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一點的鄭州科大醫院精神心理科候診區,28歲的李小姐仍在低頭刷著手機。這是她本周第三次在凌晨兩點后仍無法入睡后來醫院就診。"明明身體很累,腦子卻停不下來",這句話道出了當下無數年輕人的睡眠困境。陳春蓮主任指出,近年來接診的失眠患者呈現明顯年輕化趨勢,90后、00后在門診中的占比已超過四成,這些看似簡單的失眠癥狀背后,往往潛藏著更深層的心理焦慮。
在陳春蓮主任的診室里,每個失眠的年輕人都帶著自己的故事。25歲的程序員小張因為擔心被裁員而夜不能寐;剛畢業的小王為租房和職場人際關系焦慮;甚至還有19歲的大學生因考研壓力開始依賴安眠藥。陳主任發現,這些患者普遍存在"夜間思維反芻"現象。"他們的失眠不是生理時鐘紊亂,而是心理能量透支的警報。"陳主任解釋道。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給年輕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心理負荷。社交媒體制造的對比焦慮、職場的內卷壓力、經濟下行帶來的生存擔憂,都在蠶食著年輕人的睡眠質量。陳春蓮主任觀察到,很多患者已經形成了"焦慮-失眠-更焦慮"的惡性循環,甚至出現"害怕失眠"的次級焦慮。更令人擔憂的是,多數年輕人選擇用酒精、藥物或通宵刷手機來應對,反而加重了問題。
針對這種情況,鄭州科大醫院精神心理科開發了專門針對年輕人的"睡眠-情緒"綜合干預方案。陳春蓮主任介紹,治療首先要打破對失眠的災難化認知,通過睡眠日記幫助患者發現自己的睡眠規律。同時運用認知行為療法處理深層焦慮,教授情緒調節技巧。對于伴有抑郁癥狀的患者,會配合適當的藥物干預。
"年輕人的失眠是社會壓力的晴雨表。"陳春蓮主任建議,與其在深夜輾轉反側,不如在白天給情緒一個出口。定期運動、正念冥想、限制社交媒體使用時間都是有效的預防措施。她特別強調,如果失眠伴隨情緒低落、興趣減退超過兩周,就應該尋求專業幫助。在診室的沙盤前,陳主任常對年輕患者說:"與其數羊數到天亮,不如我們一起數數那些被忽略的內心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