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今,機器人技術已滲透進制造業、建筑、教育、物流、服務等各行各業。
“這個大輪胎是啥呀?”6月14日蘇超聯賽第四輪的揚州體育公園中,揚州公安攜水陸兩棲球形機器人亮相安保一線,引起眾多觀眾與網友好奇。作為首次應用于江蘇省大型活動安保實戰的“新面孔”,球形機器人憑借自主巡航、全向感知能力為賽事安全增添一道堅固的安保科技防線。近年來,江蘇機器人行業發展迅猛,2024年產業鏈規模近2000億元,并加速向各行業跨界滲透,以智能化手段賦能千行百業。
水陸兩棲球形機器人在蘇超“首秀”。圖片來源/江蘇警方
鋼鐵衛士筑起智能防線
在安保領域,機器人正以科技硬實力筑牢城市安全防線。6月14日蘇超聯賽現場,揚州公安部署的“球形戰警”——水陸兩棲球形機器人如哨兵般巡弋,輔助開展賽場安保工作。其80厘米直徑的球體搭載L4級自主巡航系統,無需人工操控,便能沿預設路線在賽場內外自如穿梭,開展三維立體防控。這臺重190公斤的裝備造型獨特,具備360度全向感知“神經網”,不僅能敏銳捕捉現場的異常動靜,還能通過語音廣播循環科普安防知識。一旦檢測到異常情況,它會迅速啟動聲波驅散裝置,配合強光照明功能,瞬間照亮暗處,讓潛在安全隱患無所遁形。其機械臂的輔助抓捕功能還能協助公安人員控制突發狀況。智能化安保力量的加入,讓大型活動的安全防線更加堅固可靠,也讓群眾真切感受到科技帶來的滿滿安全感。
用于安保工作的“球形戰警”。圖片來源/江蘇警方
南京夫子廟景區內,智巡機器人“寧寧”堪稱安保明星。自2019年入駐夫子廟派出所,歷經三次技術蛻變,“寧寧”的“眼睛”不斷進化——廣角高清攝像機、變焦高清攝像機與紅外熱成像儀構成多維視覺系統,配合升降式巡檢云臺,實現360度無死角監控。從初代依賴后臺指揮的“新手”,到如今能獨立執行任務的“成熟巡警”,“寧寧”新增的煙霧報警功能如同靈敏的嗅覺,能第一時間捕捉火災隱患。“寧寧”系統集成的感知巡防、定點值守、智能識別、遠程互動等功能,成為景區安保與“派出所主防”的得力助手。南京警方還將科技防護網全面升級,智能防控燈柱扎根地面,警用無人機翱翔天際,構建起覆蓋全域的立體化防控矩陣。依托數十個客流態勢分析等監管模型,根據景區實時客流量精準施策,在守護城市“煙火氣”的同時,牢牢擰緊“安全閥”。不僅為民眾筑牢安全屏障,更推動安保體系向智能化、高效化邁進。
科技賦能開啟智慧農耕
在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型中,機器人正成為田間地頭的“新助手”。6月5日,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智慧農業機器人研究所在無錫高新區揭牌,為農業科技發展注入新動能。“農作物的生長變化非常多樣。果實的成熟度的判斷,掛果位置的確認,再到農藥如何精準噴灑,農戶們往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精力反復穿梭于田間地頭。”研究所所長吳昊博士表示,“而專為農業場景打造的農業機器人AI控制器像一個‘智慧心臟’,將感知、決策、驅動功能高度集成。通過自主判斷作物生長狀態,精準定位果實位置,讓種植采摘工作變得高效又輕松。”目前已有20臺搭載該系統的機器人在江蘇等地農場“上崗”,針對種植、除草、采摘等農業全流程痛點,開發出自動駕駛、病蟲害防治等十大智能模塊,實現不同形態機器人在復雜環境下的自主作業與協同配合。
物流機器人也化身“田間快遞員”,借助AI算法規劃最優路徑,靈活躲避障礙物;農作物監測機器人則如同“農業醫生”,憑借高精度傳感器與智能系統,實時采集果蔬生長數據、環境參數,精準評估健康狀況,助力農戶實現科學管理。智慧機器人入駐農場、果園后,果蔬生產效率顯著提高,較傳統模式提升比例超過20%。
AI+多功能農業機器人。圖片來源/無錫日報
在常熟市古里鎮塢坵村的水稻田里,一場“綠色實踐”正在上演。蘇州中達航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覆膜插秧”一體化機器人設備,搭載新型生物可降解地膜技術,讓水稻播種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勞模式。以往,插秧與覆膜需要農戶耗費大量人力,不僅效率低下,傳統地膜難以降解的特性還會造成土壤污染。如今,隨著澤寬智能設備投入使用,僅需少量技術人員監控操作,就能讓插秧與覆膜兩道工序同步完成。機器人以精準的定位和穩定的機械臂操作,在插秧的同時,將生物可降解地膜平整覆蓋,相比人工操作,效率提升數倍。其高效的作業能力,大幅減少了人力投入,以往需要十幾人忙碌數日的播種工作,現在僅需幾人配合機器人,就能快速完成。生物可降解地膜會自然分解為二氧化碳、水和土壤有機質,既避免了白色污染,又為土地補充養分。插秧時同步覆膜,有效提升地溫、減少雜草競爭和水分蒸發,滅草率的提升更讓農藥使用量顯著降低,真正實現了農業生產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從人力解放到生態守護,機器人正以科技之力,為江蘇農業播種注入高效、環保的新動能。
精準施治助力健康生活
在醫療領域,手術機器人憑借高精度定位與穩定操作輔助手術,為患者帶來更安全可靠的治療保障。自2019年江蘇省腫瘤醫院引入手術機器人以來,這一智能“手術助手”已累計完成超2000例手術,成功攻克肺癌根治、食管癌切除、結直腸癌微創等高難度術式,成為外科團隊的得力伙伴。達?芬奇外科手術機器人堪稱“手術界的精密儀器”,帶關節的機械臂可實現540°靈活轉腕,能深入人體最狹窄的手術部位,突破傳統手術視野與空間的限制。它所提供的10 - 15倍裸眼3D視野如同為醫生裝上“顯微鏡”,配合自動震顫過濾系統,讓每一次組織剝離、血管縫合都精準無誤,極大降低手術風險。
前段時間,泌尿外科收治了一位75歲高齡患者,其右腎上的腫瘤幾乎占據腎臟一半體積。“這位患者基礎疾病多、腫瘤大、位置差,手術切除容易損傷輸尿管和血管。他咨詢了很多家醫院,都表示只能將右腎完整切除。”泌尿外科徐子程主任醫師回憶道,“但在手術機器人的輔助下,我們完整切除腫瘤的同時保留了腎單位,患者術后僅四天就康復出院。”手術機器人在縫合操作上的操作速度遠超傳統腹腔鏡手術,使得手術過程中腎臟熱缺血時間得以大幅縮短,從而保護腎臟功能。機器人以毫米級精準操作突破醫學難題,不僅改寫患者的治療結局,更彰顯智能醫療在攻克復雜病癥時的巨大潛力。
腫瘤醫院借助機器人進行手術縫合。圖片來源/江蘇省腫瘤醫院
在腫瘤外科,手術機器人已成為多科室的得力助手。在胸外科,它助力完成肺葉精準切除;在泌尿外科,能實現腎臟部分修復;在婦瘤科,可開展盆底重建手術,成為這些科室的“標配”設備。在頭頸外科,針對患者對術后美觀的需求,手術機器人能從鎖骨下、腋窩或乳暈等隱蔽部位入手進行手術操作,術后體表幾乎不留疤痕。這種“無痕手術”既確保了治療效果,又避免患者因疤痕承受心理壓力,切實提升了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
如今,機器人技術已滲透進制造業、建筑、教育、物流、服務等各行各業。工廠里,工業機器人精準焊接;校園中,教學機器人講授AI公開課;商場內,配送機器人穿梭送餐;社區里,智能機器人指導居民分類垃圾。當科技融入生活,有溫度的智能服務正勾勒未來圖景,機器人將在更多場景續寫“科技為人”的故事。
免責聲明
文章來源:上游新聞??????
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請聯系原出處。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后臺小編聯系,平臺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注明本公司原創內容,轉載與商務合作請聯系慕老師159 0176 7989(微信同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