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最近這出政治大戲,簡直比好萊塢大片還刺激。總統佩澤希齊揚前腳剛在內閣會議上承認"12日戰爭存在安全失誤",后腳就被國內保守派議員聯名指控"密謀政變",甚至連歐盟27國加英國都集體施壓,要求重啟核談判。更要命的是,中俄一直擔心的"西方制裁激化矛盾"這事兒,現在正朝著最壞的方向發展。
事情的導火索,是佩澤希齊揚在7月中旬那場內閣會議上的驚人言論。他公開批評伊朗在戰爭中存在"安全缺陷",要求"必須分析和補救"。這種"自我批評"在伊朗政治圈堪稱活久見——要知道,在這個連官員公開抱怨油價上漲都可能被調查的國家,總統主動承認政府失誤,簡直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德國媒體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言論"極其罕見",背后折射出伊朗高層的裂痕正在加速擴大。
更讓人浮想聯翩的是,佩澤希齊揚的身份本就敏感。他是在前總統萊希被暗殺后倉促上臺的,競選時就主張"與西方和解",甚至公開表示"不會對俄羅斯提供彈藥"、"不支持烏克蘭戰爭"。這些言論被西方觀察家視為"親美信號",也讓國內保守派如坐針氈。果不其然,戰爭剛結束,幾十名保守派議員就聯名致信,指控他"試圖顛覆哈梅內伊政權",甚至威脅要啟動彈劾程序。
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佩澤希齊揚的"安全失誤"論,到底是真心糾錯,還是為下一步政治動作鋪路?有外媒分析,伊朗高層存在不少"親美派"和"投降派",這些勢力與以色列情報機構勾結,在戰爭期間對伊朗主戰派進行了系統性暗殺。這種說法雖然未經證實,但戰爭期間伊朗多名軍方高層、核科學家遇刺,重要軍事基地遭精準打擊,確實讓人嗅到了"內鬼"的味道。
不過,真正讓局勢失控的,還是核問題這顆"定時炸彈"。佩澤希齊揚上臺后一直主張恢復伊核協議談判,試圖以此解除制裁發展經濟,但哈梅內伊壓根不吃這一套。最高領袖看得很清楚:美國對伊朗的打壓本質是地緣利益爭奪,核問題不過是個借口。以色列同樣有核武器,美國為啥視而不見?還不是因為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的"白手套"。這種利益沖突注定美伊和解難如登天,可佩澤希齊揚偏要往這條死胡同里鉆。
現在,歐盟27國加英國的"最后通牒"徹底把局勢推向深淵。他們要求伊朗在8月底前回到談判桌,否則將恢復所有制裁。這簡直是強盜邏輯——當年是美國單方面撕毀協議,現在卻反過來威脅伊朗。更諷刺的是,伊朗被迫重啟核活動本就是為了自保,結果卻成了西方加碼制裁的借口。這種"受害者有罪"的邏輯,連中俄都看不下去了。兩國多次呼吁"制裁只會激化矛盾",但西方顯然鐵了心要把伊朗逼到墻角。
最值得玩味的,是佩澤希齊揚的"親美"立場在關鍵時刻出現了微妙變化。7月20日,他突然在德黑蘭發表強硬講話,宣稱"伊朗不會放棄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并警告以色列"若不停止侵略,伊朗將予以更有力回擊"。這種180度大轉彎,到底是迫于國內壓力,還是對西方徹底失望?要知道,就在一個月前,他還在接受美國保守派媒體采訪時稱贊特朗普"有能力引導中東走向和平"。這種反復無常的姿態,恰恰暴露了伊朗改革派在內外夾擊下的脆弱性。
如今的伊朗,就像一個被多方拉扯的面團。保守派死死抓住意識形態不放,改革派試圖通過妥協打開局面,西方則揮舞制裁大棒步步緊逼。而夾在中間的佩澤希齊揚,既沒有哈梅內伊的宗教權威,也缺乏革命衛隊的武力支持,其政治生命危如累卵。更危險的是,經濟危機正在加劇社會撕裂——這個擁有全球最大石油儲量的國家,竟然每天停電兩小時,約18%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在這種情況下,任何政治動蕩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中俄的擔憂絕非杞人憂天。一旦伊朗被迫"擁核自保",中東地緣格局將徹底洗牌,而西方的制裁施壓只會加速這一進程。更嚴重的是,伊朗若陷入內亂,極可能成為恐怖主義滋生的溫床,其外溢效應將波及整個歐亞大陸。現在,所有人都在盯著7月25日的伊斯坦布爾談判——這場由英法德牽頭的對話,究竟是緩和危機的契機,還是暴風雨前的寧靜?答案很快就會揭曉,但可以確定的是,伊朗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而世界正屏住呼吸等待它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