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極簡中國近代史系列的第13篇,感興趣的可以瀏覽前面章節(jié)。
給大家講一個冷笑話,你們猜,到目前為止,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最高規(guī)格的戰(zhàn)爭發(fā)生在哪一年?
答案是1857年,發(fā)生在我大清。英法聯(lián)軍聯(lián)合攻打廣州,俄美兩國在旁邊觀戰(zhàn)等著摘桃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五大常任理事國打成了一團,就說規(guī)格高不高吧。
標準的前無古人,下一次五常同時下場打架,要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那已經(jīng)是60年后的事了。
閑言少敘,我們繼續(xù)回到風雨飄搖的廣州城,1857年12月,英法聯(lián)軍終于集結完畢,他們湊出了一支5600余人的侵華聯(lián)軍,兵臨城下。那么,此時廣州城內,我們的葉名琛,葉大人在做什么呢?
葉大人的修身養(yǎng)性功夫極為了得,此時穩(wěn)坐釣魚臺。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甚至在給咸豐的奏折里,還大言不慚道,皇上您別急,這些洋人已經(jīng)黔驢技窮了,他們就是礙于面子還不好意思求我罷了,其實早就慫了。彼實技窮,急望通商,卻不甘求我,仍作大言欺人,其中實已全餒。
大概覺得這樣說還不過癮,葉大人又補了幾句,他們的底細我摸得一清二楚,放心好了,保證拿下,不會出任何意外。
我已悉其底蘊,決無事變……此事我確有把握,可保其無事。
葉大人的迷之自信從哪里來的呢?原來他在香港安插了許多內線,專門負責竊取英國人的情報。只可惜,葉大人選人不慎,他以為這些人都是余則成,卻不知道,這些人只是蔣干。
內線們送回來的情報包括但不限于:
1、英國人在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慘敗給俄國,賠了很多錢,他們要求進城就是為了收稅還債。
2、英國鎮(zhèn)壓印度起義把國庫都弄空了,軍餉發(fā)不下來了,現(xiàn)在求著我們趕緊開放貿易呢。
3、法國國王說了,我們要中立,不要幫助英國。
就沖這些假情報,葉名琛想不自大都難,對英法的各種要求,更加置若罔聞。
12月12日,英法的耐心終于耗盡了,額爾金和葛羅聯(lián)名照會葉名琛,提出了三點要求:一、準許進入廣州城;二、賠償“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的一切損失;三、修約,(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簽訂的條約規(guī)定,12年后可以修訂條約,現(xiàn)在已經(jīng)超過12年了)。該照會限葉名琛十天內允諾前兩項,否則將進攻廣州。
12月22日,最后期限已到,眼看葉名琛毫不理會,英法聯(lián)軍終于決定發(fā)起了對廣州城的攻擊。戰(zhàn)爭流程很簡單,因為葉名琛根本就沒布置什么防守,當然了,就算布置也沒用。
28日,進攻;
29日,進城;
30日,豎白旗,投降。
廣州,這個中國南方第一重鎮(zhèn),就這樣稀里糊涂的失陷了。城破之后,被葉名琛折磨得氣急敗壞的巴夏禮帶著人就直奔總督府。在這里,他看到了好氣又好笑的一幕,老葉玩了一把很老套的行為藝術,他讓家人穿著總督的衣服坐在府中,而自己喬裝打扮翻墻從后門逃跑。
很可惜,這一套早就被歷朝歷代的“豪杰”們玩爛了,別說瞞不過中國人,同樣也瞞不過洋人。很快,威風八面的葉大人就被英國水兵們揪著辮子,“請”到了一座四面釘上木條的轎子里。
轎子不透風,但葉名琛的心里卻是哇涼哇涼的,就在他被擄時,他看到了身邊人以手指河,示意他跳下去做個殉國的烈士。不過他拒絕了,倒不是怕死,而是葉名琛心中還有一個“偉大”的目標,他認為自己會被送到英國,他要見一見英國女王,當面用儒家倫理道德同女王進行一下辯論,問一問為什么明明簽過條約,兩國修好,還非要打我們。
大清被英國打敗了,我們也被葉大人的天真打敗了。事實上,葉名琛根本沒能實現(xiàn)自己的宏偉愿望,他最終被扣押在印度,并死在了那里。
關于葉名琛,老百姓們給了一個概括性很強的評價:不戰(zhàn)、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之罕有。
這個評價很精辟很客觀,很好的總結了葉名琛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的表現(xiàn),但是卻沒有深入的分析背后的原因,下面咱們就花點篇幅好好說一說葉名琛和他效忠的主子咸豐帝。
葉名琛并沒有現(xiàn)在各類書刊中說的那么不堪。首先, 說因為他的傲慢和拒絕溝通導致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這是不符合事實的。英法挑起戰(zhàn)爭的原因是之前簽訂的條約沒能獲得預期的利益,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他們需要利用換約的機會重新簽訂,本質上還是為了錢。為了一個“傲慢無禮”的大清官員開戰(zhàn),這個理由就算軍隊能接受,英國國會也不可能通過。
其次,葉名琛氣節(jié)上還是可以的,被俘后并沒有低頭,反而通過絕食抗議,最后病死在異國他鄉(xiāng)。他甚至在與英人的交往中,還展現(xiàn)了很好的修養(yǎng),馬克思在《紐約每日論壇報》中曾贊揚他,“面對英國人的蠻橫無禮,中國官吏心平氣和,冷靜沉著,彬彬有禮”
葉名琛自比為“海上蘇武”,被俘后寫的詩中隱晦的把自己跟文天祥放在了同等地位。零丁洋泊嘆無家,雁扎猶傳節(jié)度衙。
當然,這就有點過了,畢竟,他的這一點氣節(jié)是完全無法掩蓋他的過失的。葉名琛的最大問題在于,他太怠政了。
作為一名封疆大吏,他守土有責,有責任有義務去了解自己的對手。而且放眼整個大清,他是離洋人最近的官員,近水樓臺先得月。只要想真正的弄清夷務,他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不是派出幾個探子,弄到一堆假消息,京城的一幫官員糊涂,但他不應該,也不能糊涂。
前文提到過,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以后,魏源、徐繼畬等官場中人士都已經(jīng)開始睜眼看世界,對整個西方世界有了全面的認識了解,而作為咸豐最為倚重的同洋人打交道的官員,他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清朝的外相,但是卻如此消極怠政,這一點上,葉名琛難辭其咎。
其次,他還太自私了。葉名琛混了這么久官場,他看到了琦善、伊里布等人,因為主和被罷了官、他還看到裕謙等人因為主戰(zhàn)而丟了性命,于是他選擇了不戰(zhàn)不和,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官場老油子思維,不求有功,先求無過!
國家怎么樣,人民怎么樣,管我葉名琛什么事?保全我自己的性命和烏紗帽才是最重要的。
不管是琦善還是伊里布,在見識到英國人的堅船利炮后,知道打仗國家要遭受巨大損失,所以明知道會惹皇上不高興,也還是變成了堅定的主和派,至少他們是把國家的利益放在了個人利益之上。
而反觀葉名琛,在這里盡顯自己的心機和小聰明,既不想惹惱咸豐丟官,又不想開戰(zhàn)丟命,那他的下場自然就只有丟人,而且是遺臭萬年那種。
正應了那句話,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關于葉名琛,就說這么多吧,總結下來就一句話,他是一個稱職的官僚,僅此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