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被以色列手拿把掐,按在地上摩擦。
但伊朗,是一個本可以稱為“中東德國”的國家。
你可能想不到,這個被制裁、內卷、新聞里總是緊張局勢不斷的國家,其實有著成為全球最繁榮經濟體之一的潛力!
可惜,現實……真的很骨感。
伊朗有多“天賦異稟”?
伊朗的人口,8800萬,年輕、受教育、想上班!
它的資源,石油全球前列,天然氣儲量世界第二,金屬礦產量5%,別說拼經濟了,拼資源能直接打牌。
它的地理位置,就像一個地緣政治版的“十字路口”:亞洲、歐洲、中東,全包。
甚至,在基礎設施上,它也不是吃素的,就算經濟困境一大堆,也能很快修鐵路、建電廠。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即使在今天,還有很多人說伊朗是“最后一塊未開發的新興市場寶地”。
看上去很美,實際伊朗GDP……比你想得慘。
理論上,有地、有人、有資本——這經濟該起飛了吧?
但現實:伊朗GDP才3600億美元,人均GDP才4091美元——和誰差不多?斯里蘭卡、黎巴嫩。
一個資源爆棚的國家,干成了經濟“躺平”版的“爛尾樓”。
為什么?因為它的制度,簡直就是經濟的“絞肉機”。
搞垮伊朗經濟的隱藏Boss——巴尼亞德。
故事要從1979年講起,伊朗革命推翻國王,搞起了宗教共和國。
革命之后,新政府把全國大多數產業國有化,還搞了個聽起來很慈善的組織——“巴尼亞德”。
它原本是為窮人服務的基金會,聽起來是不是像扶貧辦?
但實際上,它們成了政府用來控制經濟、分發利益的大號“提款機”。
它們:
不納稅;不審計;不盈利也沒關系;直接向最高領袖匯報;控制全國20%的經濟、10%的就業。
一句話:你創業,他來搶。你想發財,他先過目。
私營企業想活?可以,別惹政府。
這讓投資環境一塌糊涂。外國投資者兩種死法:
被國有化;被“巴尼亞德”碾壓;別人都在搞副業,伊朗死守“主業”。
鄰居們都懂多元化發展。
阿聯酋搞城市、搞旅游;卡塔爾搞世界杯;沙特搞未來城市,哪怕很離譜,但至少方向對。
而伊朗還在啃老本,靠石油撐門面,出口結構是這樣的:
石油:69%;石化產品:20%;剩下:水果、堅果、地毯。
這能把國家經濟帶上天?只能帶到地毯。
伊朗政府,為什么不想富?
簡單說:有錢對他們沒好處。
因為:
富了,老百姓會變得有政治訴求;富了,工人會要加工資;富了,腐敗分子不好偷偷撈錢。
況且,那些真正掌權的人,本身早就富得流油了。很多人家人都住在國外,根本不在乎伊朗人民是不是吃得起飯。
別忘了還有制裁這只“外部大手”。
1979年,伊朗革命后幾個月,美國大使館被占領,人質被俘,直接引發經濟制裁。
這事兒一做,伊朗海外81億美元資產被凍結,貿易封殺,金融封鎖。
從那以后,伊朗的制裁日子就沒斷過。
就像熱水開關一會開、一會關,但總體趨勢就是——越來越冷,越來越遠離全球體系。
而現代經濟的根本就是:交流、貿易、技術合作。
被踢出朋友圈,你還想混得好?做夢。
別說伊朗一直是失敗國家。
2000年到2012年,盡管也有制裁,但在一波波放松政策的推動下,伊朗經濟迎來短暫的黃金期。
GDP一度沖到6440億美元,全球第15!
有潛力、有勞動力、也有投資興趣……結果現在呢?
GDP跌了一半,掉到全球第41。
為什么?
因為腐敗沒解決,“巴尼亞德”沒收手,女性就業被邊緣化。
換句話說:潛力還在,但把車鑰匙交給了醉漢司機。
今天的伊朗,明明可以成為中東的德國、亞洲的加拿大,甚至全球前十的經濟體。
但權力結構決定一切。
對獨裁政府來說,經濟發展不是目標,維穩才是。
對他們來說,經濟成功,不是老百姓能吃好喝好,而是政權穩穩當當,利益穩穩進口袋。
而真正可惜的,是那些本可以點燃伊朗未來的年輕人,他們被困在制度的牢籠中。
如果奇跡不來,伊朗的明天,很可能只是昨天的復制粘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