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彭遠文
這是我早就想寫的一個題,自從開始關注農民養老金,經常給我這個感覺。
我發現,建議提高農民基礎養老金的,很多是經濟學家,比如人大經濟學院教授劉守英,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李稻葵,上海交大經濟系教授錢軍輝,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等,以及國務院系統的學者型官員,比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這只是非常不完全的統計,我估計連一半都不到,且僅限這幾個月。
最新的一位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經濟學家李劍閣,他在6月12日的2025財新夏季峰會上,建議優先提高農村養老金,他說:“如果農民每個月能收到600元退休金,提高部分完全可以成為當期的社會需求,對經濟的拉動效果會非常明顯?!?/p>
然后我發現,三農專家對此只字不提,不僅不提,你查他們過去的發言,一提農民養老金,馬上就說“警惕福利陷阱”。而且,針對這一輪大家的建議,還有直接扣帽子的,說“這樣的聲音不僅會成為政策制定的噪音,更是煽動大眾情緒、不利于社會穩定的破壞性因素”,看得你瞠目結舌。
所以這個事情就很奇怪:不是專門研究三農的,建議提高農民養老金;專門研究三農的,反而不贊成。按理說,后者應該更了解農村,更應該站在農民一邊說話,怎么會倒過來呢?
我思考了一下,略有所得。簡單的說,經濟學家把農民當普通人,三農專家把農民當特殊群體。
在經濟學家眼里,每個人都是一樣的。經濟學的基礎就是“理性人假設”,每個人都有權衡利弊得失的能力,都追求利益最大化。不管他是農村人還是城里人,不管他是勞動者還是消費者,都不影響這一點。農民養老金太低,在經濟學家眼里,不僅是個公平正義的問題,也是一個會嚴重影響經濟發展的問題。所以上述經濟學家都會提到內需不足的問題,原因很簡單:相當大的一個群體沒錢嘛。
這方面王小魯說得最直接:
要解決這個問題,當務之急就是要提高窮人的收入,尤其是要有相對平等的福利待遇,其中提高農民基礎養老金是最好的抓手,比什么“以舊換新”不知道高明到哪里去了。這方面陸挺說得最清楚。
目前,農民養老金平均每月只有200多元,而領取農民養老金的人大多是中低收入人群。給他們增加絕對數量的錢,比如一個月100元、200元,對他們來講收入增幅是很高的,對他們的消費傾向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相比于把100元發放給月入10000元的群體,將100元發放給月入200多元的群體,刺激消費的效果肯定很不一樣。 并且,領取農民養老金的群體大多數是廣大農民工的父母親,提高農民養老金水平可以適當減輕農民工的養老負擔。同時,相當一部分農民工未來也會在退休后領取農民養老金。提高農民養老金水平能提升他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進而刺激他們當下的消費。
田進,公眾號:經濟觀察報陸挺:當下沒有什么政策比改革社保體系更能提振消費
但三農專家的基礎假設就跟經濟學家不一樣,在他們看來,農民是特殊群體。
比如大家都喜歡花錢,但他們認為農村老人就不愛花錢,摘錄如下:
筆者深深感受到,對于生活在農村的這一輩老人們來說,他們從未接受過城市消費主義的“洗禮”,對物質消費的欲望極低,對物品的珍惜愛護和最大化利用遠非落后和小氣,而是飽含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無窮的生活智慧。因此,除了購買肉蛋等食品和藥品等,老人們日常幾乎沒有其他貨幣支出。
陳璐,公眾號:新鄉土陳璐 | 提高養老金就能解決農民養老嗎?
比如世人都好逸惡勞,但他們就認為農民工就愛勞動。
一個身體健康的農民工,不勞動,整天閑逛,不僅自己難受,村里其他人也會認為他是一個懶漢。尤其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的情況下面,無事可做,對超齡農民工是精神上的折磨。沒有人會服老,何況60歲確實不算老。能掙錢就可以證明自己仍然有價值。不能勞動就相當于“等死”,生命意義就下降了。
賀雪峰,公眾號:新鄉土賀雪峰 | 超齡農民工路在何方?
如果你說農民“不愛消費”是因為“沒錢消費”,農民工“愛勞動”是因為“養老金太低”,他們又會跟你說你不了解農民,沒有認識到中國制度的獨特優勢:
農業生產很輕松,農村環境貼近自然,有大塊自由時間,有熟人社會,父母已去世,子女已成家,沒有家庭負擔,身體又很健康,僅僅靠農業來養活自己是沒有問題的,他們因此進入到“人生第二春”。他們終于有時間來體會和享受自己的生活。
中國的獨特制度優勢是,保護型城鄉二元結構為農民提供了在城鄉之間自由返鄉的彈性空間,從而使中國可以將更多資源用于發展生產、創新科技。某種意義上,正是借助農村和農業的保障與保底,中國不僅有了一個現代化進程中的穩定器,而且有了一個防止福利陷阱的蓄水池。
賀雪峰,公眾號:新鄉土賀雪峰 | 超齡農民工路在何方?
不僅基礎偏好農民與其他人不同,而且農民還缺乏理性思考和決策的能力。比如你說要讓農民真正擁有土地,他們馬上就會說農民把土地賣了吃喝賭博失去基本生活保障怎么辦。他們完全不會想:為什么不限制城里人自由買賣房產?城里人沒有土地是怎么養老的?同樣一套機制為什么只適用城里人不適用農民?
當然,農民也不追求利益最大化。比如他們經常說的農村作為“緩沖器”和“蓄水池”,說白了就是低質量生存嘛,你的失業不算失業,你的養老不用國家負擔。他們還經常談“糧食安全”,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但完全不考慮種地不賺錢,只要把農民放在土地上就好了。在他們眼里,經濟學假設的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這樣一個基本訴求,對于農民而言是不重要的,農民不在乎。
對比一下你就會發現,三農專家和經濟學家在農民問題上的基本假設是完全對立的,由此得出大相徑庭的結論。至于孰是孰非就交給大家判斷好了,我相信普通人都有這個能力。
如果非要說,這里我想說一句:如果有人不跟你談普世普適,而是不停給你強調特殊性,你就要小心了,很多時候“特殊論”不過是為了特殊群體的特殊權利,是他要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不讓你追求利益最大化。
上面談思想脈絡,下面我要誅心之論了:何以如此,背后的動機是什么?
對經濟學家來說,當然希望市場的盤子越來越大,這就需要農民無論是作為勞動力還是作為消費者,都能夠自由流動(不要把他們困在土地上)和有相應的消費能力(提振內需促進發展)。市場越活躍,經濟越發展,作為經濟學家就越有價值,所以即便從自私的角度,經濟學家也希望農民享有平等的國民待遇,尊重農民的自主選擇。
而對于三農專家來說,則必須強調農民農村農業問題的特殊性,因為這是他們的基本盤——如果三農沒有特殊性,還要三農專家干嘛?為了體現存在感,必須擺出一副他們不僅比城里人更懂農民,也比農民更懂農民。如果任由經濟學家說的那樣發展,他們的基本盤不是越來越小了嗎?要知道發達國家農業人口占比只有1%~5%,美國澳洲這種農業大國都在2%左右,中國目前超過20%。所以他們為什么反對市場,反對資本,反對全球化?如果要誅心,不外乎為了自己的飯碗罷了。
我只是不太明白,這年頭干什么不能混口飯吃,實在不行去送外賣開網約車也行啊,干嘛要去欺負中國最受歧視的群體,要去愚弄二元體制下不明真相的大眾,造成的損害如此之大而收益如此之小,一個人為什么要去干性價比這么差的事情?
我又思考了一下,也許是因為“有用”和“無用”的區別。經濟學家是“有用”的,雖然現在不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了,但經濟還是不容忽視的,你看一旦經濟不行,即便自打耳光,也還是要調整的。所以經濟學家還可以從內需出發提建議,因為這是中國經濟最畸形的部分,是個巨大的BUG。而三農專家是“沒用”的,對經濟沒用,對農民沒用,對國家也沒用,所以最后就為現行制度背書唄,于是坑死了中國農民的城鄉二元體制,在他們的筆下就變成了“保護型城鄉二元體制”,是“中國的獨特制度優勢”。話說到這里,奉勸年輕人千萬不要學他們去糞坑里撈蛆吃,尤其是農村的孩子不要因為良好的出發點被他們帶坑里了,讓這些三農專家成為“最后一代”吧。
這大概是我關于農民養老金寫的第十七八篇文章了吧,這篇看起來離主題有點遠,但我覺得有必要寫。因為如果你去搜索關于農民問題的文章,你會發現這些三農專家制造的垃圾內容嚴重污染了信息源,在一個城鄉隔膜如此嚴重,幾億人不懂幾億人的社會,太有必要正本清源了。
最后想說,要堅決地反對“特殊論”,堅持“普適論”。別把農民當特殊人種了,農民跟你一樣,都貪圖享受,都好逸惡勞,你不愿意種地他也不愿意種地,你不想在農村生活他也不愿意在農村生活;不要把農村描繪成鄉村牧歌,不要說農民多么清心寡欲,這是最無恥的PUA;同樣,你能做到的農民也都能做到,農民有理性思考獨立決策的能力,不比你聰明也不比你笨……農民不需要特殊待遇,給農民普通人的待遇就好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