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報道,中國海軍“遼寧”艦、“山東”艦航母戰斗群遠赴太平洋海域開展訓練,檢驗海軍遠海防衛和聯合作戰能力。中國海軍的雙航母戰斗群對硫磺島和關島呈包夾之勢,美國花費數十年心血構筑的第二島鏈,已變為歷史名詞。遼寧艦與山東艦的聯袂出場,標志著中國海軍從中近海正式邁向遠洋。
按照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發布的通報,在此次遠航訓練中,“遼寧”艦航母戰斗群由055型萬噸大驅“無錫”艦(舷號104)、“南昌”艦(舷號101)、拉薩艦(舷號102),052D驅逐艦三艘,054A護衛艦四艘,外加兩艘綜合補給艦組成。“遼寧”艦航母戰斗群先是經宮古海峽直抵菲律賓以東太平洋水域,隨后又沿著關島周邊水域奔赴硫磺島,完成了突破第二島鏈的壯舉。
稍后出發的“山東”艦航母戰斗群包括055型萬噸大驅“遵義”艦(舷號107)、兩艘052D型導彈驅逐艦(湛江艦、唐山艦)、054A型導彈護衛艦“運城”艦(舷號571)和“衡水”艦(舷號572)、901型綜合補給艦“查干湖”艦(舷號905)組成。該編隊經巴士海峽向菲律賓海北部水域駛去,并于6月9日抵達硫磺島以西海域,正好與活動在硫磺島以東水域的遼寧艦形成東西對攻之勢。
在官方發布的訓練照片中,有兩處細節引人矚目,一是遼寧艦所搭載的艦載戰斗機型號均為最新型的殲-15T,且都攜載有PL-12主動雷達中距彈。二是山東艦上的7架艦載機(包括放飛的那1架),其中2架為殲-15,剩余5架均為殲-15T。由此可見,新型殲-15T艦載機已經開始挑大梁,山東艦由殲-15與殲-15T混編使用,遼寧艦上的艦載機幾乎都是殲-15T。
第二島鏈對于中國人來說并不陌生,它是美國“島鏈戰略”中的關鍵一環。自上世紀50年代起,美國依托東亞海洋地理環境的特點,構筑了針對中國的“島鏈戰略”。該戰略由三條島鏈組成:第一島鏈包括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以及印度尼西亞群島等,目前已被中國所突破,實際作用大幅降低。
第二島鏈則是南方群島(包括小笠原群島、硫磺列島)、馬里亞納群島、雅浦群島、帛琉群島及哈馬黑島等群島,其中關島是核心。第三島鏈主要由夏威夷群島組成,相較于前兩者的橋頭堡性質,這片區域被視作是大后方。在上述島鏈中,美國修建有大批軍事基地,并部署了多型先進兵器,并與日韓菲澳等盟國攜手,力圖繼續維持對中國海軍以往形成的多層次、寬海域、大縱深的監控圍堵態勢。
隨著中國海軍雙航母戰斗群的出擊,讓美國的島鏈戰略呈現垮塌之勢。除了沖破第二島鏈,中國海軍的遠洋作戰海區也有了相當大的擴展,夯實了我軍“遠海防衛”能力的基礎。
中國海軍航母戰斗群在遠海作戰海區的有效運作,既涉及戰爭層面的軍事行動,同時也包括非戰爭層面的軍事行動。在太平洋第二島鏈,中國海軍航母戰斗群能夠獲得的岸基反介入支援體會變得十分有限,很大程度上就只靠航母戰斗群自身,這對于海軍遠洋艦隊的作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從這個角度上講,官方在報道中所提到的“聯合作戰能力”就顯得殊為重要。要想在遠海防衛任務中發揮出雙航母戰斗群真正的作戰效能,對于中國海軍而言,須得通過不斷的聯合海空訓練,并力爭創造出一個貼近實戰的環境,才能一步步提升并鞏固自身戰力。在未來,突破第二島鏈的行動或將經常上演,對此日美等國應要學會習慣。
最新消息顯示,于上周三駛抵橫須賀港的“喬治·華盛頓”號航母,又于6月10日在蒙蒙細雨中駛出該港。外界推測“喬治·華盛頓”號航母的出動,很可能是中國海軍雙航母戰斗群讓美國海軍感到了不安。
中國雙航母出兵關島,兩支航母戰斗群的總排水量超過35萬噸,艦載機80余架,導彈垂發單元超過800個,美國海軍從沒見識過這場面。西太平洋力量格局正在改寫——這是中國海軍從近海防御邁向遠洋制海打擊的歷史性轉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