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午后,湖北咸寧大坪鄉(xiāng)的日頭把田埂曬得發(fā)燙。女子陳某利的母親剛從玉米地里直起腰,草帽沿的汗珠子砸在泥地上,洇出小小的濕痕。她揣著一身熱氣推開家門時,看見女兒陳某利正舉著手機坐在板凳上,屏幕里的彈幕滾動著,鏡頭外的灶臺卻冷著——連口能灌進喉嚨的熱水都沒燒。
“死丫頭,整天抱著個破手機!”母親的火氣跟著汗一起涌上來,嗓門在安靜的屋里炸開,“我在地里曬得脫皮,你倒好,飯不做活不干,誰家閨女像你這樣懶?”
直播鏡頭正對著陳某利的臉,母親的呵斥順著麥克風傳進直播間,彈幕瞬間亂了。陳某利覺得臉上的妝都快被這通罵沖花了,于是,對著手機就頂了回去:“你吼什么?我直播礙著你了?干活是你自找的!”
爭吵像潑出去的水收不住。陳某利索性把鏡頭懟得更近,眼神里的不耐煩變成了狠戾,那些淬了毒似的話就這么砸進直播間:“你一個的老不死,整天啰嗦!你怎么不去死?老廢物!”
彈幕里的熱鬧一下子變了味。有人打字勸:“那是你親媽啊,別罵了!”“快關了吧,太難聽了”;有人急得發(fā)問號:“哪有這么罵自己媽的?她剛從地里回來啊”;還有人試著講道理:“就算吵架,也不能說這種話”。可鏡頭里的陳某利像沒看見,網友越勸,她罵得越兇,方言里的臟詞兒一串接一串,仿佛這不是母女爭執(zhí),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表演。
直播間的在線人數蹭蹭往上漲,最高時沖到三百多人。有人悄悄錄了屏,那些不堪入耳的辱罵很快從直播間流到社交平臺,像扎人的刺,扎得不少人心里發(fā)緊。
第二天,也就是7月15日,有人對著手機里傳播的視頻皺起了眉,于是,便撥通了報警電話。大坪派出所的民警找上門時,陳某利還沒從直播的亢奮里抽離。調查結果讓人更加心驚——這不是她第一次這么罵母親了。
據稱,為了讓屏幕上的“互動”更熱鬧,讓打賞的提示音更密集,陳某利早就把罵人當成了“流量密碼”。之前的直播里,她就常用方言指著鏡頭外的人罵,什么難聽罵什么,管他是誰,只要能吸引眼球。今年5月14號,民警已經找過她,當面教育,讓她寫了保證書,白紙黑字承諾“再也不犯”。可才過倆月,她就把保證拋到了腦后,這次罵的,竟然還是那個剛從田里為她掙生活的母親。
面對民警的詢問,陳某利沒狡辯,直愣愣地說:“就是為了搞流量,他們愛看這個。”最終,因“公然侮辱他人”,且屢教不改造成惡劣影響,她被依法行政拘留7天。
消息傳開后,網友的討論像被點燃的火堆,噼里啪啦燒得熱烈。
“為了幾個打賞,連親媽都罵?這流量吃得也太惡心了。”有人把矛頭指向這種扭曲的“博眼球”,“現在有些人為了紅,真是連底線都不要了,親情在他們眼里還不如一條彈幕值錢?”
更多人盯著“屢教不改”這四個字。“5月剛寫了保證書,7月就故態(tài)復萌,說明光教育根本沒用。”有人覺得處罰不算重,“得讓她知道,有些錯不能犯,有些底線碰不得,法律不是擺設。”
也有人想起直播間里母親的樣子——“剛從地里回來,一身汗,累得夠嗆”,這話像根針,扎得人心里發(fā)酸。“她媽在太陽底下干活,她在屋里罵‘老廢物’,這良心是被狗吃了?”“養(yǎng)這么大個閨女,最后換來這么些臟字,當媽的得多寒心啊。”
還有人把話題扯到了直播生態(tài)上。“平臺就不管管嗎?這種罵人的直播怎么能一直播下去?”“看熱鬧的人也該想想,你們的‘圍觀’也是在給她送流量,等于在縱容她。”
當然,也有更冷靜的聲音:“拘留7天是給她的教訓,但更該反思的是,什么時候開始,‘罵’成了流量密碼?什么時候,我們的注意力被這種低俗的東西牽著走?”
這場鬧劇的終點,是陳某利在拘留所里的7天。可留給人的思考遠沒結束。流量或許能換來一時的熱鬧,但換不來安穩(wěn)的日子;鏡頭里的表演或許能吸引眼球,但拆穿后只剩空洞和難堪。那個在田里流汗的母親,那個寫了又違背的保證書,那個被三百多雙眼睛圍觀的辱罵現場,其實都在說同一個理:有些東西,比流量金貴得多——比如本分,比如親情,比如做人的底線。法律的處罰是給她的警示,也是給更多人的提醒:別讓屏幕里的虛火,燒沒了心里的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