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兩架波音787-8夢想客機在同一天內相繼返航的消息,像兩顆航空炸彈在全球輿論場引爆。
據報道,一架從倫敦飛往金奈的英航航班起飛不到一小時就因技術問題被迫盤旋一小時傾倒燃油后返航;幾乎同時,一架從香港飛往新德里的印度航空航班也因類似問題折返。
這種“雙黃蛋”式的巧合,讓本已飽受質疑的波音客機安全問題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英航那架波音787-8的遭遇堪稱驚心動魄,飛行員在巡航高度突然發現儀表異常,從而不得不立即返航。你能想象機上乘客此刻的心情嗎?他們可能正盯著窗外不斷重復的風景,手心冒汗地猜測著發生了什么。
而印度航空的航班則上演了另一出香港一日游。起飛后不久,機組就發現系統異常,果斷決定掉頭。香港機場隨即啟動局部戒備,消防車、救護車嚴陣以待。當飛機最終安全著陸時,乘客們可能還不知道發生了什么。
無論如何,此次飛行安全事件還是引發了眾多旅客和業界人士的擔憂。
波音信任危機背后,航空專家說了實話!
波音787曾經是航空業的驕傲,它采用革命性的復合材料,號稱能減少20%燃油消耗;客艙濕度更高,乘客不再像木乃伊一樣干渴;更大的舷窗讓旅客能欣賞更美的云海。
2011年首飛時,它被寄予厚望要改變航空業游戲規則。
但如今,夢想客機正在變成噩夢制造機。2013年,全球787機隊因鋰電池起火風險集體停飛;2019年,埃塞俄比亞航空302航班墜毀事故;今年印度航空的墜機視頻顯示飛機遭遇雙引擎故障這一航空界最恐怖的噩夢。
每次事故后波音都承諾改進,但問題似乎從未真正解決。
一天之內兩架同型號飛機出問題,航空專家指出,787系列采用的電氣化飛機概念雖然先進,但復雜的電力系統可能埋下了隱患種子。更令人擔憂的是,有內部人士透露,波音近年來的企業文化逐漸從安全第一轉向利潤至上,工程師的話語權被削弱,管理層更關注股價而非螺絲釘。
印度航空事故的黑匣子正在解碼中,預計三個月內會有報告。但公眾的耐心正在耗盡。每次事故后都是相似的劇本:震驚、調查、道歉、賠償,然后...等待下一次事故。波音這種狼來了式的循環正在摧壞公眾信任。
國航空監管機構現在面臨兩難:過度反應會導致航班大面積取消;反應不足則可能釀成更大悲劇。FAA(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近年被批評與波音關系太親密,2019年就曾將部分認證工作委托給波音自己完成。
這種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的模式,讓監管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現在,歐盟航空安全局、中國民航局等都已加強對波音的審查力度。但問題是,全球航空業高度互聯,任何國家的監管滯后都會成為整個系統的短板。
據悉,事故后,社交媒體上,BoycottBoeing(抵制波音)的標簽正在流行。越來越多的旅客開始像查看餐廳評分一樣研究飛機型號。
與其事后在殘骸里找原因,不如提前把787拉進體檢中心做個全身CT。航空公司也別總拿“預防性措施”當免責金牌,乘客要的是萬無一失,不是有驚無險。
說到底,航空安全不是玄學問題。從設計圖紙到擰緊最后一顆螺絲釘,每個環節都該較真。畢竟在萬米高空,任何小概率事件都是用生命買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