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一個創造并留存奇跡的浪漫年代,這里不僅有唐太宗李世民東征西伐開辟盛世的豪歌壯舉,同時還有唐明皇與楊玉環之間流傳千年的愛情故事。今天我要說的是在民間流傳很久但一直懸而未決的盛唐寶藏的故事。
1970年10月5日,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的一大一小兩個陶甕里面,居然堆放著滿滿的金銀器,這些金銀器外表絢麗多姿,現場管理人員不敢怠慢,及時通知了陜西歷史博物館,經專家鑒定這屬于唐朝文物。
文物一共1000多件,大概有這么幾類:金銀器皿和金銀裝飾品,玉石器,金銀錢幣和銅錢幣,還有一些做丹丸的藥材,隨便挑一件都是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其中最具個性的要數這把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它不僅是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是該館從不出境展出的文物之一。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舞馬銜杯紋銀壺巧妙的借鑒了契丹族皮囊壺制作而成,壺身為扁圓形,壺蓋帽為錘揲成型的覆蓮瓣,在壺身兩側模壓出兩匹相互對應銜杯匍拜的舞馬形象。銀壺通體拋光,舞馬,壺蓋,弓形提梁和同心結處均為鎏金。這個銀壺上的兩匹馬,可不是普通的馬,它是祝壽的馬。
唐玄宗的后期,他的生活是驕奢淫逸,常常縱情于聲色犬馬之中,每年的8月5日的是唐玄宗生日,稱為千秋節,每當這個時候的唐玄宗都會在興慶宮的勤政樓前舉辦大型宴會,而舞馬銜杯就是當時很重要的娛樂節目,這個銀壺展現的就是當時的場景。
唐人鄭處誨寫的筆記《明皇雜錄》中記載:
玄宗曾經命人訓練舞馬100匹,這些舞馬用繡花的綢緞金銀絡頭和珠玉裝飾它們,在唐玄宗生日當天,上百匹舞馬披金戴銀,伴隨著樂曲節拍,奮首鼓尾,舞姿翩翩,高潮時,舞馬躍上三層高的床板,旋轉如飛,而此時領頭的舞馬便會銜起地上盛滿酒的酒杯到玄宗面前祝壽。
舞馬祝壽圖
安史之亂爆發后,唐玄宗棄城而逃,這批舞馬散落到安祿山的一名大將田承嗣手中。一天,軍中宴樂,舞馬聽見樂曲聲應節拍躍然起舞,士兵見狀,誤以為是妖孽,田承嗣命士兵將舞馬鞭打而死。盛行一時的“舞馬銜杯宮廷祝壽舞”在歷史的變革中永遠銷聲匿跡,真是令人扼腕,但這把銀壺當之無愧的成為了大唐王朝興衰的最好見證。
寶藏主人猜想之一:章懷太子李賢
何家村一千多件珍貴的文物埋于地下一千多年,終于重見天日,我們在欣賞眾多珍貴文物的同時,不禁又產生了諸多巨大的疑問,究竟是誰擁有如此眾多的財富?那他為什么要把這么多珍貴文物埋于地下呢?
數十年來,關于寶藏主人身份的猜測一直在進行。現代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老先生在《出土文物二三事》中考證:
這批文物,應為唐朝邠王府中的財物,可能在戰亂中倉促埋下而后來未能挖出。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的,我們首先要搞清楚這些寶藏的埋藏地點。
最初的《考古發掘簡報》這樣描述了寶藏的發掘地點:
興化坊的街坊以南,北距坊街55m,西距清明渠約240m,在興化坊中部偏西南部分。
興化坊現在是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轄區內有一個村子叫何家村,何家村并不大,但是在更早的時候,它卻是唐代皇城長安城的一部分。
古代長安城的北面是皇帝居住宮城和中央行政機構所在的皇城,其余部分稱之為郭城。郭城里邊十字街道縱橫交錯,把郭城分為了108個方塊,每一個方塊都有居民居住,稱為里坊。古代叫做興化坊的地方就是現在的何家村,離皇城很近,用現在的話來說是一個達官顯貴所居住的黃金地段。
寶藏遺址
所以考古人員推測,只要能夠找出唐朝時居住在這個地方的那些人,結合他們的身份進行推測,也許就能夠弄明白這批寶藏的主人。那么在這兒居住過又有能力收藏這么多財寶的人,會是誰呢?
根據《兩 京新記》和《唐兩京城坊考》記載,在唐朝長安城興化坊中居住過的達官顯貴有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邠王李守禮,京兆尹孟溫禮,晉國公裴度,以及尚書租庸使劉震等十余人。
這么多的人物,而且他們的身份還五花八門。想要在眾多的人物當中去推測出寶藏主人的身份,的確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不過解鈴還須系鈴人,想要在眾多的人物當中去確認寶藏主人的身份,還是得重新回到文物當中去尋找答案。
出土文物中有好多古錢幣,上至戰國時期的刀幣,下至盛唐時期的開元通寶,可以說是應有盡有。不僅如此,這個地方的還有日本和羅馬的古錢幣,涵蓋了古今中外,那么問題來了:這批寶藏的主人,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古錢幣,難道他是一位收藏家不成?
這些錢幣概括起來大概有以下特點,第一、唐代以前的基本上是每個時期僅有一枚;第二、有些錢幣屬于非流通的貨幣,比如開元通寶,它和唐朝尋常百姓所使用的那些銅錢不太一樣,是在非常特殊的日子里,皇帝高興了才印發,有點兒像咱們現在的紀念幣,不具備流通價值;第三、有些錢幣不屬于精品,有殘缺;第四、還有很多外國的金幣。
這么多錢幣,如果他不是一位收藏愛好者,干嘛要花心思去擁有它?
有了錢幣的線索,專家們很快將財寶的主人定格在了一個人身上:他地位高,富有并且博學多才,也和興化坊有關聯,很符合寶藏主人的標準,他就是章懷太子李賢。
李賢是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第二個兒子,得到父母的萬般寵愛,文化修養非常高,《后漢書》就是他組織人編訂修正的,后來因為卷入武則天上臺之前的政治斗爭而被廢,貶到巴州,后來也是被母親派人去處死。
章懷太子李賢是一個命運十分曲折的人。他的父親是皇帝母親武則天同樣也是皇帝,這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不僅如此,他的哥哥李弘原來是太子,但是因為去世的早,雖然沒有繼位,但死后也被追封為了孝敬皇帝。他的兩個弟弟后來一個成為了唐中宗,一個成為了唐睿宗,他的妹妹是權傾一時的太平公主,一家上下全是能人,可以說李賢生活在一個不折不扣的皇權家庭。
這也注定李賢必將卷入政治斗爭而無法逃脫的命運。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恰恰是這樣的家庭,才讓他有機會能夠接觸到古今中外各種絕世的錢幣。他才有條件收藏這些,但這里還有一個疑問:他是太子,住在皇宮當中,能夠和這批寶藏出土的地方”興化坊”扯上關系嗎?如果不能,那我們能這么輕易就認定他就是財寶的主人嗎?
李賢
這個疑問也困擾了專家許久,但是最后有人查閱了文獻資料,發現了這樣的描述:
永淳二年(公元683年),李賢被流放到偏遠的四川巴州,最終死在那里,他的第二個兒子李守禮也因為受到牽連被常年囚禁在宮中,直到唐中宗登上皇位后,皇帝為李賢平反,李守禮才被釋放出來,被封為了邠王,居住在興化坊。
這下可就說通了,李賢被流放,那他一定不會將他收藏的這些金銀器具隨身帶著,所以他就把這些傳給了他的兒子李守禮。李守禮居住在興化坊附近,而且他還曾經擔任過刺史和司空等這樣一些官職。司空的是主管皇宮手工業作坊和金銀制造業的官員,所以他有條件接觸到其他的財寶,因此,最初參加考古和發掘的研究學者推測,這批器物很有可能是邠王李守禮所擁有的。
邠王李守禮就是寶藏的主人,這種說法自1970年寶藏被發掘出以來,一直是學術界流行的說法,就連現代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老先生也贊同。
郭沫若
但是整個寶藏事件畢竟從未在史料文獻中出現過,所以要想確鑿了解事情真相,還需要掌握更多的證據才行。就在這個時候,有學者提出了第二個疑問,既然寶藏如此貴重,那它為何會被匆匆埋入地下呢?這“匆匆“”二字由何而來呢?因為有一件文物的紋飾圖案還沒有完成,僅僅是打了一個底線,據此推算是因為當時有可能突然發生了某種意外而“匆匆”將寶貝收起來,埋入了地下。
只打了底線的文物
那么李守禮生活的那個年代究竟有什么重大事件發生?
這些東西在當時搬運起來也不是很方便,所以一定是遭遇了很大的變故,才把它埋藏在這個地方的。寶藏里的錢幣有早有晚,但是錢幣里面最晚就是開元通寶,這可以作為一個斷代的重要依據,里面還有一些有紀年租庸調銀餅,通過這些時間點來判斷,有一個最大的可能性跟“安史之亂”有關。
有紀年租庸調銀餅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時期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和平盧兵馬使史思明引發的藩鎮兵變。叛軍攻陷長安以后,唐玄宗和眾多的皇室成員們匆忙地逃往了四川,在這種情況下,李守禮有理由將這么多的財寶藏起來,由于數量太多,用車拉走太慢,所以只能埋。
以窖藏的方式將寶物藏起來在古代甚至中國現代的都很流行。上世紀50年代,陜西周原地區就出土了大量商周時期的窖藏青銅器,文物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堪稱中國青銅器之最。
周原地區出土的窖藏青銅器
由于安史之亂爆發的突然,興化坊大量財寶無法及時運出城,它的主人迫不得已,只好將寶物裝在陶甕和銀罐中深埋地下。
寶藏主人猜想之二:租庸使劉震
一系列的推斷都將唐朝寶藏主人的身份指向了邠王李守禮,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文物專家們又發現了一個新的線索,而這個線索居然將他們之前辛苦得出的推論給推翻了,它就是傳說中楊貴妃的那件名叫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香囊做工的精妙在此不再贅述,現在就只說說它是如何推翻之前的結論的。
安史之亂爆發以后,楊貴妃在馬嵬驛被嘩變的士兵處死,薄葬荒野。戰亂平息以后,唐玄宗非常想念她,命人專門去馬嵬驛尋找她的尸體。經過士兵的仔細搜索,最終回復唐玄宗說“尸體已經腐朽,唯香囊猶在”。過去人們不理解,香囊不就是一個絲織的香包,風吹日曬之下,它能不壞嗎?如今見到這件文物,人們才了解了詳情,原來唐朝時期的香囊是用金銀做的。
通過這件事兒,專家們突然對于埋藏于何家村的唐朝寶藏有了新的疑問:李守禮雖然有條件接觸到這些金銀細軟,但是對于這些更加奢侈華美,甚至是唐朝皇后、貴妃才能夠用到了香囊,他是怎么得到的呢?他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進一步分析之后,專家們對于寶藏主人是李守禮的說法產生了動搖——首先李守禮的死亡時間是在公元741年,但是安史之亂爆發時間是公元755年12月,也就是說,李守禮在安史之亂前十多年就已經去世了,他沒有趕上動亂;其次據《舊唐書》記載,李守禮不學無術,荒淫好色,屬于花錢大手大腳之人,而且寶藏出土時擺放井然有序,層次分明,似乎與李守禮的性格也不相符,有了這兩點疑問,認為李守禮就是唐朝寶藏的主人的說法有些牽強了。
那么寶藏的主人還能是誰?
剛才我們在前面提到幾個人除了邠王李守禮之外,還有京兆尹孟溫禮晉國公裴度,尚書租庸使劉震等等。既然我們已經把李守禮排除了,那么剩下的幾個人當中誰的可能性最大?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要回到文物當中去尋找答案。
在考古界,為了鑒定文物的具體年代,有一種方法就是通過文物上面的一些紋飾來做一些相關的研究,比如像鎏金折枝花紋銀蓋碗,通過上面的圖案,我們可以把寶藏主人的相關信息盡可能的縮小一些。
鎏金折枝花紋銀蓋碗
這件鎏金折枝花紋銀蓋碗外表通體采用魚子紋底,花葉肥大,形似石榴,間隔處空白無紋樣。專家認為,這種紋飾風格是在唐德宗時期開始流行起來的。
唐德宗名叫李適,他是唐王朝的第九位皇帝。他在位的時間是公元779年,去世的時間是公元805年,在位26年。專家們通過對文物圖案紋飾的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他們認為這批寶藏的年代可以由原來所認為的公元750年的唐玄宗時期推延到唐德宗時期,而且不可能比這個時代更晚。
如果我們按照持不同觀點的學者對何家村寶藏埋藏年代看法劃定一個范圍,那么這個范圍應該從安史之亂一直到德宗時期,也就是從公元755年到公元805年的五十年間,這樣的話,在興化坊居住過的許多人都可以排除,經過篩選,最后符合年限的只剩下三個人,他們是晉國公裴度,職方郎中蕭徹和尚書租庸使劉震。這三個人生活的年代屬于唐德宗時期,或者是唐德宗之后,那么這堆寶藏的主人會在他們當中嗎?如果在的話,又是他們當中的哪一位呢?
為了進一步查明興化坊寶藏主人的身份,專家查閱了各種文獻進行對比,最終發現晉國公裴度是在公元806年之后身份才逐漸顯赫起來,職方郎中蕭徹死于公元835年,因此他們生活的時代太晚,而且憑借著他們二人的身份,又不可能擁有這么多的財寶,所以專家們最后把目光落在了尚書租庸使劉震的身上。
在此還是要讓文物說話。
文物當中有幾塊的銀餅,上面密密麻麻刻著好多文字,它的名字叫租庸調銀餅,它和租庸使劉震之間有沒有什么直接的聯系呢?
租庸調銀餅
租庸調銀餅是地方繳納給官府的稅銀,它是一種有價值的原材料,不直接充當貨幣進行流通,通常需要制成其他器物之后才有明確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一般來說,銀餅按原樣保存的時間不會太長。稅銀交到國家的時候是要經過嚴格檢驗的,絕對不能夠缺斤少兩,少了分量就必須 要補上,比如懷集庸調銀餅上面就加了那么一小塊,有可能就是在檢查的過程當中發現分量不夠,又用銀子補了上去。這些事兒早在文獻當中都有過記載,如今活生生地就擺在了我們眼前,這對于史料的確認有著重要的意義。
帶有補丁的懷集庸調銀餅
不過話又說回來,僅僅靠著幾塊兒租庸調銀餅還是無法確定劉震就是寶藏的主人。要想找到二者契合的關系,我們還是要按照剛才的思路再核實一番。既然寶藏是被匆匆忙忙地埋入了地下,那么劉震生活的時期有什么能夠讓他慌張的事情?
《太平廣記》中收錄的一個唐代故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信息,書中這樣描述:
租庸使劉震是一位聲名顯赫的人,有一天,他剛去上朝不久,突然又策馬趕回家中對家人說長安發生叛亂,皇帝與百官都已逃亡城外,我惦記妻女,所以趕回來略作安排,現在快讓外甥王仙客帶著家中金銀財寶率先出城,我自收拾細軟攜家眷隨后趕到。
《太平廣記》是記錄從漢代到宋初各類野史故事的一本書籍,這里邊兒記錄的事情并不一定十分準確,但是大多數是根據真人真事所改編的,書中說的長安叛亂,在現實當中確實發生過。
公元783年,唐德宗為了解救被藩國叛軍包圍的河南襄城,于是就派駐守在長安西邊的涇源士兵前去救援,涇源大軍日夜兼程,但是遲遲得不到朝廷的軍餉,于是在途經長安的時候,官兵突然就發生了叛亂,直接調轉目標殺向皇城。
涇源兵變
由于這場兵變發生的十分突然,所以唐德宗只好棄城而逃,此時作為尚書租庸使的劉震一定也會被卷入其中,那么劉震在這次動亂當中的命運如何呢?
根據《太平廣記》中的記載:王仙客帶著大批財物在南門一直等到天黑也沒能等到劉震一家的出現,他耐不住焦慮的心情,于是騎馬來到南門詢問是否有人看到過劉震。經過多方打聽,有人告訴他,午后曾看到劉震帶著家眷要出此門,但當時情況混亂,門衛不肯開門,所以他又折了回去向北而逃。
從長安城遺址的模型當中可以明白劉震宅在西門之南,京兆尹孟溫禮宅之后。當時動亂發生時,他曾去往南門,但是被士兵攔住了,于是向北而走,而北邊的就是皇城,他的家也在這里,所以我們有理由推測劉震帶著他的巨額財產外逃不成功,匆匆的趕回家中將寶藏埋了起來,而埋藏地點正是他的家。
長安城遺址的模型
涇源兵變發生的年代,和劉震生活的年代正好吻合,這給了我們巨大的線索,這說明劉震有埋藏寶藏的原因和條件,但是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考證,劉震具備擁有如此眾多稀世財寶的能力嗎?
按照《唐六典》中記載:
朝廷征稅,凡金銀、寶貨、綾羅均可折為賦稅,這里所說的金銀可以是金子做的任何東西,寶貨的范圍更寬,類似珍珠,瑪瑙,玉器等都被包括。
這些賦稅從地方征收運抵京城以后先要經過一個輸場(代轉運物資的貨場)檢驗后才能送往國庫,檢驗的整個環節需要由租庸使看管。
租庸使在唐朝,不屬于常設官,而是朝廷特殊委派的官員,有些類似于咱們現在的某某小組的組長,從賦稅的征收到輸場的檢驗,一直到國庫,最后的驗收,劉震都要參與監管,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劉震具有接觸寶藏的機會,但是這里邊兒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這批寶藏究竟屬于誰?
劉震能夠接觸到寶藏,但是他是政府官員,這批寶藏是否會是朝廷委托他藏起來的呢?還是說劉震是個大貪官,在每次征收賦稅的時候都會中飽私囊,私自拿走一些?如果是前者,那說明這一批財寶的主人,也許不是劉震而是皇室的,或許是皇帝私有的;如果是后者,那只能說明劉震是個大貪官,不亞于清朝的和珅。
寶藏主人猜想之三:皇上
由于何家村出土的唐朝寶藏當中擁有許多未完成品及器物部件,而且還有許多銀幣銀板等制作金銀器的物料,所以有關寶藏主人的第三個推測逐漸產生,有學者認為,興化坊藏寶地點在當時屬于皇家作坊,這批財寶屬于唐朝中央官府直接管理的皇家財物。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出土文物里面有一組玉器叫做帶銙(kuǎ)。帶銙是古人鑲嵌在腰帶上的一種裝飾品,不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有資格直接使用,但是根據材質的不同,它也象征著不同的身份地位,比如寶藏里面的這件帶銙使用的玉料叫骨咄(duō)玉,這可不是什么人都能使用的,骨咄玉在唐代玉器中十分罕見,按照這個等級來說的話,只有皇室成員才有資格使用,這是他們的專屬帶銙。
玉帶銙
那這樣一副帶銙值多少錢呢?按照《舊唐書》的說法,這樣一副帶銙在當時價值3000貫,這是什么概念呢?比如在長安城一個小的宅院也就價值2000貫,所以說這樣一個帶銙值得上一個普通官員的府邸了,而且在何家村出土的帶銙當中,這樣品質的帶銙包含了十副,所以說他不像是劉震這樣的官員所能夠擁有的,更像是皇帝的私人財物。
而且可疑的線索還不僅是這一點,在出土的一個銀盒上面的幾個字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這幾個字是“上上乳一十八兩”。一般官府的東西不允許民間私藏,上面的都會有官家的表述,像前面我們介紹的銀餅一樣,上面就密密麻麻地刻了字,那么這個銀盒上面的字是否也有這種含義呢?
這種寫在金銀器上的文字叫做墨書題記,一般是在器物收藏入庫的時候稱重留下的記錄,正如銀盒上的墨書題記寫的是“上上乳一十八兩”。上上乳指的是鐘乳石,是盛行于唐朝的一種丹藥成分。丹藥又稱仙丹,是古代方術之士用鉛砂,硫磺,水銀等天然礦物做原料,用爐鼎燒制成的藥物,相傳吃了丹藥就可以百病不侵,長生不老。煉丹服食之風在唐朝最為盛行,這面銀盒就是用來盛放煉丹所用上上乳的器皿;一十八兩指的是上上乳的總重量。
煉丹原料上上乳
既有登記入庫時的詳細記載,又有只能是皇室成員才有資格使用的玉帶銙,種種跡象都表明,這些寶藏的主人并非是尋常百姓,甚至都不可能是達官顯貴,只能是皇室成員。那他們最后為什么要把寶藏埋在興化坊這個地方呢,而且不論是皇室也好,劉震也罷,他們最后為什么沒有把寶藏取出來呢?
逼著唐德宗狼狽逃竄的涇源兵變,開始于公元783年10月,公元784年7月結束,整個事件持續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后來在大將李晟的努力下,最終擊潰叛軍,重返長安,令人震驚的是,唐德宗回到長安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下旨殺掉了租庸使劉震。
大將李晟
劉震被殺完全屬于咎由自取,因為在叛軍攻陷長安期間,他為了自身的安危,居然主動向叛軍投誠,背叛了大唐皇帝,這可是十惡不赦的大罪,皇帝怎么能夠饒了他呢?
不過,隨著劉震的死,關于寶藏的疑惑也就更多了。如果寶藏的主人是劉震的話,那他在向叛軍投誠期間,怎么就不把寶藏挖出來秘密的運走呢?或者干脆為了表忠心,把寶藏獻給叛軍。而如果寶藏的主人是皇帝,那他在光復長安之后,為什么不把寶藏挖出來呢?是不是除了劉震和皇帝之外,這批寶藏的主人還會是其他人?
盛唐精美寶藏
隨著劉震的被殺,關于寶藏主人的推測,已隨之化進了一抔黃土之中。今天的人們試圖揭開這批寶藏所有秘密的過程永遠只能是一個假設的過程。但是通過這些珍寶,不僅展現了唐代工藝制作的最高水平,同時也讓今天的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絲綢之路暢通時的燕婉喧嘩,見證了開放的唐代對外交往的繁榮和強盛。目睹這一件又一件盛世大唐流傳下來的寶藏,我們在尋找和探秘這些寶藏主人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近距離去接觸和了解唐代文化的過程,也許這些寶藏的主人是誰已經沒那么重要了,而我們體會到的則是這些金銀器所體現的美輪美奐和匠心獨運帶給我們的驚嘆和感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