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在中國歷史上是值得載入史冊的一年,這一年我國自主研制的原子彈試爆成功,讓我國成為第五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擁有了原子彈,其他國家都不敢再小看中國。但這榮耀的背后,是無數科研人員努力多年的結果,而且在成功之后他們還要忍受核輻射帶來的影響。
飛行員張連芳懷孕后,領導就悄悄和她說:這件事一定要保密,因為生下孩子不僅是你的事。
穿越蘑菇云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點,新疆羅布泊的荒漠上騰起一朵巨大的蘑菇云。
這朵云承載著新中國打破核壟斷的希望,也讓28歲的女飛行員張連芳的命運從此與國家命運緊緊綁在了一起。
作為新中國第二批女飛行員,張連芳當時在空軍13師擔任領航員。
這年夏天,她突然接到一項絕密任務:前往大西北執行特殊飛行任務。
臨行前,領導找人給她們每個人照相,當時的張連芳和隊友大抵猜到了一些,或許她們此次任務去了就回不了了。
可是她們沒有一個人退縮,反而是和家里交代好后就踏上了征程,對于即將執行的任務隱隱期待。
抵達馬蘭基地后,她才知道自己要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提供空中保障和承擔采樣工作。
在那個連無人機都沒有的年代,所有空中采樣任務都需要飛行員駕駛改裝后的飛機近距離完成。
羅布泊的環境比想象中更殘酷。機場建在鹽堿地上,全年13級大風是家常便飯,帳篷被吹跑、臨時搭建的廁所“三天兩頭失蹤”是常事。
更要命的是缺水,喝的是罐車拉來的鹽堿水,洗臉只能用吃剩的瓜皮,后來連瓜都沒了,大家干脆放棄洗臉。
但這些苦日子在張連芳眼里都不算事兒,每天都認真地完成訓練,等待著沖上天空的那一天。
10月16日當天,當巨大的蘑菇云在戈壁灘升起,夜以繼日埋首研究的科研人員終于露出了笑臉,所有人都在歡呼、鼓掌,慶祝著勝利。
但工作還遠遠沒有結束,此時正是收集數據的好時候,于是張連芳和戰友們駕駛的飛機立即升空。
飛機剛靠近云團就開始劇烈顛簸,儀表盤上的輻射值直線飆升,周身的溫度仿佛立馬可以將她烤焦。
她強忍著惡心和眩暈,緊緊握住駕駛桿,引導飛機從5200米高空穿云而過,成功采集到放射性微粒樣本。
但為了保險起見,她調轉方向再次朝著蘑菇云飛去,貫穿蘑菇云后穩穩降落,極度緊張的神經終于得以放松。
落地后,醫護人員檢測發現,她的輻射劑量遠超安全值,頭發在三天內全部掉光,內分泌系統嚴重紊亂。
可這個東北姑娘卻滿不在乎地說:“掉頭發算啥?能為國家出這把力,值了!”
這次任務讓張連芳成為我國首批近距離接觸核爆的女飛行員。但誰也沒想到,這場看似光榮的任務,會給她的人生埋下一顆“隱形炸彈”。
從西北回來后,張連芳和相戀多年的男友張文波結了婚。
本以為日子能平靜下來,可身體卻開始“鬧別扭”。結婚兩年多,她始終沒能懷上孩子。
此時不僅家人著急,她自己也隱隱擔憂,于是1966年的一天她走進醫院,進行了一次全身檢查。
醫生的話像一盆冷水澆頭:“你這是重度核輻射損傷,卵巢功能幾乎喪失,懷孕幾率不足5%。”
這句話像一把刀扎在張連芳心上,她哭著對醫生說:“我愛人是獨生子,我不能耽誤他。要是治不好,我就離婚!”
醫生被她的倔強打動,開出了當時最先進的防輻射藥物,并叮囑她必須高強度鍛煉排汗。
為了能當媽媽,張連芳每天天不亮就繞著操場跑5公里,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半年后,奇跡出現了——她懷孕了。
然而喜悅只持續了三個月,1967年初,張連芳突然腹痛難忍,孩子沒保住。
“生下孩子不僅是你的事”
孩子沒保住就已經令她痛不欲生了,但更讓她崩潰的是,周圍開始傳出閑言碎語:“核輻射的孩子能健康嗎?”“說不定生下來是個怪胎。”
這些話像針一樣扎在她心上,在馬蘭基地時她就知道核輻射會對身體有影響,但是她義無反顧地執行了任務。
但如今影響真的來了,她又感到切實的心痛,對于孩子的愧疚充滿了她的心。第二次懷孕時,她小心翼翼,然而巨大的心理壓力導致她再次流產。
丈夫張文波心疼得不行,勸她放棄:“沒有孩子我們也能過,你的命比什么都重要!”
可張連芳咬著牙說:“我能完成原子彈任務,就不信治不好這個病!”
就在她幾乎絕望時,部隊領導找到了她。原來,組織早就關注到她的情況,直接聯系北京軍醫院的專家為她制定治療方案。
領導握著她的手說:“你為國家豁出命,組織也絕不會放棄你。生下孩子不僅是你的事,更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1967年夏天,張連芳第三次懷孕。這次領導直接下了“死命令”:暫停所有飛行任務,秘密送往武漢總醫院保胎。
醫院專門騰出一間無菌病房,每天安排三名護士24小時監護。
更讓人暖心的是,組織還派專人到東北老家接來張連芳的母親,讓她在病床前照顧女兒。
這種“國家級待遇”讓張連芳既感動又不安:“我就是個普通飛行員,值得這么興師動眾嗎?”領導卻嚴肅地說:“你是國家的功臣,你的健康和孩子的平安,就是對國家最大的貢獻!”
1968年春天,隨著一聲清脆的啼哭,張連芳的大女兒張西驗呱呱墜地。這個名字,承載著父母對西北核試驗的特殊記憶。
三年后,二女兒張鴻雁也平安降生。抱著兩個粉嘟嘟的女兒,張連芳終于松了一口氣:“這下,我對得起國家,也對得起家庭了。”
讓人敬佩的是,生完孩子剛滿半年,張連芳就申請重返藍天。
領導擔心她的身體,她卻拍著胸脯保證:“您放心,我現在能吃能睡能飛,一點不比小伙子差!”
此后的20多年里,她先后執行過南海搜救、大興安嶺救火等重大任務,累計飛行近4000小時,成為空軍部隊有名的“鐵娘子”。
退休后的張連芳依然閑不住,2023年,87歲的她將珍藏多年的飛行服、戰備包和軍功章捐贈給湖北革命軍事館。
當工作人員為她穿上那身褪色的飛行服時,老人的眼睛突然亮了:“這衣服還是當年的尺碼,一點沒變。”
她輕輕撫摸著肩章上的空軍標志,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熱血沸騰的年代。
如今,張連芳的兩個女兒都已事業有成。
大女兒張西驗繼承了母親的堅韌,成為一名航天工程師;小女兒張鴻雁則選擇了教師職業,用另一種方式傳承著母親的精神。
每當提起母親,張西驗總是眼含熱淚:“媽媽總說,我們這代人能過上太平日子,是因為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她就是那個負重的人。”
從穿越蘑菇云的女飛行員到含飴弄孫的老人,張連芳用一生詮釋了什么叫“家國一體”。
她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當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同頻共振時,平凡的生命也能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正如她在晚年采訪中說的:“別說是核輻射,就算是去犧牲,我也絕不后悔。因為我的背后,是整個中國!”
這種精神,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傳承。
參考信息:穿越蘑菇云的女飛行員張連芳. 光明網. 20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