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陽 來源 | 頂尖廣告
現在的微博熱搜簡直像開盲盒,光看詞條標題,根本猜不到內容到底講什么。
平臺靠充滿迷惑性的文案,把用戶繞得暈頭轉向,不知不覺就完成了流量KPI。
這不,我最近就“踩坑”了。刷到一個熱搜,詞條乍一看像是新劇預告,結果點進去才發現,內容讓人驚掉下巴,簡直是想給眼睛報工傷的程度。
據了解,這是某男團回歸的概念預告,以“破殼而出”為主題,意在傳達重獲新生的勵志精神。
但海報設計與主題表達的割裂感極強,不能說完美契合,只能說幾乎毫無關聯。
海報視覺呈現如下:
圖源:微博@一支小暗暗
一群濕漉漉的男愛豆互相依偎,身后是巨大的蛋殼造型,整體怪異感撲面而來。
細看細節圖,這種不適感更顯強烈。
或許是想模擬破殼過程,但愛豆們俯身趴臥的姿勢,在濕漉漉、黏膩的“蛋清”背景中,竟透出異形生物的既視感。
圖源:微博@一支小暗暗
零星蛋殼粘在臉上,本欲營造雞蛋孵化的意境,卻因“雞蛋孵出人形 的荒誕感,被網友調侃“確定不是恐怖片片場?難道是雞成精化形?”
圖源:微博@一支小暗暗
當然,藝術創作難免需要抽象表達,具象邏輯不必苛責,關鍵在于能否傳遞核心概念。
但問題在于,這組海報的概念抽象得過于晦澀——
未見“新生”的希望感,反而是愛豆們在蛋殼中刻意凹造型的姿態,拍出了“偷窺視角” 的凝視感。
圖源:微博@一支小暗暗
不少網友與我同感,看完預告海報后生理不適,眉頭緊鎖間,只覺得這疑似一場大型“擦邊”翻車現場。
從中不難窺見當下男團競爭的激烈程度,營銷手段已進化到主打“男色”的地步。
這組海報與其說是“破殼而出”,更像是刻意營造的曖昧場景,拍攝手法的尺度引發爭議。
策劃方沉浸在自我標榜的“藝術感”中,卻全然忽略了觀眾的接受度,黏膩如鼻涕的視覺效果,堪稱重口味審美翻車。
有趣的是,部分粉絲將其解讀為“敬業風”,令牛馬打工人狠狠共情;
而因畫面過于詭異,不少網友誤以為是AI生成作品,沒想到在沖擊感官這塊,人類審美竟讓AI甘拜下風。
更有網友玩?!胺劢z可以直接接生自擔”,讓飯圈話術意外照進現實;
亦有人聯想到曾毅的“春宮表”,吐槽娛樂圈辣眼設計沒有最下限,只有更下限,急需眼藥水搶救。
從網友評價來看,這組概念海報普遍被質疑存在“擦邊 意圖。
由于目標受眾與設計定位的錯位,導致粉絲難以共情、普通觀眾困惑不解,最終淪為大眾吃瓜的談資,聲討策劃審美問題的聲音不絕于耳。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劍走偏鋒的設計確實引發了話題熱度。
如果將其視為一次營銷炒作,從“廣而告之”的角度看,無疑是成功的。
不得不感嘆,如今不僅時尚圈的審美讓人費解,娛樂圈的概念營銷也開始走向抽象化迷思了。
視線轉回內娛,近期曾毅佩戴的一塊手表同樣引爆全網討論。
在鳳凰傳奇青島演唱會彩排現場,他身著藍色棒球帽、綠色中國李寧T恤的休閑裝扮,盡顯接地氣風格,唯獨手上的腕表堪稱 “畫風突變”——
圖源:@鳳凰傳奇全球后援會
表盤上的鐘點圖案竟由不可描述的場景姿勢構成,直白的設計讓人過目難忘。
圖源:微博網友
據網友深扒,該表款為國產定制品牌CAGEDBIRD的蛇年限量款,售價1080元。
品牌在產品詳情頁中,竟用“時間管理大師”定義這款手表。
圖源:微博網友
熟悉娛樂圈梗的網友不難聯想到,這一詞匯因周揚青曝光羅志祥劈腿事件而成為“渣男” 代名詞,搭配表盤上赤裸裸的圖案,設計意圖引發爭議。
作為國民組合鳳凰傳奇的成員,曾毅多年來在大眾心中維持著正能量形象,此次佩戴不雅圖案手表,瞬間顛覆公眾認知,輿論嘩然。
質疑聲接踵而至,有網友認為公眾人物在公開場合佩戴“涉黃設計”,涉嫌傳播不良內容;
也有人直指手表設計惡俗,難以接受;
但另一種聲音認為,小眾設計中使用性元素并非罕見,“談性色變” 大可不必,明星私下的時尚選擇不應被過度解讀。
隨著輿論發酵,曾毅的回應卻被指“火上澆油”。
他聲稱手表為朋友贈送,“還以為是勞力士”,言下之意將不雅設計歸咎于“不知情”,試圖撇清審美責任。
但這一說法被網友質疑把大眾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且不論勞力士綠水鬼與千元小眾品牌的質感差異,單從價格來看,勞力士腕表均價遠超五位數,“認錯品牌”的托詞難以服眾。
圖源:微博網友
更微妙的是,明星為爭取代言資源常主動示好品牌,曾毅此番刻意與勞力士劃清界限,不僅被指甩鍋,更間接讓勞力士“躺槍”,被調侃“品牌方看了想發律師函”。
無論從危機公關還是公眾形象維護來看,這番回應都堪稱“負分答卷”,網友銳評 “史上最爛公關”。
原本因手表設計引發的爭議,在不當回應下持續擴大,最終演變成多方尷尬的輿論事件。
事實上,無論是韓團“蛋殼風”海報引發的視覺不適與擦邊爭議,還是曾毅“春宮表”佩戴所招致的形象顛覆與公關危機,兩起事件都尖銳地揭示了性元素在商業營銷與公眾表達中的高度敏感性與潛在雷區。
它們清晰地表明,試圖觸碰或模糊這一邊界,極易引發“擦邊”的嫌疑,稍有不慎便會翻車。
圖源:微博@一支小暗暗
一方面,具象化的情色符號極易突破公序良俗邊界,讓“藝術解讀”淪為洗白借口;
另一方面,審美畸形的設計不僅難以傳遞核心概念,反而會讓受眾產生生理與心理的雙重不適。
更直接的影響在于公眾人物的形象反噬,當“破殼新生”的勵志主題被誤讀為“男色消費”,當國民組合成員因一塊手表顛覆正能量人設,商業價值的折損往往隨之而來——
品牌代言、粉絲信任、路人好感度的流失,遠比短期話題流量更難挽回。
這也警示我們,營銷可以追求吸睛,但絕不能以突破審美紅線為代價。
畢竟在流量至上的時代,真正能站穩腳跟的,從來不是靠“辣眼設計”博出位,而是對創作底線與公眾審美的敬畏。
營銷的尺度,亦是風險的尺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