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期兼職熱潮中,一個精心設計的新型騙局悄然浮出水面,讓無數懷揣著勤工儉學夢想的年輕人防不勝防。近日,江西19歲女孩小麗的親身經歷,更是為所有人敲響了警鐘。
小麗原本只是想找一份簡單的發傳單兼職,利用暑假賺取一些零花錢,鍛煉自己。在同學的推薦下,她得知這份兼職不僅輕松自由,日薪還高達300元。在父母的支持下,小麗滿心歡喜地報名參加。然而,6月12日,當小麗結束所謂的“工作”回到家時,虛弱的模樣讓媽媽立刻察覺到了異樣。在媽媽的再三追問下,令人震驚的真相才逐漸被揭開。
小麗當天并沒有去發傳單,而是被帶到了一家“單采血漿站”。她的300元報酬,是用被抽取的580毫升血漿換來的。這看似簡單的兼職工作,實則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
深入剖析這個騙局,其每一個環節都精準地抓住了學生的心理弱點。首先,利用熟人關系作為切入點。介紹小麗參與的同學,能從血漿站獲取一筆“人頭費”。在學生群體中,這種靠提成驅動的“招生”模式,如同病毒般迅速傳播。因為是身邊的同學、朋友,學生們最基本的心理防線很容易就被打破,毫無防備地踏入陷阱。
當學生被帶入血漿站后,接下來就是一系列的洗腦攻勢。小麗回憶道,自己當時也有過猶豫,甚至想離開,但對方卻用各種話術糾纏了一整天。他們夸大報酬,淡化抽血漿的風險,將其包裝成“獻愛心”的高尚行為,賦予“榮譽”光環,用“輕松賺快錢”的誘人說辭,麻痹學生們對身體潛在傷害的恐懼。
而在這個騙局中,最具迷惑性和殺傷力的,當屬那張“社會實踐證明”。經了解,血漿站背后的博雅生物公司在招聘宣傳中明確表示:考核合格,可以提供社會實踐證明。對于高中生和大學生來說,這無疑是致命的誘惑。在激烈的升學和求職競爭壓力下,他們渴望讓自己的簡歷更加出彩,為未來增添一份優勢。這張看似普通的蓋了章的紙,就這樣成為了騙子手中最鋒利的武器,讓學生們甘愿冒著健康風險去獲取。
此次事件涉及的崇仁縣單采血漿站,背后是當地知名的上市公司“博雅生物”。作為一家血液制品企業,對血漿原料的需求可以理解,但通過欺騙和誘導的方式獲取,卻嚴重突破了企業的道德底線。
有記者以應聘為由致電血漿站,對方毫不掩飾地表示工作內容就是“宣傳推廣”,拉人來抽血漿還有提成,甚至承諾“人勤快的話,月入萬元不是夢” 。這種行為,已然不是正常的宣傳招聘,而是在公開招募“血頭”,將學生的血漿轉化為公司財報上的冰冷數字。
事情曝光后,崇仁縣衛健委迅速介入,成立了調查組。但人們不禁心生疑慮:一個縣級調查組,面對大型生物公司錯綜復雜的利益網絡,究竟有多大的權限和能力去徹查真相?這種“拉人頭、給提成”的違規模式,是否僅僅存在于崇仁這一家血漿站,還是早已成為行業內心照不宣的秘密?
如果連知名上市公司都敢如此行事,那些隱藏在暗處的小公司,其操作又會混亂到何種程度?這一系列問題,亟待更高層級的監管力量介入,以堅決的態度和有力的措施給出答案。
從小麗的遭遇中,我們更應該反思的是,為何一張“社會實踐證明”會讓學生們如此趨之若鶩,甚至不惜犧牲健康?從學生踏入校園開始,就被無形的競爭壓力裹挾著前進。他們追求漂亮的簡歷、豐富的履歷,每一步都力求超越他人。
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張空洞的實踐證明竟成為了可以交易的“硬通貨” 。騙子們敏銳地捕捉到這種需求,將本應是增長見識、提升能力的社會實踐,異化為對學生身體和尊嚴的無情盤剝。
青春本應充滿陽光與希望,年輕人的第一堂社會課,絕不應該是以身體為代價,換取一張虛假的證明。如何規范市場秩序,保護年輕人免受此類騙局的傷害,還他們一個健康、安全的成長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