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為世界科技發展的重心,正在重塑這個世界,給經濟社會各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這個蓬勃發展的新興領域,自然少不了眾多高校科研力量的參與,而在高校人才培養的賽道上,有一所百年學府正以“工程智能”為戰略支點,將 AI 基因注入傳統工科血脈。
為國家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為學生創造燦爛輝煌的未來,同濟大學可謂是“煞費苦心”。作為一所以工科見長的頂尖高校,學校長期注重發揮優勢學科和基礎研究的溢出效應,將優勢工程學科和“人工智能”領域相結合,以“工程智能”(AI for Engineering,AI4E)為戰略突破口,推動傳統學科轉型、教學場景革新與教學模式重構的深度變革。
什么是“工程智能”,也許這個科技含量過高的新興詞匯讓大家有所不解,如果選擇了相關專業未來又該何去何從?好在同濟大學早已給出了答案。近日,學校宣布成立工程智能研究院、醫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極端環境建造研究院、自主智能機器人研究院、航空運輸與低空經濟研究院,聚焦人工智能與工程、醫療、機器人等工程和民生領域深度融合。比如醫學人形機器人、極端環境智能建造、服務型機器人研發等等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應用。
學校打破學科專業壁壘,面向大工程領域問題,推進“人工智能+新工科”,這些交叉學科在原本優勢學科上更進一步,既有傳統學科的頂級師資力量底蘊又結合了人工智能領域前沿的校內外專家接軌國際,可謂是同濟大學的王牌專業!
為跟進國家戰略需求,同濟大學環繞“人工智能”再擴容拔尖特區,新增班級中不僅僅有專攻“人工智能”、“項目制+導師制”雙軌并行的“人工智能(拔尖班)”,還重磅推出“人工智能+新工科”設置四大交叉領域的“工科試驗班(卓越計劃班)”。以學生成長為中心,構建以“學術志趣和發展潛力”為導向的拔尖創新人才選拔機制,推出“專業任選”新機制,納入校內二次選拔人數占招生總人數近3成!
同濟大學作為“雙一流”高校,教師隊伍里自然是人才濟濟,有專任教師2797人,其中有近四成專業技術職務正高級的老師,更不乏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等諸多國家高層次人才。而這些便是同濟大學的底氣,也是未來報考同濟大學的學子們所能攀登學術高峰的指路明燈。
六月高考的帷幕已然拉下,在前往新征程的路上,選擇一個正確的方向也至關重要,“人工智能”作為全球關注的熱點領域自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同濟大學以“工程智能”為內核的王牌專業,正在重新定義工科教育的天花板 ,在這個技術迭代加速的時代,這樣的人才培養范式,或許正是應對不確定性的最佳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