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項目之一,2017年至今,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團隊聯合哈薩克斯坦考古工作者,逐漸讓哈薩克斯坦境內諸多古老遺存重新展露于世:拉哈特遺址已發掘出高臺遺址、聚落遺址和多處重要墓葬;伊塞克大墓大型封堆的構筑流程漸顯真容;在阿克托海盆地,聯合考古隊發現了700余組巖畫……
這是6月3日在哈薩克斯坦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附近拍攝的中哈聯合考古現場。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初到哈薩克斯坦,當地牧民送來一只羊,歡迎遠方的中國客人;臨別之際,鄰居端來冒著熱氣的油糕,感謝中國考古工作者;聯合考古隊共同種下的山楂樹,如今在戈壁灘上茁壯成長……在常年并肩作戰中,中哈聯合考古工作者結下了深厚友誼,共同見證著跨越千年的文明交響。
精誠合作結新果
伊塞克大墓位于哈薩克斯坦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西側約300米處,其年代據推測為公元前3世紀前后。今年6月初,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團隊再次來到這里,聯合哈薩克斯坦考古工作者開始新一輪發掘工作。“我們今年計劃清理伊塞克大墓第8座土墩墓的東南區域。”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赴哈薩克斯坦考古隊現場負責人丁巖說。
6月3日,在哈薩克斯坦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附近,丁巖介紹中哈聯合考古隊一起種下的山楂樹。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近兩年來,中哈聯合考古隊采用剝洋蔥似的研究方法,讓高約7米、直徑約60米的第8座土墩墓發掘工作結出豐碩成果。“通過把封土一層一層剝開來研究,我們確認封堆是通過人工搬運、在不同時期逐層弧狀堆積而成,一些堆積層表面還存有踩踏土層。”丁巖說,“這與我國漢朝時期一次性堆土成陵的埋葬方式完全不同。”
在哈方考古人員看來,得益于中國考古工作者嫻熟的技術和對“封土工作”的研究積淀,伊塞克大墓第8座土墩墓的考古工作進展順利。“中國同事的研究方法令我們驚嘆不已,他們對封土結構進行了系統研究,每一塊石頭、每一顆鵝卵石對他們來說都彌足珍貴。”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館長古麗米拉說,“這將有助于我們還原古代伊犁河流域整體的文明風貌。”
6月3日,哈薩克斯坦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館長古麗米拉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精誠合作下,近兩年來,中哈聯合考古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僅在2023年,我們在拉哈特遺址約100平方米區域內清理出灰坑19座,出土陶片、骨器、石器等,遺存時代大約可追溯到公元9至12世紀。”丁巖說,“可以確認這里是絲綢之路上一處季節性驛站聚落遺址,這將為我們研究中國與中亞地區文明交流提供重要佐證。”
羊、油糕、山楂樹
一只羊——這是2017年中方考古人員初到拉哈特遺址開始發掘工作時,附近一位哈薩克斯坦牧民為大伙送來的禮物,這也是當地居民招待客人的最高禮遇。“當天,這位牧羊人打著領帶,穿著西服馬靴,盛裝出席我們的午宴,我們邀請他一起享用美味羊肉。”丁巖回憶道,“兩國人民相互尊重,情意濃濃。”
在哈薩克斯坦工作期間,許多人讓丁巖印象深刻。丁巖說,曾在考古隊工作的當地居民奧瑪斯為人熱情,責任感強。“我們每年都會見面,只為聊聊天。”2024年9月,丁巖與哈薩克斯坦考古學家阿爾曼·貝森沃夫一見如故。“我們從下午兩點一直聊到晚上十點仍意猶未盡,頓生‘天下考古是一家’之感。”
熱氣騰騰的油糕——這是中方考古人員結束2024年的工作離開哈薩克斯坦時,駐地鄰居送給大家的感謝禮。“這位鄰居是歷史老師,經常帶學生到我們的考古現場學習。”丁巖說,“我們生活中遇到困難,他會很熱心地趕過來幫忙。臨走那天,他還幫我們搬行李、裝車。”
這是6月3日在哈薩克斯坦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附近拍攝的中哈聯合考古現場。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我們是互相掛念的老朋友。”丁巖如此形容與哈薩克斯坦諸多友人的關系。在哈考古人員賈孜拉看來,中方考古人員就像她的家人一樣。“他們經常來我家做客,我們不分彼此。在友好相處中,我的孩子們對中國很感興趣,他們正在學習中文。”賈孜拉說。
2024年10月,在地處戈壁灘的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附近,中哈聯合考古隊員一起選地、挖坑,共同栽下一棵山楂樹,考古隊司機哈德還將自家積攢的牛糞送來作為澆樹肥料。今年5月30日,在之前栽下的山楂樹前,隊員們又一起種下一棵山楂樹,在歡聲笑語中搶著培土、澆水。山楂樹,已成為中哈兩國考古工作者深情厚誼的見證。
“山楂象征著友誼、財富和忠誠。”古麗米拉說,“我希望這棵山楂樹能夠茁壯成長,枝繁葉茂,成為兩國考古工作者深厚友誼、合作無間的象征。”
“我一直都堅持‘科學第一,友誼長青’的原則,就讓這棵山楂樹來見證我們和哈薩克斯坦同事這些年的共同奮戰吧。”丁巖說。(新華社記者孫正好 眭黎曦 鄭
鈺)
地理科普延伸閱讀
中哈聯合考古:戈壁灘上的文明對話與友誼豐碑
在哈薩克斯坦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西側約300米處,一座高約7米、直徑約60米的土墩墓靜靜矗立于戈壁灘上。這座推測為公元前3世紀前后的伊塞克大墓,正通過中國與哈薩克斯坦考古工作者的聯合發掘,逐步揭開其塵封千年的面紗。自2017年啟動以來,中哈聯合考古項目作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重要文化合作典范,不僅重構了古代絲綢之路的文明圖景,更在跨文化協作中鑄就了超越時空的友誼。
一、科學探索:解碼文明密碼的技術突破
伊塞克大墓的發掘工作采用“剝洋蔥式”研究方法,通過逐層剝離封土,揭示其人工搬運、弧狀堆積的構筑流程。考古隊發現,部分堆積層表面存有踩踏土層,這一特征與中國漢朝時期一次性堆土成陵的埋葬方式形成鮮明對比。哈薩克斯坦考古學家阿爾曼·貝森沃夫指出,中國團隊對封土結構的系統研究令人驚嘆,每一塊石頭、鵝卵石都被視為珍貴線索。這種技術協作直接推動了考古進展,使伊塞克大墓的封堆構筑流程漸顯真容,為還原古代伊犁河流域文明風貌提供了關鍵證據。
在拉哈特遺址,聯合考古隊于2023年清理出19座灰坑,出土陶片、骨器、石器等遺存,證實該遺址為公元9至12世紀絲綢之路上的季節性驛站聚落。這一發現填補了中亞地區驛站考古的空白,印證了《大唐西域記》中關于“碎葉城外商旅輻輳”的記載。而在阿克托海盆地,700余組巖畫的發現則揭示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精神世界,其中馴馬、狩獵等圖案與新疆小河墓地出土文物存在文化共性。
二、文化共鳴:從考古現場到民間交往的深層聯結
考古合作不僅是技術協作,更是文明對話的載體。2017年,拉哈特遺址附近的哈薩克斯坦牧民以盛裝送羊的禮節迎接中國考古隊,這一習俗源于游牧民族“以牲畜為貴”的傳統。2024年考古隊結束工作離開時,駐地鄰居——一位歷史教師——特意送來熱氣騰騰的油糕,并協助搬運行李。這些細節折射出兩國人民對文化遺產的共同珍視。
在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附近,兩棵山楂樹成為友誼的象征。2024年10月,中哈隊員共同栽下第一棵樹苗,考古隊司機哈德甚至將自家積攢的牛糞作為肥料。2025年5月,第二棵山楂樹在歡聲笑語中扎根戈壁。哈薩克斯坦館長古麗米拉解釋,山楂在當地文化中象征“友誼、財富與忠誠”,這兩棵樹將見證兩國考古工作者“科學第一,友誼長青”的承諾。如今,山楂樹已茁壯成長,其根系與考古現場的土層共同編織著文明的紐帶。
三、文明互鑒:重構絲綢之路的歷史敘事
中哈聯合考古的成果正在改寫學術界對絲綢之路的認知。伊塞克大墓的封土構筑方式與中原陵墓的差異,揭示了公元前3世紀中亞地區獨特的喪葬文化體系;拉哈特遺址驛站聚落的發現,則證明了絲綢之路不僅是貿易通道,更是文化交融的樞紐。這些發現與新疆小河墓地、甘肅懸泉置遺址的考古成果相互印證,構建起“點—線—面”結合的絲綢之路研究網絡。
更為深遠的影響在于,考古合作促進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共識。中國團隊將“最小干預”原則與哈薩克斯坦“原真性保護”理念相結合,在遺址發掘中采用三維建模、無人機測繪等技術,確保文物信息永久留存。這種協作模式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了文化遺產保護的范本。
四、未來展望:文明對話的持久生命力
站在戈壁灘上的山楂樹下,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丁巖感慨:“科學無國界,友誼更無國界。”中哈聯合考古的實踐表明,文化遺產可以成為跨越文明差異的橋梁。未來,雙方計劃擴大合作范圍,將天山廊道沿線更多遺址納入研究,并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當考古鏟觸碰千年土層,當山楂樹扎根異國土壤,中哈聯合考古不僅在復原歷史,更在創造新的文明記憶。這種基于科學探索與人文關懷的合作,正是“一帶一路”倡議“民心相通”理念的生動詮釋。正如古麗米拉所言:“山楂樹會見證,我們的友誼將如文明一般,跨越千年,生生不息。”
責任編輯:程家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