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蕾玲編輯部的第1133篇原創文章
80年代街機游戲市場正值黃金時期,眾多開發商依托當時不斷進步的硬件技術推出了一系列風格各異的射擊游戲。其中Irem公司推出的《R-Type》(國內譯作《異形戰機》)憑借獨特的美術風格和創新的游戲機制迅速脫穎而出,不僅令玩家大呼過癮,更因其稀奇古怪的背景設定在玩家群中引發諸多討論。
從歷史背景來看,《異形戰機》的創意不僅來源于當時流行的科幻題材,更深受電影《異形》以及暗黑藝術家H.R. Giger設計風格的啟發。《異形戰機》誕生前,STG街機打飛機游戲正值Konami等廠商憑借《Gradius》(宇宙巡航機)一統江湖的時代,為了在眾多射擊游戲中尋求差異化,Irem開發團隊大膽地將宇宙飛船、機甲以及生物有機元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雖然部分設定甚至讓一些玩家感到不適,比如街機版《異形戰機》R-9a箭鏃戰機科幻感十足的駕駛艙與生物質感的機體形成強烈反差,這種設計源自開發團隊對《異形》電影的致敬;第三關的ゴマンダー將異形胚胎與機械骨骼融合,其產卵的攻擊方式和主體部分形似木耳一般人類器官的設計真是突破了游戲審查的下限。
街機版《異形戰機》登場的神經元聚合體則直接以放大的腦組織為核心,觸須攻擊模組至今仍是系列標志。
這種設計哲學在PS平臺上的《R-Type Delta》達到巔峰,PS1版利用3D多邊形技術打造的拜多母巢,其內部充滿血管狀通道與跳動的心臟器官。
玩家操控的RX-10戰機在突破層層生物組織時,FORCE裝置會因接觸體液而改變顏色,這種將戰損生理化、視覺化的處理方式,相比僅僅是在腸道里作戰的《沙羅曼蛇》而言可黑暗、惡心的多了。
但說到《異形戰機》的設定,令玩家汗顏又驚異的話題可遠不止與如此,最廣為流傳的便是關于駕駛員的極端設定。
在GB版《異形戰機2》的設定中,為了實現戰機更小型化與更高機動性的要求,軍方竟然挑選了大約14歲少女作為駕駛員,并通過殘酷的醫學手段對其進行改造,包括切除四肢后制作成名為Angel Pac的系統,與戰機形成永久融合。
官方數據甚至顯示,這些駕駛員在生物醫學意義上的實際年齡雖然在23至28歲之間,但外觀始終維持在青春年少的狀態。這種設定無疑極度獵奇,令不少玩家震驚與憤慨,也成為討論《異形戰機》黑歷史的一個重要話題。
實際上,這種設定在游戲內并無任何實據,只是在游戲外部分版本的說明書補充的設定,用來解釋《異形戰機》中像是R-9?極為奇葩的戰機造型與武裝配置。官方為了辟謠甚至還在《異形戰機3》開場動畫加入了駕駛員手持方向盤操控戰機的畫面,用來證明所謂的切除駕駛員四肢純屬無稽之談。
然而關于《異形戰機》恐怖設定的討論遠不止于此,比如PS2版《R-Type Final》,當玩家駕駛R-101戰機突破拜多母艦時,會遭遇大量機械與生物混合的敵機,其中甚至包含人類形態的自律兵器。游戲最終關卡揭示驚人真相:人類為對抗拜多,早已開始用活體駕駛員進行意識同步實驗。
再比如PS1《R-Type Delta》的最終關,也能看到類似人類精子與人類卵子模樣的敵方飛行物在空中亂飛,在PS時代高清建模的加持下,那種視覺沖擊感還是相當大的。
至于早期街機版《異形戰機》,作為第一款采用Irem自家16位硬件機板的STG游戲,當時的它就提供了細膩的像素畫面表現,音樂和音效更是烘托出在STG游戲中獨樹一幟的恐怖游戲氛圍。游戲中的每一關、每一個BOSS都經過了精心設計,生物與機械混合的敵人形象、龐大的星際戰艦、環境中不斷切換的恐怖風格場景、以及壓抑BGM烘托出的詭異氛圍,都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了后續續作中更加宏大與復雜的世界觀發展邏輯。
雖然隨著技術進步,后續作品在畫面與玩法上不斷創新和完善,但街機時代《異形戰機》暗黑科幻的藝術風格仍然歷經歲月沉淀,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
關于《異形戰機》這款暗黑獵奇向的打飛機游戲今天就介紹到這里了,歡迎游玩過的朋友在評論區交流你對這款游戲的看法哦!
作者:諾亞主機(20后游戲編輯)
編輯:小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