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軍閥能貪到什么程度?馬鴻逵用17年時間給出了答案:7.5噸黃金。
但更荒誕的是,當解放軍占領銀川時,這位"寧夏王"留下的最值錢財產,竟然是1286公斤羊毛。
血脈中的野心
1892年,馬鴻逵出生在甘肅臨夏,他的命運從一開始就與權力糾纏。
父親馬福祥是個狠角色,1895年河湟起義,馬福祥帶兵鎮壓,手段殘酷,1900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倉皇西逃,又是馬福祥護駕有功,這兩件事讓馬福祥從一個普通軍官,搖身變成提督。
馬鴻逵從小看著父親如何用槍桿子換來權力,10歲那年,他進入軍事學堂,同齡孩子還在玩泥巴,他已經學會射擊。
1910年,18歲的馬鴻逵從甘肅陸軍學堂畢業,畢業典禮上,他對同窗說:"有兵就有權,有權就有錢。"這句話后來成了他的人生信條。
軍閥混戰年代,站隊比能力更重要。
1929年,馬鴻逵做了一個改變命運的決定:背叛馮玉祥,投靠蔣介石。
那一年,馮玉祥的西北軍正在與蔣介石激戰,馬鴻逵暗中聯絡韓復榘、石友三,三人密謀倒戈,行動前夜,馬鴻逵寫了封信給馮玉祥:"大勢已去,各求前程。"
第二天,他率部突然調轉槍口,馮玉祥敗北,蔣介石大喜,立即任命馬鴻逵為第十五路軍總指揮。
1931年,蔣介石需要一個可靠的人鎮守西北,39歲的馬鴻逵被任命為寧夏省主席,從此,寧夏成了他的私人王國。
經濟壟斷:羊毛帝國
馬鴻逵接手寧夏后,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富寧公司,這不是普通的貿易公司,而是一臺吞金機器。
寧夏最值錢的是羊毛和枸杞,馬鴻逵一紙命令:所有羊毛必須賣給富寧公司。
價格由他說了算,農民養了一年的羊,剪下的羊毛,每斤只能賣8毛錢,富寧公司轉手就以2塊錢賣給外商。
有農民不服,想私自賣給別的商人,馬鴻逵的兵立刻上門,不僅沒收羊毛,還要罰款100大洋。
一個叫李大成的農民忍不住了:"憑什么只能賣給你?"士兵當場開槍,李大成倒在血泊中,從此,再沒人敢違抗。
5年時間,富寧公司賺了500萬銀元,這在當時是天文數字,普通農民一年收入不到30銀元。
控制了實體經濟還不夠,馬鴻逵又盯上了金融。
1934年,他私自發行"寧夏幣",面額從1元到100元不等,理由很簡單:方便貿易。
實際上,這是赤裸裸的掠奪,馬鴻逵印了340萬元紙幣,成本只有3萬元,337萬元的差價,全部進了他的腰包。
更狠的是,他規定所有稅收必須用寧夏幣繳納,農民手里的銀元變成廢紙,只能用高價換取寧夏幣。
物價飛漲,1935年,銀川一斤大米要5毛錢,比北京還貴,老百姓苦不堪言,馬鴻逵卻在數錢。
最喪心病狂的,是毒品專賣。
馬鴻逵建立鴉片專賣制度,全省70萬人口中,有20萬人吸鴉片,他在銀川開設20多家煙館,每家都掛著"寧夏煙草專賣局"的牌子,一兩鴉片賣30銀元,成本只要5銀元。
有醫生勸他:"這是害人啊。"
馬鴻逵冷笑:"他們不吸,我哪來錢?"
整個寧夏沉浸在煙霧中,農民賣了糧食買鴉片,學生輟學進煙館。
一個叫王二狗的農民,為了買鴉片,賣了自己的女兒。女兒跪在地上哭喊:"爹,我不想走。"
王二狗頭也不回:"沒辦法,不抽我要死。"
這就是馬鴻逵的情夏:20萬個王二狗,20萬個破碎的家庭。
強征兵員:七丁抽一
統治需要軍隊,軍隊需要士兵。
馬鴻逵實行"三丁抽一"征兵制,后來改為"七丁抽一",寧夏70萬人口,7萬人當兵,平均每7個人就有1個士兵。
征兵令下達后,各村都是哭聲一片,一個家庭被抽走兒子,等于斷了香火,有些家庭想花錢買替丁,馬鴻逵很爽快:1000銀元一個名額。
普通農民哪有1000銀元?只能眼睜睜看著兒子被拉走。
馬鴻逵的軍隊有個規矩:逃兵當場槍決。1936年,一個叫張小三的士兵偷偷跑回家看病重的母親,被抓回來后,馬鴻逵親自下令執行,槍聲響起,張小三的母親也咽了氣。
從此,再沒有人敢逃跑,7萬士兵成了馬鴻逵的私人武裝。
有了軍隊,搶地就容易了,馬鴻逵通過各種手段,強占土地1.5萬畝,房產750間。
手段很簡單:看中誰家的地,就派兵去"買",價格由他定,不賣就抓人。
銀川城里有個財主叫劉富貴,家里有300畝好地,馬鴻逵看中了,派人去談價格。
"每畝50銀元。"士兵說。
劉富貴急了:"這地值500銀元一畝啊!"
"50銀元,賣不賣?"
"不賣!"
當晚,劉富貴就被以"通匪"罪名抓走,三天后,劉家主動把地契送上門。
馬鴻逵就這樣,搶了銀川一半的好地,每年光收租就賺12000銀元。
1929年,馬鴻逵在山東任職時,干了一件震驚全國的事:盜掘泰山唐玄宗封禪玉牒。
泰山是歷代皇帝封禪的圣地,埋藏著無數寶物,馬鴻逵帶著一個營的兵力,半夜上山挖掘。挖出了什么?唐玄宗的玉牒、翡翠玉璧,還有金銀珠寶若干。
《大公報》記者偷偷拍照,第二天見報,標題觸目驚心:《馬鴻逵盜掘泰山,國寶流失》。
輿論嘩然,蔣介石被迫下令調查,但是,馬鴻逵早就把寶物藏好,還賄賂了調查組,最后不了了之。玉牒和翡翠,成了馬鴻逵的私人收藏。
這件事讓馬鴻逵嘗到了甜頭:只要有權有兵,什么都能搶。
末日逃亡與荒誕結局
1949年,解放軍兵臨城下,毛澤東派傅作義前來勸降,傅作義是馬鴻逵的老相識,兩人促膝長談了一夜。
"時代變了,老兄。"傅作義說,"投降吧,能保全家人性命。"
馬鴻逵搖頭:"我在寧夏17年,手上沾了太多血,他們不會放過我。"
"那你打算怎么辦?"
"即使只剩一兵一卒,我也要戰斗到底。"
傅作義嘆氣離開,他知道,馬鴻逵已經走上了絕路。
早在1947年,馬鴻逵就開始準備后路。
他找到地政局局長馬繼德,密令轉移財產,辦法很巧妙:以"運銷羊毛"的名義,將黃金分批運到香港,再通過飛虎隊隊長陳納德的關系,轉運美國。
兩年時間,馬鴻逵轉移了7.5噸黃金。
這些黃金從哪來?就是17年來搜刮的民脂民膏,每一兩黃金,都沾著寧夏百姓的血淚。
1949年9月1日,解放軍已經包圍銀川,馬鴻逵帶著6個姨太太,坐上飛機逃往重慶,臨走前,他對次子馬敦靜說:"守住銀川,我去搬救兵。"
馬敦靜信了,三天后,他發現父親已經到了臺灣,銀川城里,只剩下1286公斤羊毛、243.5公斤駝毛,還有一堆破家具。
逃到美國后,馬鴻逵以為可以過上富豪生活,沒想到,真正的噩夢才剛開始。
7.5噸黃金,引發了馬家內部的瘋狂爭奪,四姨太劉慕俠和五姨太鄒德一為了分產,天天吵架,兩人從加州打到紐約,從紐約打到法院。
長子馬敦厚和次子馬敦靜也翻了臉,馬敦厚認為自己是長子,應該繼承大部分財產,馬敦靜覺得自己守城有功,也要分一杯羹。
兩兄弟對簿公堂,法官聽得頭大:"你們父親的錢從哪來的?"
沒人敢說實話,最終,7.5噸黃金在法律費用和家族內斗中消耗了大半。
1970年1月14日,馬鴻逵在舊金山病逝,臨終前,他把劉慕俠叫到床前,顫抖著從枕頭下取出一個包裹。
里面是那塊唐玄宗玉牒。
"把這個還給國家。"馬鴻逵說完,閉上了眼睛,劉慕俠沒有遵守承諾,玉牒至今下落不明。
馬鴻逵的墓碑很簡單,只刻了三個字:馬少云。
沒有生平介紹,沒有豐功偉績,這個曾經的"寧夏王",最終只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銀川解放那天,市民高舉標語夾道歡迎,標語上寫著:"解放軍是穆友"。
17年的統治,馬鴻逵沒有贏得任何人心,他以為槍桿子能買來一切,包括忠誠,結果呢?7.5噸黃金換來家族分裂,1286公斤羊毛成了最大的遺產。
這就是馬鴻逵的一生:從權力巔峰到荒誕結局,用17年時間證明了一個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槍桿子可以搶來金子,但搶不來人心,金子可以買來享受,但買不來尊嚴。
馬鴻逵死后50多年,寧夏早已換了人間,當年被他壓榨的農民子孫,過上了他做夢都想不到的好日子。
而他,只留下了1286公斤羊毛和一個令人唏噓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