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期間,中央紅軍12個師的師長分別是:紅1師李聚奎、紅2師陳光、紅3師羅炳輝、紅4師洪超、紅5師李天佑、紅6師曹德清、紅13師陳伯鈞、紅15師彭紹輝、紅21師周昆、紅22師周子昆、紅23師孫超群、紅34師陳樹湘。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從江西瑞金等地出發,開始長征。這場戰略轉移歷時兩年,行程約二萬五千里,途經14個省,經歷600余次戰斗。中央紅軍由紅1、紅3、紅5、紅8、紅9軍團及軍委直屬隊組成,總人數約8.6萬人,其中12個師是作戰核心。這些師隸屬于不同軍團,師長多為20多歲的年輕將領,平均年齡約27.5歲,展現了紅軍的青春與活力。
紅1軍團下轄紅1師(李聚奎)、紅2師(陳光)、紅15師(彭紹輝),以先鋒角色聞名。紅3軍團包括紅4師(洪超)、紅5師(李天佑)、紅6師(曹德清),承擔主力和掩護任務。紅5軍團有紅13師(陳伯鈞)、紅34師(陳樹湘),多負責后衛。紅8軍團由紅21師(周昆)、紅22師(周子昆)、紅23師(孫超群)組成,成立不久即投入長征。紅9軍團的紅3師(羅炳輝)則以機動性著稱。以下逐一介紹這些師長及其貢獻。
李聚奎(1904-1995),湖南安化人,1928年參加平江起義,加入紅軍。長征中,他率紅1師作為先鋒,突破信豐封鎖線,強渡湘江,攻占遵義,為紅軍打開通道。他在三甲嶂戰斗中率部抵擋敵軍三個師,戰功卓著,獲二等紅星勛章。
陳光(1905-1954),湖南宜章人,1928年參加湘南起義,隨朱德上井岡山。長征中,他指揮紅2師四渡赤水,率部急行軍120公里,奪取瀘定橋,創造了行軍奇跡,為紅軍渡過大渡河立下汗馬功勞。
羅炳輝(1897-1946),云南彝良人,1929年加入共產黨,資歷最老。長征中,他兼任紅9軍團軍團長和紅3師師長,負責后衛任務,在云南與滇軍作戰,成功阻擊追兵,保障主力北上。
洪超(1909-1934),湖北黃梅人,1927年參加廣州起義。長征初期,他率紅4師在信豐作戰,10月21日犧牲,年僅25歲,是12位師長中首位犧牲者。他曾因戰斗負傷失去左臂,仍堅持指揮。
李天佑(1914-1970),廣西臨桂人,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年僅20歲擔任紅5師師長。長征中,他在湘江戰役中率部掩護主力,婁山關戰斗中指揮部隊攻克天險,展現了年輕將領的膽識。
曹德清(1909-1935),湖南宜陽人,1928年參加平江起義。長征中,他率紅6師在湘江右翼作戰,身負重傷,1935年2月在云南扎西因傷病去世,年僅26歲。
陳伯鈞(1910-1974),四川達州人,1927年參加秋收起義。長征中,他指揮紅13師擔任后衛,在草地作戰中抵擋敵軍追擊,為主力撤退爭取時間,展現了戰術靈活性。
彭紹輝(1906-1978),湖南湘潭人,1928年參加平江起義。長征中,他率紅15師掩護后方,左臂被炸斷,仍堅持指揮,獲“獨臂將軍”稱號。他的堅韌激勵了部隊士氣。
周昆(1902-1938),湖南平江人,1927年參加秋收起義。長征中,他兼任紅8軍團軍團長和紅21師師長,率部阻擊敵軍,10月24日在于都羅坳鎮附近作戰中損失慘重,后繼續北上。
周子昆(1901-1941),廣西桂林人,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長征中,他率紅22師隨紅8軍團作戰,經歷了早期戰斗的洗禮,后在后續戰爭中繼續作戰。
孫超群(1909-1991),安徽阜南人,1929年加入紅軍。長征中,他指揮紅23師,作戰靈活,多次擺脫敵軍圍堵,為紅8軍團保存實力。
陳樹湘(1905-1934),湖南長沙人,1927年參加秋收起義。長征中,他率紅34師殿后,在湘江戰役中被俘,撕裂腹部傷口自殺,年僅29歲,以生命捍衛了革命信念。
長征結束后,12位師長的命運各異。洪超、陳樹湘在1934年犧牲,曹德清在1935年去世,三人未及見到勝利曙光。周昆在1938年于山西失蹤,攜款3萬元,具體原因不明。周子昆在1941年皖南事變中犧牲。陳光在抗戰和解放戰爭中作戰,1954年去世。羅炳輝在1946年因病去世,未能參與新中國建設。
幸存的五位師長在新中國成立后繼續為軍隊建設貢獻力量。1955年,解放軍首次授銜,軍銜反映了他們在革命戰爭中的功績:
李聚奎被授予上將,歷任后勤學院院長、石油工業部部長,為軍隊后勤和國家工業發展作出貢獻,1995年去世。
李天佑獲上將,參與遼沈戰役等,擔任過廣州軍區司令員,1970年去世。
陳伯鈞獲上將,參與平津戰役,擔任過軍事學院副院長,1974年去世。
彭紹輝獲上將,參與延安保衛戰,以獨臂將軍形象激勵后人,1978年去世。
孫超群獲少將,擔任過防空部隊副司令,1991年去世。
上將是1955年僅次于大將的軍銜,授予李聚奎等四人,體現了他們在長征及后續戰爭中的卓越表現。孫超群的少將軍銜也反映了其長期貢獻。未授銜的師長多因早逝或失蹤,未能參與新中國建設,但他們的犧牲為革命勝利奠定了基礎。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12位師長是這一壯舉的縮影。他們大多出身貧寒,因壓迫投身革命,平均年齡不到30歲,卻肩負重任。洪超、陳樹湘等人的犧牲,體現了革命者的無畏精神;李聚奎、彭紹輝等人的堅持,展現了堅韌與信念。他們的故事不僅是軍事史的一部分,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
盡管歷史記載中存在細微差異,如紅3師師長在部分資料中記為張經武,但主流資料確認羅炳輝為長征初期的師長。這些師長的經歷,激勵后人銘記歷史,傳承長征精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