家里,需要好好地收藏,這是一件寶貴的藝術精品。
我很激動,突然給我這么一個抬愛的機會,讓我坐在上面說兩句,非常開心,也非常感激。
(朗誦:《母親的名字如星辰閃亮》)
母愛的偉大,我從王山老師的表達里感受到了,這是我看到過的關于母愛表達的巔峰之一。我也是一個母親,我也愛自己的孩子。當孩子這么來表達對母親的愛的時候,我覺得震撼,我的眼淚不停地往下流,可能大家已經注意到了。
每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不管她有沒有表達,用什么方式表達,我相信,在心底,都是最深、最厚、最沉的。換句話說,也許孩子對父母的愛或者對父母給予的愛沒有很好地理解,我們相信父母對孩子的愛永遠是最厚、最深、最沉的,沉甸甸的一種愛。
王二冬:祝賀山哥的詩集出版發行。這是認識山哥多年來第一次喊山哥,他用這本詩集真正的證明了山哥在中國詩壇的地位,我以后也打算這么稱呼。我感受到了于謙說跟郭德綱一塊在臺上說相聲的時候他和觀眾區別是什么。于謙可以在臺上聽相聲,我們三個人坐在這,我作為一個發言者跟大家的不同,我也可以坐在臺上聽張教授妙語連珠的評價他關于這本詩集和詩歌的看法和感受。
我們常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山哥的詩里沒有任何的嬉笑怒罵,全部都是愛,全部都是純粹的詩人在日常的生活中發現的詩意,讓每一個普通人可以讀懂任何的詩。青年人的愛甜如蜜、中年人的愛咸如鹽,我們不能沒有愛,就像我們的生命不能缺少鹽一樣。上周,《詩刊》社和中國詩歌網在山東無棣舉辦了“李之儀詩會”,那里是我的老家,有幾百畝的鹽田。經過風吹日曬,海水蒸發結晶。我們那里有一個口號:“耕山牧海”。我們向大海,向鹽要財富。鹽對山東渤海人來說就是深入骨子里的必需品。拿到詩集的時候,藍對我形成的視覺沖擊感,使我發現那是去年到青海湖后看到的藍,是青海湖海水的藍,也是一種王山的藍。山哥說的野花,花朵萬千只愛你,群山萬千我們只愛這座王山,我們獨愛山哥,這種情感是相似的。
王老師寫對母親的愛、對身邊人的愛,其中,寫母親的詩作,有七八首。這首《母親的名字如星辰閃亮》,在詩界的影響力很大。這是寫于前年的一首詩。那段時間,京東物流、《詩刊》和中國物流協會發起了“詩意紅動”活動,致力于把詩歌印在快遞的包裝箱,通過快遞送到千家萬戶,讓每個收件人感受詩,讀懂詩,過上詩意的生活。那屆的主題就是“媽媽的名字”,山哥應該是響應那一屆“詩意紅動”的主題創作了這首詩。這首詩引起了非常多的共鳴。這個活動暫停了兩年,重新再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我想我還是有責任繼續把這個“詩意紅動”的活動辦下去。京東物流每天有三千萬的快遞包裹量,拿出一天的量把詩歌印上去,可以把三千多萬個包裹送到三千多萬個家庭里,讓三千萬個人讀到屬于平常人的,來自于人間煙火的詩歌作品。小情感蘊含著大智慧、大情懷、大悲憫,大悲憫的背后又是純粹的大灑脫和快意。快意背后還有一層意思,有一個60歲詩人對生活和生命的一種霸道和說一不二,一種執著和堅持。這樣的狀態,讓我喜歡,讓我覺得生命隨性與忍性比理性更有趣。我和山哥在一起的時候,如果此刻有一壺酒,我一定把這一杯倒滿,拿這杯舉起來和他干。他的這種詩歌背后的真性情,讓他身邊的朋友可以這樣對待他。
青海湖的鹽1元100克,山哥提煉的《時間的鹽》一本60元。618快到了,我也祝賀山哥的詩集大賣。
主持人:沒有想到混進來一個硬廣,要是早點說明,可以單獨把你放一組,給你整個打廣告的時間。
接下來,有請作家、評論家王干,詩人、編輯符力、陳巨飛談王山詩集《時間的鹽》。
先請王干老師聊詩集。
王干:我和王山是同事,最早的時候在《文藝報》的同一個辦公室待過。王山這個名字和我的筆畫一樣多,都是七畫,他是向上,我是向下,所以他到了60還可以寫出這么好的詩歌來,確實讓我非常感動。張頤武老師剛才也說了,寫作的大部分人都是從詩歌開始的,邱華棟、李少君、張頤武等等。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在寫詩。詩是文學的鹽,凡是寫詩寫得好的,后來寫小說寫得好,寫散文寫得好,寫評論也寫得好。剛才上來交流的楊清茨,寫詩寫得好,她后來寫散文也寫得好。我也是寫詩的,前不久在整理東西的時候,突然整理出了三本詩集,是當年寫在筆記本上的詩集。我看了一下,我說如果當初《詩刊》發了這個詩,也許就沒有李少君什么事了。但當時堅持給《詩刊》投稿,沒用上。我現在看看40年前寫的詩還可以,看到王山的《時間的鹽》以后,我更有信心了。王山60歲是壯年的詩,而我那個是少年的詩,少年把鹽放在文學的大海里稀釋了。王山當過《民族文學》編輯、《文藝報》編輯、《中國作家》主編,他是從文學的大海里慢慢地提煉出鹽來。張頤武評論寫得好,因為把鹽撒在評論里,所以評論有詩意。戴濰娜寫詩,后來搞文學研究和評論,文章里也有鹽。王山很不一樣,他在文學里面游呀游、晃呀晃這么多年,把文學成果提煉成鹽。詩歌是鹽,很多人都是先提煉鹽,然后再放在文學的水里。王山從水里慢慢提煉出來鹽,這是一個逆向的過程。王山比我們這些少年寫作的詩人更難,更有成就。很多人出了很多的詩集,但極少比王山這一本厲害。為什么呢?因為他是順著跑的,人家是倒行,所以說他的這個詩集了不得。
李少君剛才說的一句話很有意思:我看到他寫《媽媽的名字》的時候,我說一個詩人成了。我沒有想到王山會成為一個詩人,也沒有想到王山會出這么好的詩集。因為王山是一個表面上看,他不像張頤武這樣表面上一看就是藝術家,充滿才華和火焰的人。王山是水,像河流一樣慢慢地流動,又像大山一樣安靜。張頤武剛才的談論,是語言的瀑布。王山的詩,母親的去世讓他的整個靈魂徹底改變了。有媽的孩子是個寶,沒媽的孩子就是個草,草怎么生存?怎么和媽對話?怎么自己生長?王山變成草的時候就打通了詩歌與天地之間的聯系,所以寫出了很好的詩。
我和王山的父母很熟悉,我2016年過生日的那天,在敦煌,突然做夢醒來,夢見了王山的媽媽,然后,我坐起來,當時還夢見了我的爺爺奶奶,夢見很多去世的親人。敦煌是往天國去的地方,他們還在路上,還沒有到達天國。深夜三點,我給王山發了四個字:“阿彌陀佛。”早晨醒來,王山看到我的微信后回復了三個字:“神經病。”后來見面,我告訴他了,我說我是夢見了你的母親,他頓時淚水就流下來了。
這本詩集里,寫母親的寫得最好,最多。我們要實事求是地說,因為這個不是相遇,這是相通,是一個靈魂和另一個靈魂的相通,是一個世界和另一個世界的相通,是一個精神和另一個精神的相通。我們大家別夸他,如果寫母親的100分,其他的也就是70-80分。我是王山的好朋友,你寫母親的詩100分,可以跟任何人的詩歌比較。不要說越多越好,有幾首好詩寫母親,就足以站立在中國好詩人的行列之中了。知識出版社出了《時間的鹽》,你們的出版社就可以在這個時間里站立起來,在這個時間的洪流中留下一點點的痕跡。一個作家,一個出版社,有一點點痕跡,足矣。
再次祝賀王山的詩集出版。寫得多是張頤武的風格,不是王山的風格。王山繼續寫,繼續寫母親的詩,繼續寫愛的詩,繼續寫大愛的詩。只有寫母親的詩,寫愛的詩,大愛的詩,這才是王山詩歌的風格。祝賀知識出版社,它是我的老朋友,沒有我在中間過渡,是王山和知識出版社直接取得的聯系。希望在座的詩人拿出煮鹽、洗鹽、淘鹽的功夫寫詩。我們的詩不是自來水,現在很多的詩像AI寫出來的一樣,詩歌是煉金術、煉鹽術,同時也是招魂術。
主持人:感謝王干老師。最后總結升華的特別好,是煉金術、煉鹽術,是需要詩人一直修煉的過程。希望下一個十年、二十年再聚在一起讀您寫母親的詩,希望您寫的越來越多,越來越好。
符力:王山老師的詩里有母親,有所愛的人和事物,他寫了人世的情和愛,很有感染力,讀來很容易受觸動。我下面想列舉的幾首,就是王山老師人間情意的表達,我先讀37頁的這首,再簡單談另外的幾首,談我對這些詩的語言表達的粗淺理解。
(朗誦:《為逝去的親人送寒衣》)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這首詩的末尾兩句:“我的目光/不愿再移往別處”。這兩句,結束得很干凈,語言簡約又平實,看似簡單,卻有很多東西隱含在里面。詩集里,這類樸實又耐讀的詩句有很多。
(朗誦:《小草河流》)
“小草不會說話/只能在風雨中微微顫抖/溪流的哭泣沒有眼淚/在干涸中漸漸消失”。這些句子,這樣的表達,需要我們深切地體會,感受,為什么?因為人和小草、溪流,都是有生命的,有心靈和情感的,詩人王山老師說小草不會說話,只能在寒風中微微顫抖,他的語言用力很輕,很淡,但內涵的情感和力量都在文字的深層,所以需要我們用心地去讀,去感受,去發現,要不,容易忽視他含而不露的表達。
在《懸崖上只住一晚》這首詩里,也有和上述相同的語言表達。詩人獨自住在分界州島,夜里有風聲、海潮聲,他沒睡著,他一個人聽著濤聲,可以說,在那一刻,天地間只有他在傾聽萬物的聲音,聽他自己的聲音。所以他說“有些星星/常人無法看見/此時的分界洲島/無人”,就是在含蓄、內斂地說,那一夜的大海和星空,那一夜的分分秒秒,沒有人跟他分享。他想到什么人、什么事,無人與他對話交談。他孤獨的心靈、無人傾聽的情感,沒有流露在語言的外面,需要我們靜下來感受,并且深入地理解。
第98頁這首《母親的名字如星辰閃亮》也是一樣:“夏日的夜晚/天下的母親/那些隨風而去的名字/如/星辰閃亮”。詩人用很深的心意抒寫人間感情,落在紙上的文字卻是很輕,很淡。王山老師的詩歌語言平實、自然,看似無心,實質有意,很安靜地,很用心地去體會和感受,才不至于忽視他的詩意表達。
主持人:感謝符力老師。
陳巨飛:感謝陳東捷老師的定位,說我是十月文學院的住持。我很喜歡這個說法,再次歡迎大家來到十月文學院,也祝賀山哥出版這么好的一本詩集,詩集做得非常漂亮。十月文學院是詩人的好朋友,下一步也會在詩歌上多做一些活動,多做一些事情,希望各位老師一如既往地幫助我們,支持我們,關注我們。
這本詩集拿到以后,我認真地學習了,看的時候有感受。我以前對山哥,對王山老師沒有那么了解,接觸很多,但了解不深。讀了以后,我想到了張新穎對沈從文的評價,我換用一下。我認為山哥是赤子其詩、赤子其人,這也呼應了詩集的名字,大家都說名字很好。《時間的鹽》,你們是世上的鹽,你們是世上的光。剛才有老師提到,其實詩歌就是時間的鹽,世間的鹽,詩人應該是世上的光。
鹽的含義非常豐富,是時間的見證,是生活的日常,又承載著很多的精神隱喻。首先,鹽就是日常常見的,是生活的必需品,最本質的一種調味品。山哥的詩里有很多的作品都是從生活的日常中出發,一次行走,生活中的瑣碎,家里的親情、友情等等,從日常瑣碎出發,暗含了鹽在文學中化腐朽為神奇的特效。
鹽是恒久的。它作為一種防腐的調味品,古人經常用鹽保存食物。山哥在詩集里面用鹽珍藏屬于他的,也屬于我們共同的珍貴記憶、動人的親情,特別是對母親的思念和日常的記錄。剛才大家都提到了這些詩,直接寫母親的有四首詩。與母親相處的細節在鹽的作用下去掉水分,留下閃光記憶,濃縮了情感。
鹽是純粹的,是一種非常穩定的化學結構,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鹽不是奢侈品,但在生活中不能少,少了以后生活無味,多了也會有澀味。山哥的創作里面,這種純粹簡單的,像鹽在海水里蒸發一樣,用赤子真誠為時代精神飲食注入鹽分。
詩集《時間的鹽》超越了一種具體的意象,鹽溶解于水以后是無影無蹤的,但我們在喝水的時候,每一滴水都品嘗到了鹽的滋味,詩歌讓我們的生活有了滋味,這是《時間的鹽》詩集帶給我們的啟示。
很多人說了山哥的為人、為文和生活,我們共同的感受,就是都越來越迷戀山哥。為什么迷戀山哥,因為他是一個傳說。
主持人:接下來請最后一組嘉賓朋友上場,評論家向陽、朗誦藝術家冉迪、張倩。
向陽:昨天晚上寫山哥詩集的評論3800字,認為他的詩歌創作是中國詩歌界一次極有意義的詩學實踐。我的評論標題是“用詩意的鹽分調和生活中哲學的味道”,這個才是《時間的鹽》詩集以及山哥的“時間的鹽”這首詩歌,它真正的體現了人們運行的基本命題和生活的基本味道。最廉價、最簡潔、最樸實的自然生物中,居然承載生命最重要的支點,這是人類最偉大的物品之一:鹽。中國詩歌也的確正在呼喚,真的急需這種詩意的鹽分。在詩歌的評論中,我提了這個觀點。
我們談論了很多,談論某一個朋友,參加評論就是一大堆,從文學作品轉向人品,最后往往陷入到吹捧中。我們不說人品,我們僅僅評詩歌。我們說,搞藝術的用中國古代傳統的藝術手法,實際上就是純凈的白描手法。白描是中國畫中最核心的技術,看似平淡無奇,沒有色彩烈焰,但在每一根線條中勾勒出萬象生活的真諦。中國詩人把白描引入詩學當中,是跨境界的融合實踐。山哥詩歌在不經意中充分實踐了白描的手法。19世紀西方詩歌有類似中國白描寫作的方式,是景象詩意,利用簡單方式還原,反映出萬物原始本真的世界面貌和規律。山哥的每一首詩都充滿著白描和景象的表達手法,或許這個東西是不經意的。我想和在座有的朋友們提一下,王山到60歲才成為一個詩人,我對這個觀點不敢茍同。詩人的本性不在于文章,不在于什么時候發表詩歌,或者說在某一個時間節點,以某一部作品為名在某一個文學現象上的作為標志。詩人詩性的養成是與人生共成的,不是說利用某一個文學作品作為詩人標簽的身份揭示。如果吹捧王山的人品,王山的人所行之處,無處不詩。一個充滿詩人情懷的人無論在什么地方,他永遠是詩人,他發表的作品是一個時間的標志。
張倩:聽了各位老師和朋友的分享,我真的覺得把我安排在最后一組特別合適,瞬間詞窮了。提到文化,我是中國煤礦文工團話劇團的演員,所以我們的簡稱就是“煤文化”。當我拿到書的時候,作為一個母親,我看了前言和前面的幾首詩就覺得成了,因為適合我們這種普通文化者,我可以讀懂,因為演員和觀眾之間有關系。朗誦者是一個媒介,作為朗誦者是需要把書本上的文字立體地抓起來讓它跳舞,讓它呈現出來,讓它傳誦,但一定要讀得懂,如果我不懂,我怎么讀?怎么誦?所以我既是話劇演員,也是作為一名朗誦者,我看了王山老師的《時間的鹽》以后,就像是看一場無聲的戲劇。這個戲劇中每一個字里行間都是戲,有時間的布景,有各種場景的臺詞,還有沒有說透的情緒和情感,處處都讓我感同身受。因為我會覺得在這個場景當中,其實從第一天第一場采訪到現在,我在后面,也在側面,也回頭看一看,我看到大家的眼神當中都是放著光的,那可想而知真的好的文字可以直擊心靈,可以擊穿心靈中最柔軟的地方。特別感謝王山老師把他的生活掰開了,柔碎了,腌透了給大家看,讓我們在鋼筋水泥的生活里可以嘗到生活的甜、回憶的暖。
祝王老師《時間的鹽》的這本書能夠大賣,也祝福各位老師和各位朋友能夠在時間的鹽里慢慢體味生活的咸,在咸的過程中又可以把我們的日子過成糖。希望王老師的文字能夠多多的,希望在座每位詩人都可以呈現出平實的文字、真摯的情感、吃得透的內容,陪著無數的普通讀者。我們不怕慢,不怕品,希望可以陪著我們一起到老。
(朗誦:《媽媽的字條》)
向陽:這首詩的名字叫《水流云在》,尼采的話讓我膽戰心驚。最妙的就是這兩句:穿最潔白的衣服,卻做著最骯臟的事情。我在評論中寫了這樣一句話:直接洞穿生活底色的哲學思考掃去所有的平淡,并以思想的鹽烹調出精彩的意象。
冉迪:我認識王山老師有三十多年了。王山老師給我最大的印象是他很安靜,很內斂,文學修養很深厚。跟他交往,我覺得他有很多的話都用最簡單的語言進行表達,所以讓我記住了很多。這次,我拿到書的那天晚上一直看到夜里三點多,我給王山老師發了一個微信,我說這本詩集看的時候愛不釋手,有很多的感受在里面。這本詩集讓我覺得很有代入感,就是像你離家的一位好朋友在跟你講心里珍藏的那一段話。他非常有畫面感,因為我經常朗誦一些作品,朗誦作品時會想,會去找,這本詩集很多畫面就擺在你的眼前,看了以后特別有感受。
剛才很多老師,包括同行的老師也在說母親的話題,我為什么看了這個以后特別有感受,因為我的媽媽在2023年去世,有很多的感受可能王山老師用他最樸實、最感人的語言講出來以后,就是讓我有很多的共鳴在里面。
(朗誦:《我會老到》)
主持人:相信大家在《時間的鹽》里品嘗到各自的悲歡,所有咸味組合是大家最不可缺少的組合。歡迎大家今天光臨《時間的鹽》品鑒會,感謝十月文學院、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和知識出版社對本次活動大力支持。
謝謝大家!
(來源:作家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