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萬惡的標題黨?
如:《八國聯軍火燒阿房宮》
正文卻是如下內容:
“公元前206年,項羽率領由原楚、趙、魏、韓、齊、中山、宋、衛等八國民眾組成的軍隊進入函谷關,沖入咸陽城,火燒阿房宮。”
什么叫傻貨?
如:《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
正文的內容往往如下:
“1860年12月25日(圣誕節),英法等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城,用火燒毀了圓明園,這天正是西方的圣誕節!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勿忘國恥!抵制圣誕節!”
也有版本說,1860年12月25日英法等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所以把這天確定為圣誕節。
大家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話也可以去搜一搜,這是個老話題了,不知今年會不會又冒出來。
盡管已經有很多人對八國聯軍侵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圣誕節的來歷等事件進行了澄清,但從相關內容的評論區來看,不少人表示,恨就完了,管他哪天燒的還有誰燒的!
如此看來,這個話題在今年依然有流行一把的可能。
像圣誕節這種洋節,你有抵制的自由,可為什么要扯上八國聯軍和火燒圓明園呢?
以前我以為這是因為知識盲點而犯的錯誤,現在我明白了,這是簡單卻極有策略的宣傳手段。
如果僅僅因為圣誕節是洋節就進行抵制,這個理由不是不行,但卻顯得那么的單薄。
被八個國家聯手侵略,被欺凌的感受最強烈。
圓明園被焚毀,大約是同胞們通過教科書已知的最具欺辱性的歷史事件。
如果把這兩件事二合一,如果造謠圣誕節這天發生了一件令中華民族辱上加辱的慘痛事件,抵制起來就硬氣和正氣多了,而那些要過圣誕節的國人自然也就更加可惡。
問題是,這種謠言畢竟是如此之假!都沒有超過初中歷史的范疇。
為什么還會有人把這種信息發到朋友圈這種私密的空間呢?
難道就一點都不在乎別人怎么看待自己嗎?
轉發之前就不能動動腦子或搜索求證一下嗎?
這里面有沒有被人蒙蔽的傻*呢?
我覺得沒有,因為不動腦子不代表傻,甚至還意味著小聰明。
對于這件事,為什么要動腦子和求證呢?
動腦子和求證意味著付出成本,而這個事情之所以讓一些人樂此不疲的魅力之一就是沒成本。
還有,當然會在乎別人怎么看待自己了。
我做這個事情是因為愛我中華呀,愛不就是盲目的嗎?
如果你愛的瞻前顧后甚是理性,只能說明你愛得不夠深沉。
一個成年人,只要想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多的是可以自我滿足的邏輯。
我很羨慕,這樣應該是很快樂的吧,反正我是做不到。
我不認為我對國家和民族的感情會輸給任何人,我努力的起點是不給所愛之對象抹黑招羞。
愛我中華不是恣意現眼的遮羞布,Ta應是我們謹言慎行的動力。
當然,謹言慎行并不容易,可對網上的一些說法也好歹過過腦子吧。
如果我抵制圣誕節,我絕不會用“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由頭,只因為我不愿讓我的行為被人批評說:“原來抵制圣誕的都是這樣的貨色啊!”
媒體為什么要痛批“飯圈”亂象,警告他們別毀了全紅嬋?
趙太爺為什么要打阿Q的耳光說他不配姓趙?
就是在座的列位,有幾個愿意與阿Q這種人為伍的?
阿Q既想位列趙太爺的本家,那就該有個體面的范兒,而不是打著熱愛趙太爺的旗號四處去丟人犯事,譬如什么“和尚摸得我卻摸不得”的下流行徑,你若是趙太爺你不因族里有這號人而羞恥嗎?
這事兒,咱有時候真不能怪趙太爺打阿Q的板子。
阿Q這種人其實也不是壞,更不是蠢,就是活在了小聰明過頭的自我舒適邏輯里。
我也是閑的蛋疼才寫這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