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老百姓嘴里常掛著句話:"舉頭三尺有神明"。可您想過沒?為啥偏偏是"三尺"?頭頂上真有神仙坐著盯梢?
其實這句老話藏著老祖宗的大智慧,它的后半句,更是把做人的底線說得明明白白。
為什么是"三尺",有種說法是因為和參拜神佛有關。
大家都有過參拜神佛、祖宗牌位的經歷,凡是供奉神靈、或者祖宗牌位的地方,一般都是相對人身高要高一點,前面還會擺著一張桌子,桌子上有相應的祭品,香火爐等等。
當我們虔心參拜時,你會發現那些畫像或者牌位,距離的我們的頭頂不會特別高,也就是兩到三尺(50到100厘米不等,每個朝代的尺不一樣),久而久之,就有三尺之上是神靈的說法。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不是量尺子的具體概念,而是老祖宗的一種哲學表達。
所謂“三尺”,在儒家思想里,“天” 代表著正義、道德和秩序,而 “三尺” 這個距離,既不太遠讓人覺得遙不可及,也不太近失去神秘感,正好是保持敬畏的最佳尺度。
在道家神仙體系中,有兩位神仙專門負責盯人的神仙,日游神和夜游神,他倆輪日夜巡游人間,在人頭上三尺,將世人的善行惡舉一一記錄在冊。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舉頭三尺有神靈”這種說法,提醒我們,做事別太放肆,頭頂有神仙時時刻刻盯著你呢,你舉念之間,天心可鑒。
現在很多人把 "神明" 理解成迷信,其實老祖宗真正想說的是:最高級的自律,是對自己內心的坦誠。
別覺著自己干了啥見不得人的事兒沒人知道,要知道頭頂有片"天",三尺有”神仙“,你自以為瞞著別人所做的一切,其實都被”人“知道了,告誡我們不要認為神不知鬼不覺,就去做”壞”事。
而這句俗語的它的下半句是:“不畏人知畏己知”。這下半句是和一位叫葉存仁的清官有關。
葉存仁告老還鄉時,下屬為了掩人耳目,便趁月白風清無人時,駕小舟偷偷送禮。葉存仁對此仍然是拒絕,并且還寫下“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的詩句。
他不怕他人議論,怕的是夜深人靜時,自己不敢面對鏡中的那雙眼睛,過不了自己內心的坎。
人前易飾,己心難欺。若為一時之利踐踏底線,縱使瞞過天下人,內心那桿秤卻再難平衡。
如果這次接受了下屬的禮物,開了先河,那是不是還有下次,還有下下次,這樣就和自己的良心完全相悖,所以他才婉拒了下屬的禮物。
多少惶惶不可終日,并非源于外界的審判,而是源于良知日夜不休的叩問。
正是葉存仁的這個舉動,讓他名垂青史,也讓這句詩流傳了下來,和“舉頭三尺有神明”合二為一,成了俗語。
“不畏人知畏己知”點破的正是人性那道隱秘軟肋:人最深的恐懼,往往不是來自外界目光,而是無法面對內心那個清醒的自己。
"舉頭三尺有神明"是外部的約束,"不畏人知畏己知"是內心的修煉。
干了虧心事,別騙別人,先騙不過自己;做了實在事,自己心里才能"踏實“,活的才能自在。
古人敬天法祖,其實更多的是敬畏心中那方寸靈臺。
當世間的喧囂試圖模糊邊界,我們每個人都要有敬畏之心,也要有自己的底線,做事做人一定要對的起天地良心。
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
要知道任何不正當的行為,就算你做的再完美,也僥幸騙過了身邊的人,但還是天知地知,騙不過老天,當然也騙不了自己的良心。
人這一輩子,最難騙過的,還是自己呀!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