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前天晚上告訴我要吃檳榔,我當時心里咯噔一下,這是欠揍嗎?
立馬轉念,不能對抗,腦海里馬上浮現出黃導的經典語錄:“禁止就是誘惑!”。
于是立馬調整一下情緒問:“你想嘗一下檳榔是嗎?”
兒子說:“是的,檳榔加煙,法力無邊!”
我說:“你是從哪里知道檳榔的?”
兒子說:“抖音!”
我說:“那你全面地了解過檳榔嗎?據我所知,它是毒品的一種,對人體有很多的傷害的,特別是容易得口腔癌!”
兒子去拿手機,立馬開始查“檳榔的危害”,看了還和我分享有哪些危害!看完說,還是想嘗一點點!
我說:“好的,什么時候我買一包,給你嘗一點點,反正我是不嘗的,我活到現在從來沒有想過要嘗那個毒品!我是不嘗的,怕都怕死了!”
今天放學兒子要我和他一起去小店買一點零食,他挑好了所有想買的,我就故意說:“檳榔啦!買一袋檳榔!反正我不吃你吃!”
娃說:“不買了,我不吃,遠離毒品,你想害死我呀!”
我說:“確定不買了嗎?”
兒子不假思索地說:“不買了,確定不買了!”
其實,面對這樣的情況有兩種結果:
第一種,孩子都比我們想象中愛自己,基本就會自己就選擇不嘗試了。
第二種,孩子還是會選擇,嘗一點點,這個時候家長就不用緊張,在他嘗的時候,放大這個東西的傷害,制作各種痛苦的表情,讓他感受到害怕。
再不行,陪他一起嘗一點點,然后表現出非常難吃,非常痛苦的感受,讓他自己自動放棄吃檳榔的想法。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充滿各種好奇的,現在社會壞風氣也很多,我們不能讓孩子生活在完全健康的環境里,但我們可以教孩子判斷什么是可為,什么是不可為的。
在在時候直接不允許,講道理,孩子是聽不進去的。可能今天在你的威嚴之下沒有去品嘗,但他內心一直有一種想要嘗嘗的想法。所以,一旦有機會,他在你不知道的情況下去嘗試,那結果就會更糟糕!
關于教育本質與溝通智慧
- “禁止就是誘惑”——與其強行壓制好奇心,不如用引導化解盲目探索。
- “接納孩子的‘想試試’,才能教會他‘該不該’。”
- “教育的本質不是灌輸對錯,而是培養孩子自主判斷的能力?!?/li>
關于親子互動策略
- “比起說‘不許做’,不如問‘為什么想做’——先接住情緒,再引導思考?!?/li>
- “身教重于言傳:家長坦然表達‘我不碰’的態度,比千萬句‘不許碰’更有力量。”
- “允許孩子在安全范圍內‘試錯’,但前提是用體驗讓他看見后果——真正的成長,從‘自己害怕’開始?!?/li>
關于成長與保護的平衡
- “世界充滿未知誘惑,與其筑起‘無菌溫室’,不如教會孩子‘識別毒花’。
- “孩子對‘禁忌’的好奇,往往源于父母的過度緊張——平和的態度,才是拆解‘危險濾鏡’的第一步?!?/li>
- “真正的保護,不是替孩子擋住所有風險,而是讓他擁有‘判斷風險’的勇氣和能力。”
關于教育心態的反思
- “比起‘贏過孩子’的對抗,‘蹲下來和孩子一起看世界’的共情,才是化解矛盾的關鍵?!?/li>
- “當孩子說‘我想試試’時,先別急著否定——這正是他開始獨立思考的起點?!?/li>
學習更多親子教育、夫妻關系、原生家庭等相關精彩內容,敬請關系自動自發線下課動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