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初,黑海之濱的雅爾塔皇宮里,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三位大國領袖圍坐商議戰后世界格局。
這場決定全球命運的會議沒有中國代表在場,卻一手決定了中國上百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歸屬。一份秘密協議悄然成形:外蒙古維持“現狀”——實質是獨立,旅順港租借給蘇聯作為海軍基地,大連港國際化并保障蘇聯特權,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由中蘇共管。
消息傳到重慶,蔣介石震怒卻無可奈何。他派出外交部長宋子文和兒子蔣經國赴莫斯科談判。斯大林的態度極其強硬,將文件推到中國代表面前:“你們只能圍繞這份文件談,羅斯福已經簽過字了。”
蔣經國試圖爭取:“如果簽了,中國老百姓不會原諒我們。”斯大林冷冷回應:“你們自己沒力量,話不能說得太早。”
面對壓力,蔣介石起初拒絕外蒙獨立,只同意給予高度自治權。但蘇聯寸步不讓,甚至暗示若不接受條件,蘇軍進入東北后可能將大城市交給中國共產黨。
最終,蔣介石妥協,指示代表團:“事可從經,亦可從權。”宋子文不愿背負歷史罵名,談判中途辭職回國。1945年8月14日,繼任的王世杰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上簽字,基本全盤接受雅爾塔協定條款。消息傳出,國內嘩然,王世杰瞬間成了眾矢之的。
半個多世紀后的2013年,一位95歲老人面對記者鏡頭直言:“蔣介石這一輩子,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接受雅爾塔協定。”說這話的是郝柏村,蔣介石曾經的侍衛長。1938年從黃埔軍校畢業后,他親歷抗戰前線,1949年隨國民黨退守臺灣。
1965年起,他擔任蔣介石侍衛長整整六年,日夜相隨,對蔣的決策內幕知之甚詳。
晚年回首,他看得更清楚:蔣介石當時幻想用外蒙交換蘇聯不支持共產黨,并確保國民黨接收東北。斯大林確實承諾過“只援助國民政府”和“不支援共產黨武器”。
但協定墨跡未干,蘇聯就將關東軍投降后的大批武器裝備移交了東北民主聯軍——僅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轉交的就有3700門火炮、600輛坦克、861架飛機和1.2萬挺機槍。
更深遠的影響在人心。協定簽訂后,蔣介石的執政威信嚴重受損。許多原本中立的人轉向支持共產黨,認為國民黨既腐敗又無力捍衛國家利益。
郝柏村后來反思,這份協定實際上動搖了國民黨統治的根基,使蔣介石“失去了大義名分”。而軍事上,蔣介石過度依賴條約保障,對東北戰略部署猶豫不決,三次更換主帥,導致指揮混亂。當林彪部隊在蘇聯暗助下鞏固東北根據地時,國民黨卻因內部分歧錯失戰機。
郝柏村在蔣介石身邊目睹了他的矛盾性格:身居高位卻深藏自卑,生性多疑到每晚需靠大狼狗守護才能入睡,關鍵決策時又常常優柔寡斷。
這些特質在雅爾塔事件中暴露無遺,蔣介石既不敢斷然拒絕大國脅迫,又幻想通過妥協換取利益,最終兩頭落空。更諷刺的是,協定簽署僅一天后,日本宣布投降,蔣介石用領土換來的蘇軍出兵變得毫無意義。
離開軍政界后,郝柏村對歷史有了新認識。他四次返回大陸探訪,1999年至2001年更帶領眾多臺灣老兵回鄉尋根。這位曾被視為國民黨“最后軍政大佬”的老人,晚年堅持反對“兩國論”,被兩岸譽為“反獨大將”。
當他以95歲高齡評價雅爾塔協定是蔣介石“最大錯誤”時,既是對老長官的嘆惋,也是對民族傷痕的反思——國家弱小時,一個錯誤選擇就可能讓山河破碎;而真正的政治智慧,永遠建基于對國土與民心的敬畏之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