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話多”這句話,你聽過多少次?
有人說女生天生話嘮,有人說男生沉默寡言,就連不少影視作品里,女人的形象也常常是電話一打就停不下來,社交場合滔滔不絕,而男人嘛,永遠在點頭、沉默、喝酒。
可問題是,這種性別標簽到底有多少科學根據?
2007年,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一項研究曾狠狠打了“女人話多”這個刻板印象的臉。他們給一群人戴上了一個能隨機錄音的小設備,結果發現:男人和女人每天說的詞數幾乎一樣,平均在1.6萬個左右,誰也沒多說幾句。
但故事到這兒還沒完。18年后,原班人馬卷土重來,拉來了四個國家、2000多名志愿者、超過60萬段日常錄音,又重新算了一遍這筆“誰更愛說話”的賬。
結果發現,事情比我們想的復雜得多。
第一輪對決:打臉刻板印象
時間回到2007年。亞利桑那大學的心理學家馬提亞斯·梅爾(Matthias Mehl)提出了一個看似平常、實則帶刺的問題:
“我們是不是都誤解了女人?”
他設計了一款叫做EAR的裝置,全稱是“電子激活錄音器”,說白了就是一個可以自動開機、間歇錄音的小麥克風。它會不定時啟動,記錄佩戴者當時的周圍聲音,比如走在路上的自言自語、和朋友聊天、上課提問,甚至是在廚房和貓說話都算。
這項實驗一共招募了近500名男女大學生,幾乎都在德州奧斯汀生活。
結果讓很多人跌了眼鏡:女性每天平均說16,215個詞,男性說15,669個詞,相差不到600個詞,基本等于沒差別。你以為女生能說三天三夜,結果男生也不是省油的燈。梅爾還發現,那些話最多的受試者當中,最能“叨叨”的其實是個男生,一天能飆出12萬個詞,堪比播音員連軸轉。
這個研究當年登上了《Science》雜志,引發了轟動,媒體紛紛報道:女人并沒有比男人更話多!
可隨之而來的質疑聲也不少。
有人指出,這項研究的樣本太窄了。大多數受試者都是大學生,而且都住在一個城市,這樣的樣本能代表整個社會嗎?
于是,科學家們決定擴大范圍,重新搞一場“性別 vs 話癆”的大戰。
第二輪較量:更大樣本,更真實人生
這一次,梅爾聯合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團隊,把實驗規模放大了整整四倍。
他們收集了來自四個國家、2197名參與者的數據,年齡從10歲到94歲不等,分析了2005年到2018年之間,共計超過63萬段日常錄音。這回不是只有大學生了,涵蓋了從青春期少年到耄耋老人,從上學娃到職場爸媽。
那么,這場豪華升級版的語言大戰結果如何?
還是大多數年齡段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但——事情在一個年齡區間上出現了轉折。
在25歲到64歲之間,也就是人生的黃金階段,女性每天平均說了21845個詞,男性則是18570個,整整相差了3000多詞。
這可不是小數目。
換算下來,大概相當于一個小時多聊20到30句話。
為什么是25到64歲?語言與生活角色的交集
研究團隊也在琢磨:為什么這個年齡段的女性會比男性話多?
一個合理的猜測是:這段時間正好是人們養育孩子、維系家庭、建立社交網絡的時期。而女性在多數文化中,仍然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
當你每天要跟孩子解釋“為什么不能吃沙發”、要跟老師溝通孩子的作業、要在家長群里積極互動,還得每天至少跟自己媽微信互報平安,你不話多都難。
而男性,雖然在現代社會承擔起更多家庭責任,但很多時候仍然是“沉默的管道工”,話語的輸出量相對少些。
研究還指出,如果“話癆”是由激素或者基因控制的,那么這種性別差異應該早在青春期甚至更早的時候就能看出來。但事實是:10到17歲的孩子之間沒差別,18到24歲的年輕人也沒差別,65歲以上的老年人依舊沒有性別差異。
所以這個差異很可能不是生理決定的,而是社會角色和生活階段決定的。
一起話少:科技讓我們集體變“啞巴”
不過還有一個發現令人意外:不管男女,所有人說話的數量都在逐年減少。
研究團隊分析了2005年到2018年間的語言數據,發現人類每天的平均詞匯輸出,從1.6萬個降到了大約1.3萬個。也就是說,我們集體沉默了。
是因為大家越來越懶嗎?未必。
研究人員懷疑,這是因為我們越來越依賴手機、社交軟件、文字聊天和表情包。能發微信就不打電話,能發語音也不想開視頻。甚至,很多人開始用“嗯嗯”、“哦哦”、“好的”來取代完整的一句話。
研究的合作者費佛(Valeria Pfeifer)指出:“我們統計了一下,每年人均大概少說300個詞。”十年就是少說三千詞,相當于每天少開三次口。
想想也沒錯。
你上一次和朋友語音聊30分鐘是什么時候?你最近一次給爸媽打電話,是不是也只說了“我挺好的,沒事”。
我們對“社交健康”的關注,可能遠遠不夠
語言不僅是溝通的工具,也是心理健康的一面鏡子。有人滔滔不絕,是因為內心充滿連接的渴望;有人沉默寡言,也許是因為孤獨、焦慮或者疲憊。
梅爾教授提到,他正在和團隊開發一種名叫“SocialBit”的新設備。這東西和Fitbit(記錄運動和睡眠的手環)有點像,但它記錄的是你每天“說話”的時間,而不是具體說了啥。
不是用來監聽的,是用來量化的。比如,它可以告訴你今天說了30分鐘話,昨天說了10分鐘話,上周連續三天都是“沉默模式”。
這個小工具背后的理念很簡單:我們知道人每天要睡多久,要運動多久,但從沒人告訴我們“人每天到底要說多久話”。
如果語言和睡眠、鍛煉一樣,對健康至關重要,那我們是不是也該開始關注一下“社交的用量”?
總結:性別不是決定因素,生活才是
“女人是不是比男人更愛說話”這個問題,乍一看很八卦,其實折射出一個深層的社會現實:
性別不會決定你一天說多少話,生活環境、社會角色、家庭職責才是關鍵。
是的,部分年齡段的女性確實比男性更話多,但那更多是因為她們承擔了更多“語言密集型”的任務,比如育兒、家庭溝通、社交組織等。
而“男人沉默寡言”這個印象,也有被誤解的成分。因為現實中,最愛講話的個體有可能是男性,最沉默寡言的也可能是男性。我們不是兩個“群體”的比較,更是千千萬萬個“個體”的差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不管你是男是女,年輕還是年長,這個數字在悄悄提醒我們——我們正越來越少說話了。
有時候,打一通電話,聊幾句天,也許比發十條表情包更讓人感到活著。
參考來源:
《Popular Scienc》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