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荔枝》中,“荔枝使”千里奔波十一晝夜方得鮮荔抵長安;而今物流行業(yè)迅速發(fā)展、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遍布全國,冷鏈車疾馳、高鐵呼嘯,嶺南甘甜次日便可送達四方百姓。從昔日貢品專享的奢望,到如今餐桌尋常的甘甜,荔枝旅程的巨變,清晰折射出時代洪流奔騰、科技偉力澎湃,以及一個民族在富強大道上那震撼人心的加速度。
古時荔枝運輸之難,是時代局限刻下的深深烙印。嶺南與長安之間迢迢五千里,縱使“驛使赍送”日行五百里,也需十余日方可抵達,那時荔枝早已“一日色變,三日味改”。縱然劇里“荔枝使”殫精竭慮設(shè)計出最優(yōu)路線,亦需涉水陸驛站一百五十三處,耗時十一日方艱難抵達。此非人力不勤,實乃時代之困:再精心謀劃的路線,也沖不破交通閉塞的堅壁;再日夜兼程的快馬,亦逃不出速度的天然桎梏。在技術(shù)貧瘠的時代,荔枝的鮮美注定是帝王專享、百姓遙不可及的幻夢。不管大唐再富饒、物華天寶終究也只是一人的餐桌,在封建社會頂峰的大唐百姓享受不到荔枝的甘甜,往后的千年時光,宋元明清,走向衰落的古中國,就算帝王將相也逐漸喪失了這種特權(quán)。
直到今天,由中國鐵路編織起了精密的鐵路網(wǎng)絡(luò)與科技加持的冷鏈,合力為荔枝插上翱翔之翼。昔日十一天的漫長跋涉,如今被壓縮至南寧至西安僅需十小時,廣西省內(nèi)甚至可達“四小時鮮達”。這背后是“高鐵干線+同城速配”的創(chuàng)新模式,是“紙箱+泡沫箱+保溫袋”的三重防護科技,將白居易詩中那脆弱易逝的鮮美,牢牢鎖在時間之外。科技之力不僅解開了荔枝“色香味”的千年保鮮魔咒,更將運輸效率提升到古人無法想象的境界,荔枝現(xiàn)在已成為百姓的家常水果之一。
時代與科技之偉力,最終匯聚成國家富強惠澤萬民的甘泉。鐵路部門主動走進果園,以“高鐵+直播”助農(nóng)興鄉(xiāng),為農(nóng)戶提供“包裝—運輸—配送”的全鏈條服務(wù)。當天采摘的荔枝,當天即可登上飛馳的列車,昔日僅供帝王品嘗的“一騎紅塵”,如今化作千萬百姓共享的“千車甘甜”。從貢品到商品,荔枝身份之變,正是國家發(fā)展成果最真實、最甘甜的回響——其核心,正是發(fā)展的成果為最廣大人民所共享。
小小荔枝跨越時空的旅程,如一面鏡子映照出滄海桑田的壯闊變遷。從昔日驛馬揚塵十數(shù)日的艱辛,到如今高鐵風(fēng)馳電掣的“次日達”,這速度的飛躍是時代車輪滾滾向前、科技力量厚積薄發(fā)、國家走向全面富強的生動具象。荔枝的旅程,亦是人民生活品質(zhì)不斷躍升、民族走向復(fù)興的壯麗旅程。(陳震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