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檔案,兩種晚年,城鄉養老鴻溝背后的歷史之痛
“我18歲去內蒙古插隊,呆了整整6年。退休時才知道這6年能算作視同繳費年限,養老金每月多了320元。”北京知青張女士欣慰地講述著自己的經歷4。
而在河南的一個小村莊,82歲的李大爺佝僂著腰,仍在田間勞作。他年輕時參加過水庫建設,交了幾十年公糧,如今每月僅能領取165元養老金。“城里退休的老伙計們每月好幾千,我們農民一輩子辛勞,為啥老了連口熱飯都難保證?”
01 視同繳費的福利,為何與農民無緣?
視同繳費年限,這個對許多農民陌生的詞匯,卻深刻影響著數千萬中國老人的晚年生活質量。根據人社部規定,視同繳費年限是指在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前或特定歷史階段,個人雖未實際繳費,但國家認可并計入繳費年限的工作時間。
在四種主要認定情形中,1993年前的工齡、特殊工種經歷、軍人服役年限以及上山下鄉等特殊歷史時期的工作經歷都可以轉化為視同繳費年限。北京社保局2024年數據顯示,該市78.6% 的退休人員因此項政策獲益,月均增加養老金378元。
然而,當我們將目光轉向農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2025年,全國1.38億領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老人,月人均養老金僅為81元,全年不足1000元。即便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選擇較高繳費檔次的農民,到60歲每月也只能領取約708元養老金。
同樣的歷史貢獻,為何換來截然不同的晚年待遇?
02 三重高墻,阻擋農民的視同之路 制度設計的先天不足
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長期存在城鄉二元分割。城市職工養老保險起步早,制度相對完善;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嚴重滯后。
1993年被視為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的分水嶺,標志著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正式建立。但新農保直到2009年才開始試點,2014年才與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合并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這導致農民在制度建立前的勞動貢獻無法被納入養老保險體系。
經濟與財政的現實制約
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地方財政能力有限,難以承擔大規模的歷史債務補償。即使地方政府有意愿為老農民提供類似視同繳費的待遇,也常因資金短缺而難以實現。
上海的基礎養老金每月能達到1490元,北京為924元,而大多數地區的基礎養老金標準僅為100多元。財政實力的差距直接決定了養老金的差距。
操作實施的巨大障礙
農村人口眾多且分散,歷史檔案缺失嚴重,信息采集、審核難度極大1。許多農民一生在田間勞作,沒有正式工作檔案,難以提供工齡證明或相關材料。
全國社保研究會2024年的調查顯示,約28% 的符合條件人員因材料缺失未能成功申請視同繳費年限認定。對于沒有正式工作單位的農民,這一比例更高。
03 白發農人的現實困境,他們真的等不起了 杯水車薪的養老金
在九江市,2025年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為每人每月165元。如果一個農民選擇年繳4000元檔次,繳費28年,每月個人賬戶養老金約836元,加上基礎養老金后總待遇才約992元。
而城市退休職工的平均養老金水平達到3810元/月,將視同繳費年限充分計算在內的退休人員,其養老金平均高出16.8%。
高齡補貼的象征意義
2025年各地對65歲以上農民增加了高齡補貼,但漲幅令人心酸:安徽蚌埠65-74歲老人每月多發2元,75-84歲的多發5元;遼寧65-75歲老人每月多領5元,80歲以上多領10元。
這些微薄增加對改善生活幾乎無濟于事。一位網友直言:“每月只多發了幾塊錢,對于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并沒有明顯的幫助。”
無法挽回的歷史虧欠
最令人揪心的是,七八十歲的農村老人已沒有時間等待政策改變。江蘇南京的周先生遺憾表示:“我退休時不懂政策,沒有申請認定上山下鄉的5年經歷。等到后來想補辦時,政策已不再追溯認定。這讓我每月少領約400元。”
養老金專家提醒,申請視同繳費年限認定最好在退休前1-2年開始準備。但老一代農民大多已超過退休年齡,失去了政策補救的機會窗口。
04 沉默的基石,被遺忘的貢獻 戰爭年代的鐵血擔當
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抗美援朝、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戰場前線沖鋒陷陣的多數是農民子弟。在廣西寧明縣中越邊境的板爛村,這個僅有4000多人口的小村莊,新中國成立后竟走出了352名軍人,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子弟為國扛槍。
建設年代的汗水澆筑
當三峽工程在1994年正式開工,數十萬農民用肩膀扛起了這個世界最大水利樞紐。他們住在簡陋工棚,干著最艱苦的工作,卻創造了934項發明專利和112項世界之最的工程奇跡。
國務院質量專家組評價三峽工程:“是中國人民富于智慧和創造性的典范,是中華民族日益走向繁榮強盛的典范”。
改革開放的流動血脈
當城市大門打開,億萬農民放下鋤頭走進工廠。他們建起了我們居住的高樓大廈,修通了縱橫交錯的高速公路,卻拿著微薄的工資,住在簡陋的工棚。
一位北京農民工坦言:“國家不強制要求,小型私人企業通常不會主動幫員工繳納保險。只要保證月休四天,月底按時發工資我就滿足了。”
05 破局之路,溫暖已在路上 地方創新的星星之火
在陜西平利縣,當地政府探索“小切口 大關愛”機制,組建專業化探訪關愛服務隊伍,為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務。該機制一方面拓展了鄉村就業容量,另一方面有效解決了外出務工人員的“顧老之憂”。
神木市則通過慈善力量賦能養老。鴛鴦塔社區在慈善協會支持下成立慈善老年大學,開設編織、茶藝、聲樂等課程,讓老人們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神木市村社慈善幸福家園建設率已達100%,創建“慈善老年大學”13個。
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郝亞光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要讓政策找到人。”由于信息傳播斷層,農村老人對關乎切身利益的政策知之甚少,影響了國家政策實施的實際效能。
郝教授團隊調研發現,部分農村地區政策宣傳簡單用印發傳單和張貼公告欄的方式,無法覆蓋文盲或半文盲的老人群體。他呼吁推動地方養老服務立法進程,建立健全農村失能老年人的電子健康檔案系統。
制度公平的根本之道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功成教授指出:“視同繳費年限政策解決的是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前的歷史遺留問題。隨著新制度穩定運行,視同繳費年限在整個體系中的比重將逐漸降低。”
這為農民養老保障提供了改革思路:一方面探索建立適合老農民的視同繳費或類似補償機制,認可他們長期以來的勞動貢獻;另一方面加大財政投入,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
06 歷史不會忘記,尊嚴不可辜負
2025年1月實施的《退役軍人養老保險接續辦法》規定,服役年限按1:1.2比例轉換為視同繳費年限4。一位服役12年的退役軍人分享:“這12年軍齡給我帶來了14.4年的視同繳費年限,退休后每月多領近900元。”
同樣是保家衛國,同樣是建設祖國,農民的歷史貢獻不該被制度性忽視。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研究顯示,視同繳費年限每增加1年,退休人員月養老金平均增加80-120元。若能將農民的歷史貢獻合理折算,許多農村老人的養老金至少能翻一番。
華中師范大學郝亞光教授強調,國家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制度設計密集出臺,將加速構建覆蓋面更廣、可及性更強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
當城市退休老人漫步公園時,同齡的農民還在工地揮汗如雨;當前者享受數千元養老金時,后者仍在為幾十元日薪奔波。陜西神木市的慈善老年大學里,老人們第一次觸摸電子琴鍵;浙江嘉興的智慧養老平臺前,工作人員正為老人講解操作流程。
這些溫暖的探索,照亮了農村養老的未來之路。但那些曾用肩膀扛起三峽大壩、用雙腳丈量邊疆哨卡、用雙手筑起城市高樓的老人,已沒有時間等待。他們的皺紋里鐫刻著共和國的成長史,值得一份體面的晚年。
轉發此文,讓八旬農民不再為溫飽操勞!
歷史貢獻不該被遺忘,養老尊嚴不該分城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