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她因一次善舉被罵到退網;如今,她以“高顏值學霸”身份強勢回歸,卻遭父親當頭棒喝:“漂亮女生別碰直播!”
還記得那個考入清華后捐出10萬獎學金,反被扣上“作秀炒作”帽子的廣東女孩張沈心然嗎?這場善意與惡意的交鋒,曾逼得她消失整整兩年。而今,當她帶著“直播幾萬人圍觀,短視頻條條爆款”的成績單歸來,父親的反對卻如一盆冷水——這場父女間的觀念對峙,正撕開當代教育最痛的傷疤。
回望那場善意引發的風暴,張沈心然捐出獎學金時,未曾料到會遭遇“炒作”的惡評。有人揣測她“立人設”,甚至斷言“下一步就要帶貨賺錢”。這些刺耳的聲音讓她一度陷入崩潰:“聽到這些話,真的很傷心。”為自證清白,她大學前兩年徹底遠離網絡,連社交媒體都不敢觸碰。
這種“退網自證”的無奈,暴露出青年面對輿論暴力時的脆弱性——名校學霸能解高考壓軸題,卻解不開網絡惡意這道社會難題。當善意被曲解時,年輕人往往缺乏心理韌性,要么硬扛到抑郁,要么像張沈心然一樣選擇“消失”。父親如今的反對,何嘗不是怕女兒再被推上風口浪尖?
這場爭議的核心,實則是兩代人對'成功路徑'的認知撕裂。父親那句“漂亮女生不適合直播”,細究其言,實則藏著兩重矛盾:他支持創業,但強調“要有策劃”,這折射出老一輩對“正經創業”的認知——要寫商業計劃書、拉投資,而非年輕人眼中“開賬號分享知識”的輕創業模式;他認定“漂亮是劣勢”,擔憂女兒被“物化”,卻忽視了女兒的內容價值——她分享的是清華學習法、時間管理術,不是靠臉吃飯。
這種代際認知鴻溝,本質上是社會對新興行業的偏見投射:當直播帶貨能助農、知識博主能惠及學子,我們是否該重新定義“正經職業”的邊界?更值得深思的是,社會對名校生的“人設綁架”從未消失,從清華冠軍楊倩接廣告被嘲,到“工地學霸”送外賣遭質疑,再到張沈心然想用新媒體傳播知識被貼上“不務正業”標簽,這種偏見恰如枷鎖,束縛著年輕人的職業選擇。
面對爭議,張沈心然用實力撕掉“花瓶學霸”的標簽。她坦然展示“每天學滿8小時,每周讀500頁書,健身5到6次”的自律日常,毫不掩飾愛美之心:“學霸有很多種,我就喜歡打扮,這和成績沖突嗎?”
這番話直指教育痛點:我們總把“學霸”想象成戴厚眼鏡的書呆子,用“愛美=不專注”的刻板印象禁錮年輕人,卻忘了健身和學習都是自律的勛章,顏值與實力本可共存。她的直播不講八卦不帶貨,專注分享學習方法,這何嘗不是知識變現的新可能?
這場風波給教育者拋出了三道必答題:如何教會學生理性應對網暴,而非一味回避?當新興職業不斷涌現,高校是否該增設自媒體運營課,幫年輕人少走彎路?我們何時才能破除“顏值原罪論”,讓女孩們不再因外貌被勸退熱愛的事業?(源自紅星新聞,張沈欣然父親賬號等)
張沈心然曾在采訪中說:“我想以新身份重新開始。”這句話,或許也是給教育的啟示:當00后用自律打破偏見,用知識重塑直播價值時,成年人該做的不是筑墻阻攔,而是拆掉思維里的老柵欄。畢竟教育的終極使命,從來不是批量生產“標準品”,而是讓每個孩子都能勇敢定義自己的路——無論她是否漂亮,是否清華畢業,是否活在世俗期待的框架里。
你怎么看待這件事 ?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