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華博商業評論
郵箱 | hbsypl2023@163.com
今年以來,廣東、四川等地的中小銀行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超車式”降息。
據《第一財經》報道,在國有大行5月20日啟動新一輪存款降息后,一場超越常規邏輯的“超車式”降息潮正在席卷中小銀行,部分中小銀行的存款利率一度低于國有大行,這是為何?
新一輪降息來襲,部分中小行存款利息已低于大行
在傳統認知中,中小銀行因品牌與網絡劣勢,往往以更高的利率吸引儲戶。然而當下,劇情直接反轉——廣東、四川、湖北等多地中小銀行掀起的降息潮,幅度之猛、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例如,興寧珠江村鎮銀行在半個月內兩次降息,五年期定存利率從1.45% 驟降至 1.3%;北京懷柔融興村鎮銀行三年期利率更降至1.2%,直接低于工行、農行等大行的掛牌利率。
這種“利率倒掛”現象迅速蔓延,徹底顛覆了市場對中小銀行利率的認知。為何中小銀行甘愿放棄攬儲優勢,甚至不惜“自殺式”降息?
冰冷的監管數據揭示了殘酷真相: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2025年一季度銀行業保險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情況顯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凈息差分別為1.33%、1.56%、1.37%、1.58%,環比分別下降11個基點、6個基點、1個基點、15個基點。尤其是農商行,凈息差環比下降15個基點,降幅居四類銀行之首,壓力很大。
“消失”的中小銀行
利率下行的同時,中小銀行正經歷一場“消失”潮——自上而下的兼并重組浪潮正加速席卷中小銀行。
2020年,攀枝花市商業銀行和涼山州商業銀行合并組建四川銀行;2021年,大同銀行、長治銀行、晉城銀行、晉中銀行和陽泉市商業銀行合并重組設立山西銀行等。
農商行方面,遼寧、海南、內蒙古等省份轄內農村金融機構合并為統一的省級農商行。比如今年內蒙古農商銀行通過一次性整合121家農信機構及村鎮銀行,形成了統一法人機構。
不過,兼并重組的效果呈現顯著分化。比如,四川銀行通過整合攀枝花市商業銀行和涼山州商業銀行,2024年該行凈利潤增長 54.65%,總資產突破4300億元,成為區域金融龍頭。反觀山西銀行,盡管合并五家城商行,但2024年凈利潤驟降93.86%,不良率攀升至 2.50%,凈息差僅0.57%,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降息,毀了中產的“躺平”夢
當中小銀行在降息潮中奮力掙扎,最直觀的痛楚也傳導至曾以存款“為生”的中產階層。降息,毀了不少中產的“躺平”夢。
曾幾何時,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存到100萬”就躺平退休的念頭是不少打工人努力的盡頭。某大廠員工小李就曾在社交平臺發帖記錄自己的存款日常,365天堅持打卡“存到100萬就退休”,但這樣的躺平夢,被銀行降息輕松毀掉了。
以100萬元存款為例,利率變化的沖擊堪稱劇烈。2019年前后,部分地方銀行曾推出5年期5%利率的高息存款,按復利計算,五年后本息合計可達125萬元。
而到了今年,國有大行五年期定存利率普遍降至1.3%-1.55%。若以1.3%的利率存入100萬元,五年后利息僅6.5萬元,與過去的25萬元相比,收益縮水近74%,相當于五年時間內損失了一輛家用轎車的價值。甚至,今年以來,為了應對壓力,部分銀行已經在產品層面進行調整,取消了五年期存款產品。
這直接打破了中產家庭“存款養老”的幻想,迫使他們轉向其他投資渠道。但其他理財渠道也讓中產們面臨著“保本難、增值更難”的焦慮:貨幣基金收益同樣低迷,債券市場波動加劇,信托產品風險頻發,股市更是深不可測的領域。
這場靜默的銀行降息潮,帶來的不僅是銀行業的困境與中產的失落,更是整個社會必須直面的深層問題。對銀行而言,唯有通過數字化轉型和差異化定位,才能在“大而強”與“小而精”之間找到平衡;對中產階層而言,打破“躺平”幻想,構建多元化、全球化的資產組合,才是應對低利率時代的最佳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