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華博商業評論
郵箱 | hbsypl2023@163.com
盛夏來臨,檸檬水、檸檬茶暢銷,原本是旺季的茶飲市場,如今卻迎來一絲“酸澀”。
黃檸檬價格瘋漲,已經讓許多奶茶店陷入成本壓力,而這場由一顆檸檬引發的變局,也正在改變整個行業的運作方式。
減產、出口、需求三重夾擊,黃檸檬“瘋漲”
黃檸檬的價格正在迎來“黃金時代”。據《藍鯨新聞》報道,檸檬主產區四川安岳的黃檸檬批發價已從3-4元/斤漲至7.5-10元/斤,單箱價格甚至飆升至200元,是以往價格的近三倍。在昆明市場上,優質黃檸檬的零售價也接近30元/公斤,價格漲幅翻倍。
這場價格暴漲的背后,是三重夾擊疊加效應。首先是減產。今年安岳地區氣候異常干旱,果樹掛果率斷崖式下跌,“一棵樹只有十幾個果”的情況屢見不鮮,導致市場整體供應銳減。
其次是出口激增。由于土耳其等傳統檸檬出口國遭遇極端天氣,暫停出口,國際訂單轉向中國,帶動安岳黃檸檬出口“爆單”,進一步擠壓國內市場的可用供應。
第三是需求端持續火熱。茶飲行業對檸檬的依賴早已超過其他水果。黃檸檬不僅是檸檬茶、檸檬水的“靈魂”,還頻繁出現在檸檬雞爪、檸檬甜品、夜市手打檸檬茶等爆款餐品中,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剛需”。
與黃檸檬暴漲不同,綠檸檬(如香水檸檬)價格則較為穩定:無籽綠檸檬12.6元/斤、粗皮香水檸檬8元/斤。這也使得部分商家開始嘗試“以綠代黃”,但口感差異卻讓替代方案難以完全復制原有風味。
茶飲店的“冰與火”,大品牌穩如泰山,中小店舉步維艱
檸檬價格上漲,不僅是農產品市場的行情變化,更將品牌之間在供應鏈控制能力上的差距徹底放大。
頭部品牌依舊穩坐“冰山之巔”。蜜雪冰城、古茗、7分甜等千店級茶飲巨頭,早早布局了自有或深度合作的檸檬基地。蜜雪冰城旗下的“雪王農業”與重慶潼南果園合作,從源頭控制種植、采收、加工,確保果品穩定;古茗則在云南深耕9年,擁有自己的果園供應鏈,依舊能推出售價8.9元的“話梅檸檬水”;7分甜承包廣東博羅數千畝果園,對采收尺寸精細到厘米級別。
這些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已經不再局限于門店選址或產品營銷,而是深入到了產業鏈的源頭。他們可以在原材料價格劇烈波動中,依然保證價格不漲、品質不降,從而守住消費者心智中的“性價比”標簽。
相比之下,中小茶飲商家幾乎無力招架。云南某縣城的一家獨立奶茶店老板表示,現在黃檸檬10元/斤,一個檸檬大概能切5-6片,只夠做兩杯檸檬茶,光成本就要4元,而他們的售價也正好是4元,“利潤幾乎為零”。
更尷尬的是,即便成本暴漲,商家也“不敢漲價”。因為檸檬水是夏季標配的引流款,蜜雪冰城4元/杯的定價早已深植人心,一旦調價就意味著顧客流失。而綠檸檬的替代嘗試又面臨風味不佳的問題,有些店家只能“摻著用”,或者干脆“以價換量”,靠其他產品彌補虧損。
在這種背景下,許多中小品牌不得不面對殘酷現實:一顆檸檬,足以壓垮一個“引流產品線”。
小果子,大行業
而檸檬漲價只是表象,背后映射的是整個茶飲行業對“供應鏈能力”的重新審視與深度轉型。
從短期來看,這場價格風波或許將在7-8月迎來緩解——四川、云南等主產區將進入新一輪采收季,市場供應有望回升,價格也可能回落至理性區間。
但從長期看,檸檬的“高需求屬性”已成定局。隨著消費者對健康、清爽口感的追求,檸檬類產品已從“可選”變為“標配”,甚至成為品牌區隔的關鍵元素。同時,國際市場對中國檸檬的依賴程度也在上升,這意味著價格波動可能成為常態。
為了應對這場長期戰役,頭部品牌已率先發起“供應鏈突圍”。不僅繼續擴張種植基地、優化采購體系,還通過參與種植標準、制定分級規則,進一步掌控上游話語權。
另一方面,產品創新也成為緩解壓力的重要路徑。比如“三種檸檬拼配茶”“檸檬+多巴胺果味”等新茶飲正在嘗試減少對單一原料的依賴,既保留檸檬風味,又降低供應風險;部分品牌還試水使用檸檬濃縮汁作為輔料,但“現切鮮果”所帶來的真實感與視覺體驗,依然難以被完全替代。
未來,檸檬不只是檸檬。它是供應鏈能力的縮影,是品牌定價權的試金石,也是茶飲行業邁向“精細化經營”的敲門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