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中國作家協會在江蘇鹽城發布《2024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揭示網絡文學已成為中國覆蓋面最廣的全民性文學樣式。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5.75億人,占網民總數的51.9%,相當于每兩個網民中就有一人閱讀網文。
在營收方面,據全國50家重點平臺統計,行業年度總營收規模約440億元,較上年穩步增長。作品總量突破3300萬部,年度新增作品200萬部,同比增長7%。
用戶規模與全民閱讀特征
網絡文學讀者結構呈現鮮明的代際融合特征。藍皮書勾勒出一幅全民閱讀的生動圖景:26至45歲讀者構成核心群體,占比50%;“00后”年輕讀者異軍突起,占比近25%,成為增量主力。
45至60歲中年讀者約占15%,比例持續攀升;60歲以上“銀發族”群體占比突破10%,顯著擴大。
深度閱讀趨勢正在形成。數據顯示,單次閱讀超2小時的“沉浸式讀者”占比達22%,年閱讀量10部以上的讀者群體超30%,其中年閱讀30部以上的“重度讀者”占9%。
行業月活躍用戶穩定在1.36億,付費用戶規模約2500萬,平均付費轉化率12.3%,垂類平臺付費轉化率更高達17.2%。
創作趨勢與產業生態
在創作端,現實與科幻題材雙輪驅動發展。現實題材作品總量達180萬部,年度新增17萬部,涌現出《濱江警事》《一路奔北》等以小切口反映時代的佳作。
科幻題材持續火熱,新增18萬部,總量約210萬部,《故障烏托邦》《天才俱樂部》等作品斬獲銀河獎、星云獎。
“Z世代”成為創作生力軍。年度新增注冊作者280萬人,簽約作者35萬人,其中近四成來自Z世代,“00后”占比約20%。2024年有82位網絡作家加入中國作協,最年輕者僅25歲。
IP產業鏈多點爆發,全年新增改編授權約3萬項,下游產值顯著提升:
- 微短劇:用戶規模6.62億,市場規模504億元,首超全年電影票房;網文改編授權新增超1600部,激增81%
- 動漫游戲:新增動畫授權80余部,漫畫授權400余部;《斗破蒼穹》《仙逆》等“年番”持續輸出
- “谷子經濟”:《詭秘之主》《全職高手》等IP衍生品銷售火爆,徽章、立牌、盲盒撬動產業新增量
銀發族與Z世代的代際融合
“銀發族”的深度參與成為年度亮點。他們的閱讀偏好催生了老年題材內容創作,并帶動微短劇市場發展。
74歲的沈東生用手機創作滬語作品《上海人吃泡飯》,真實記錄上海生活史,引發中老年讀者強烈共鳴,更吸引年輕讀者在線“向爺爺催更”。
藍皮書指出,這種代際融合創造了“共讀共創”的文學生態。網絡作家直播創作、編輯在線審稿等新模式,使寫作從私密行為轉變為公共景觀,作品呈現“進行態”特征。
多聲部的創作環境雖激發互動活力,但也對作家平衡自我表達與大眾期待提出新挑戰。
海外傳播與生態構建
中國網文出海實現從“內容輸出”到“生態扎根”的跨越。2024年海外活躍用戶約2億,新增注冊用戶3000萬,新增海外本土作者12萬人,本土創作作品達50萬部。
區域分布上,亞洲讀者量占全球八成,市場份額超五成;北美為重點拓展區,市場規模占三成。
AIGC技術革命性提升翻譯效能,效率提高近百倍,成本降低超90%,助力約4萬部作品跨語言傳播。《詭秘之主》《我們生活在南京》入藏大英圖書館;《慶余年2》通過迪士尼全球同步發行,《與鳳行》覆蓋180余國,“C-Drama”掀起中華美學熱潮。
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表示,中國網文正通過創作模式的跨文化傳播,推動世界通俗文學敘事創新,呈現出技術驅動、生態重構、文化共創的特征。
問題與行業治理
在繁榮背后,藍皮書也指出行業痛點:部分作品套路化嚴重,缺乏創新內核;低俗、媚俗、庸俗問題仍存,影響讀者體驗,制約行業健康發展。
中國作協已通過全國重點網絡文學網站負責人培訓班、創作出版培訓班等強化價值引領。
行業共識聚焦抵制“唯市場論”“唯算法論”,推動從“數量優先”轉向“質量制勝”,以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作品引領風尚。
綜上所述,《2024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中國網絡文學現狀及其未來發展方向的機會。它不僅記錄了過去一年里網絡文學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也為未來的創新發展指明了道路。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市場需求的變化,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網絡文學將繼續保持其在全球文化市場中的重要地位,并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作出更大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