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作性睡病,在中醫典籍的脈絡里,常被置于“多寐”、“嗜臥”、“神疲”等范疇之中。其最核心的困擾,在于人體對清醒與睡眠自然節律掌控能力的瓦解,仿佛體內掌管晝夜的“司晨之官”失了職守,令人在光天化日之下頻遭睡意的突襲。
最顯著的表現是日間無法抗拒的、反復發作的強烈睡意。這種困倦感遠超普通的疲勞,是在本應保持清醒的白天,毫無預兆地襲來一股壓倒性的睡眠欲望。患者可能在談話、工作、學習甚至行走、進餐等活動中,突然陷入短暫的睡眠,持續幾分鐘至半小時不等,醒后或有短暫清醒,但睡魔很快又會降臨。這種猝然入睡的現象,嚴重威脅著日常活動的安全性與連貫性。
另一個頗具特征性的表現是“猝倒”。它并非意識喪失,而是在經歷較為強烈的情緒(如開懷大笑、驚喜、憤怒或窘迫)時,身體肌肉張力驟然間部分或完全消失。可能表現為突發的雙膝發軟跪倒、下頜松垂導致言語不清、頭部前傾或手中物品滑落。整個過程意識通常是清楚的,但身體卻像“斷了電”般瞬間無力。
此外,在入睡之初或覺醒之際,可能體驗到極其逼真的幻視或幻聽,內容或愉悅或可怖,栩栩如生。有時,在將醒未醒之際,會遭遇身體短暫無法動彈、無法言語的“鬼壓床”感(睡眠癱瘓),雖歷時短暫,卻常伴隨強烈的恐懼。夜間的睡眠也往往質量不高,多夢易醒,難以獲得深沉的休息
中醫審視此癥,多認為與心、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導致“神”失所養、失其所主密切相關。心主神明,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升清;腎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腦。若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虧耗,心神失養,則神疲乏力,昏沉欲睡;若腎精虧虛,髓海不足,元神失聰,則調控寤寐的機能減弱;若脾虛失運,痰濕內生,上蒙清竅,亦可令人昏昏嗜睡。其根本在于維持清醒、主司神明活動的精微物質(氣血精髓、清陽之氣)不足或輸布受阻,使得覺醒的“明燈”油盡燈枯或為陰翳所蔽,難以持續照亮白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