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有位“大瓢和尚”,飯量一人抵好幾人,所以稱為“大瓢”。他發誓建造一座橋,于是住在旁邊,想得到一位富貴施主來施舍,開始不斷做功德。經常大呼:“誰愿意建造這座橋,我愿意給誰做子孫。”
當時唐王住在宮中,相隔十五里,好像聽見呼叫聲。他問宦官,宦官說:“呼叫的人是‘大瓢和尚’,離這里很遠。”唐王讓和尚前來呼叫,果然是聽見的那樣,唐王深感驚異,于是拿出全部積蓄三千兩銀子造橋。
橋建成后,一天宮中人都看見和尚闖入宮中,而后宮報告說世子出生了,就是現在的唐王。當時查找和尚的蹤跡,剛好已坐化了。唐王現在聰明早已奠成,每次施舍一千位和尚的飯食,稱為“千僧會”。哪里是偶然的呢。以上是大元禪師所談。
【原文】
南陽有“大瓢和尚”,飲啖兼人,因曰“大瓢”。誓造某橋而居其旁,欲得大壇那成之,始為無量功果。每呼曰:“誰造此橋,愿舍和尚作其子孫。”
而唐王居宮中,相距十五里,耳邊若聞呼聲。以問其閹豎,閹豎曰:“呼此者‘大瓢和尚’也,相距遠矣。”命來使試呼,果如所聞。異之,遂傾藏發三千金造橋。
橋成,一日宮中人皆見和尚闖入宮扉,而闈中報世子生,今王是也。其時跡和尚所在,適已坐化。王今慈慧夙成,每飯僧至千人,曰“千僧會”。豈偶然哉!大元禪師談。
選自(明)王同軌《耳談》。
【注釋】
1.兼人:一人抵好幾個人。
2.壇那:施主。
3.唐王:即明太祖二十三子怪,封南陽唐地,為“唐王”。
4.閹豎:通指宦官、太監。
5.跡:蹤跡。此處指查找和尚的蹤跡。
【簡評】
為民造橋,甘愿舍身為人子孫,和尚義行可歌可頌。
未完待續……
本系列是從浩繁的文獻中精心選編出來的宗教小品故事。
本號是一個傳播優秀文學傳承傳統文化的平臺。閱讀是一件重要的小事,關注本號,一起來讀書養性、終身學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