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徒弟學會了,師傅卻失落了”
2025年5月18日的新聞里提到,中國用了整整20年的努力,把烏克蘭軍工技術摸得門兒清,軍事實力迅猛提升,但仍然存在一大遺憾。
為什么中國要花費這么長時間學習烏克蘭的技術?如今中國的軍事發展達到了怎樣的高度?這個遺憾又是什么呢?
中國借鑒烏克蘭技術二十年
烏克蘭作為蘇聯時期的軍工重地,擁有眾多頂尖軍事裝備的研發和生產能力。
蘇聯解體后,這些技術和裝備都留在了烏克蘭手中。對于當時正處在軍事現代化初期的中國來說,這無疑是一座充滿吸引力的技術寶藏。
一場持續二十年、徹底改變中國軍工面貌的技術合作就此悄然開啟。
那艘名為“瓦良格”的半成品航母,孤零零地停靠在尼古拉耶夫的船臺上,像一個等待被領養的孤兒。
中國經過數年的談判,據說最后花了兩千萬美元,就把這艘承載著蘇聯海軍昔日輝煌的大船殼子買下來了。
把它從黑海拖回國內,簡直是一場充滿智慧與策略的外交大片。尤其是在通過土耳其海峽那段,不知道遇到了多少阻礙,背后都是大國之間的博弈,美國也沒少使絆子。
等到“瓦良格”終于抵達港口時,船體幾乎都要銹爛了,但配套的圖紙資料相對完整,這對渴望知識的中國工程師們來說,無異于一本活生生的教科書,一個絕佳的“逆向工程”平臺。
中國埋頭鉆研了十幾年,硬是將這艘半成品改造成了“遼寧號”,成為中國海軍邁入航母時代的開山之作。
遼寧艦的價值遠不止是一艘船那么簡單,它更像是一個大型培訓基地,手把手教會了中國如何制造航母、如何操作航母,甚至如何構建一整套航母產業鏈。
這比單純購買幾件武器劃算得多,堪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典范。
光有船還不夠,還得有能從船上起飛的飛機。中國一開始想從俄羅斯購買蘇-33艦載機,結果老大哥條件苛刻得很,非要打包出售一堆東西。
關鍵時刻,烏克蘭伸出了援手,拿出了一架蘇-33的原型機T-10K-3。雖然這架飛機不是成品,但對于毫無經驗的中國科研人員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
靠著這架原型機,加上自己的刻苦鉆研,中國不僅培養出了一批艦載機技術專家,還成功研制出了后來的殲-15“飛鯊”戰斗機,總算給航母配上了鋒利的翅膀。
航母和艦載機解決了面子和力量的問題,而“里子”——也就是動力系統,同樣重要。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中國海軍的大船普遍存在“心臟病”問題,052B、052C等新型戰艦都因為發動機性能不足而受阻。
關鍵時刻,還是烏克蘭幫了大忙。1993年,整整10臺UGT-25000燃氣輪機被運往中國。
當工程師們打開箱子,看到這些精密設備時,手都在發抖,這可是救命的寶貝!接下來就是近十年的埋頭苦干,拆了裝,裝了拆,反復研究。
中國硬是把這項技術吃透了,研發出了國產化的QC-280燃氣輪機,并不斷升級,中國的055型萬噸驅逐艦上就安裝了這種“中國心”,輕松飆出30多節的高速。
外部的壓力加上自身的短板,反而激發了人的潛力。
實力突飛猛進
那些看得見的裝備固然令人震撼,但真正讓中國軍工煥然一新的,是那些看不見的技術理念和工藝訣竅。
中國從烏克蘭學到的,遠不止幾件裝備那么簡單,更是一整套設計思路和制造流程,是人家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寶貴工業經驗。
通過對這些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中國軍工就像海綿吸水一樣迅速成長,整個體系也隨之不斷提升。
圍繞“瓦良格”號展開研究,對蘇-33原型機進行測繪,琢磨UGT-25000燃氣輪機,這一樁樁一件件,都是實實在在的實戰演練。
一大批本土工程師在這個過程中開闊了眼界,提升了技能,技術水平和知識結構都得到了全面升級,后來都成為了中國軍工自主研發的中堅力量。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烏克蘭提供的技術和裝備好比一塊敲門磚,能否學到更多寶貴的知識并創造出更厲害的東西,完全取決于中國的悟性和努力。
正是這種主動學習、堅持不懈的精神,讓中國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模仿階段,而是逐漸掌握了自主設計和制造的能力。
依然有遺憾
這段中烏合作的歷史并非一帆風順,最大的遺憾恐怕就是沒能把圖-160戰略轟炸機弄回來。
這被稱為“白天鵝”的國寶級利器,是蘇聯航空工業的巔峰之作,航程遠、載彈量大,還能超音速突防,絕對是讓對手夜不能寐的戰略大殺器。
蘇聯解體后,烏克蘭手里握著不少架“白天鵝”。當時的中國,在遠程戰略打擊領域可謂短板中的短板,對這寶貝自然是垂涎不已。
中國確實下了很大功夫,試圖引進這款戰略轟炸機或者至少相關技術。
國際政治局勢復雜,西方國家一聽說中國要搞這玩意,立馬強烈反對任何可能增強中國戰略打擊能力的交易。
俄羅斯作為“白天鵝”的主要用戶和技術持有者之一,也不希望看到中國快速補齊短板,畢竟多一個潛在的戰略競爭對手可不是鬧著玩的。
在各方壓力以及烏克蘭自身的經濟和政治考量下,這批“白天鵝”最終沒能飛到中國。
一部分被俄羅斯買回去,剩下的則在美國出資“贊助”和監督下,被切割肢解,當作廢鐵處理。
每當想到這件事,都讓人扼腕嘆息,真是太可惜了!“白天鵝”的缺失意味著中國在打造遠程戰略威懾力量時,缺少了一個可以快速見效的成熟平臺,這條路不得不繞了些彎子。
這次錯失“白天鵝”,也給中國上了一堂昂貴的國際政治課:真正核心的國之重器,指望別人施舍或花錢買,簡直就是癡人說夢!命運的掌控權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些合作中的甜頭和未能如愿的苦澀,都像催化劑一樣,點燃了中國軍工自主研發的熱情之火。
“靠誰都不如靠自己,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個信念已經深深印刻在骨子里。
這二十多年來,中國在航空發動機、隱形戰斗機、國產航母、大型運輸機、遠程導彈,甚至是傳說中的轟-20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等領域,投入了多少資金和人力物力!
殲-20威龍、完全自主設計的國產航母、運-20鯤鵬,這些響亮的名字一個個從圖紙變成現實,裝備部隊,標志著中國軍工從過去的“跟著跑”、“并排跑”,到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開始“領著跑”了。
回顧那段歲月,來自第聶伯河畔的技術、圖紙和經驗,無疑為中國軍工的騰飛提供了最初的推動力,幫助中國少走了不少彎路。
曾經的“老師傅”或許遇到了自己的困境,而當年的“小學生”則通過拼命的自主創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康莊大道。
結語
這段既復雜又精彩的國際合作,既有成功的喜悅,也有錯過的遺憾,但最終都化為了中國軍工向上攀登的獨特記憶和寶貴經驗。
大家對于中國吸取20年烏克蘭軍工技術,留下一遺憾,還有什么想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參考資料【1】每日經濟新聞2024-03-29《原來這就是軍工大漲的原因》
【2】世界知識雜志2024-12-26《坐擁豐厚蘇聯遺產,烏克蘭軍工實力到底如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