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很多人都關注到了馬斯克星鏈大規模墜落的問題,從今年1月份開始,馬斯克星鏈就陸陸續續墜毀了120多顆,每天都會有4顆左右的衛星從天而降,導致火球從天際劃過,倒也是不錯的景觀。不過,對于馬斯克來說,這可不是什么好看的風景,而是實實在在的錢被燒了。
要知道馬斯克制造這些星鏈衛星成本在30-50萬美元,雖然對于他本來來說不貴,但勝在數量多,120多顆,算下來也是一大筆支出,更何況誰知道往后會不會繼續墜毀呢。
不過,造價多少錢并不是大家關注的,更多人的關注的是為什么馬斯克星鏈會墜毀呢?一般來說,衛星的墜毀要么是意外,要么就是失控。根據報道,Space X公司給出的解釋是部分衛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工作人員的操作之下,有序的墜入大氣層。但其實真相是否是真的如他們所說,還有待商榷。畢竟,天上的事情難以把控,部分衛星出現失控,意外墜毀也是情有可原。
當然這不是瞎說的,因為影響天上的衛星正常運行最大的因素就是太陽活動。如今,地球正處于第25個太陽活動周期的高峰期,也就是說,地球會收到強烈的太陽風暴的襲擾,這對于高度不高的衛星會產生影響,導致衛星快速減速,偏移軌道,進而出現失控墜毀的情況。
其實,這樣的情況并非今年才出現,在2022年的時候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當時便有40顆星鏈衛星因此墜毀,所以說,馬斯克星鏈衛星其實有一部分是受到太陽風暴的影響而墜落的。
而他們主動墜毀的衛星也是有的,畢竟Space X發射的第一代衛星設計壽命本就只有四五年,當時發射時間在2019年,算算日子也就是近兩年要淘汰了,所以將一些快要報廢的衛星直接墜毀處理,是一種降低維護成本的最優解。
其實,Space X此番主動墜毀即將報廢的衛星的做法是值得我們贊許的。眾所周知,無用的衛星在天上就會成為太空垃圾,而近些年太空垃圾正在逐步增多,很多國家只懂得發射,不懂得回收。而主動墜毀的做法,其實就是在清除太空垃圾,也是為后續發射新的衛星留位置。
當然,在主動墜毀衛星的過程中,最需要注意的便是墜毀的位置,雖說大部分設備會在經過大氣層的時候就燃燒殆盡,但也可能存在部分部件墜毀在地上,尤其是人口密集區域和重要軍事、科研設施所在地,一旦墜毀撞擊,那么后果會不堪設想。
在接下來的計劃中,我想馬斯克的Space X公司需要對星鏈計劃進行全面的評估和改進。在衛星設計上,要提高衛星的抗干擾能力和可靠性,減少因太陽風暴等自然因素導致的墜毀概率。除此之外,不止馬斯克,其他的國家也要特別注意衛星之間的干擾和碰撞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太空這片人類共同的領域能夠和平、安全、可持續地發展,讓商業航天真正造福于全人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