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站
丹土村
早上8點,我來到丹土村老街。這是一條明清老街,位于雙流永興街道丹土村。街道長約500米,寬3米。地面的砂石板路,有的已經風化。街兩邊是一片檐廊,斷斷續續的,主要集中在曾經的鹽鋪、茶館、布莊等建筑前。據說老茶館檐廊下還有當年袍哥堂口的標記(不過我沒有找到)。
·早上的丹土村老街
這天是趕場日。通常,這種老街的集市既早又短,從早上五六點開始,到九十點鐘就結束了。我問茶館老板,現在是不是已經散場了?她說,沒有,這不是人嗎?茶館里確實坐滿了老年人,或閑坐喝茶,或打牌聊天。只有我一個莫名其妙的游客。突然感到有些不自在,好像被許多雙眼睛盯著。
我花兩元錢點了一杯茶,掏出一本《奶酪與蛆蟲》,假裝鎮定看書。看了一會兒,發現可能是想多了,根本沒有人在意我。于是,在這個37℃高溫的早上,我很快融入了丹土村老街的氛圍里。
在茶館趕一個早場
街上有一個肉鋪、一家書店、一個診所、一家理發店、兩家飯館、一家服裝店、一家農資店、幾個茶館,還有一個四川人民出版社《龍門陣》雜志研學合作基地。趕集的人,主要集中在肉鋪和茶館里。
診所的招牌上寫著“副主任醫師”的名字和電話,以及“特色門診”項目: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炎、關節疼痛、癌癥治療。書店的名字叫“得卷書院”,門口收拾得干凈文藝,可惜大門緊閉。鄰居說,老板出遠門了。我想,老板可能是個散人,不用打卡上班,那就有緣再見。
關于老街的歷史,街頭的“文化地標”介紹:“明清一條街是舊時的丹土地。作為交通要道,南來北往的生意人在此駐足。丹土地因土陶產業發達帶動了場鎮發展,商業經濟位居當時華陽縣7個場鎮之首,商鋪眾多,熱鬧繁華,趕場的人絡繹不絕。著名的袍哥碼頭也應運而生。”
丹土村地處成都平原向川南丘陵過渡帶,歷史上是成都通往眉山、樂山、自貢、宜賓等川南城市的陸路必經之地。老街正處于這條傳統商道的節點上,承擔貨物中轉功能,又臨近黃龍溪,形成“水旱聯運”的網絡。
從這個茶館的格局,還能看出當年的繁華光景。茶館是三進院落,大堂已改得面目全非;中庭有一個天井,欄桿上還剩一只殘破的石獸;后堂是數間臥房,過道墻上貼著一張“天師符咒”;后院是茅房、雜物間,一顆枇杷樹亭亭如蓋,枝葉已伸出院外。
老板說,這房子“至少一百多年了,是以前地主留下的。”好久沒有聽到“地主”這個詞,恍然有點穿越。
·茶館中庭的天井
茶館里,兩把大吊扇呼呼吹著,老板穿梭著給人添水;坐在天井旁喝茶,抬眼就可以看到浮云流轉,還有些微風,不算太熱。茶館門口,還有一個糖果攤,一對年輕夫婦守著,偶爾有人稱兩斤。
街上傳來隆隆的音樂聲:隨浪隨風飄蕩,隨著一生里的浪,你我在重疊那一剎,頃刻各在一方……忽然,音樂聲斷了,人們發出“哦”的一聲:停電了。
茶客們開始撤退。老板說,要來電的,停不了多久。然而大家還是一陣風走了。糖果攤也收了。老板開始開始灑水掃地。只剩下兩三個茶客在聊天。一個白發老太太,自言自語說,今天輸了30塊錢。仿佛剛從戰場下來的士兵,在檢視戰損的裝備。
她又參與到其他人的聊天,語氣淡定,略帶自豪:一個兒,一個女,母親節拿600,過年拿1200……
才十點不到,集市已經散場。鄉下的生活有點漫長,卻充滿智慧:人們盡量趕在烈日出來前,把必要的事辦好,比如割肉打酒、看病買藥、喝茶打牌、剃頭照相、吃抄手,然后回家。在離天府大道、科學城不到10公里的地方,還有如此一條古風尚存的街道,真是一種戲劇性的時空折疊。
當老板灑掃完畢,一切似乎都安靜下來。這時來電了。街上又傳來高亢的歌聲: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喲,為什么旁邊沒有云彩。我等待著美麗的姑娘呀,你為什么還不到來喲喂……
·散場后的街道
壇壇罐罐的魅力
除了丹土村老街,附近一公里處還有一座“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同治龍窯。據說是全國保留最完整的6處龍窯之一。喝完茶,我決定去尋訪那座傳說中的同治龍窯。
一到窯廠門口,就看到一溜招牌:四川大學陶藝實習基地、四川師范大學陶藝實習基地、成都大學美術學院陶藝實習基地……還沒進去,就覺得氣勢不凡。
同治龍窯建于清朝同治年間(1868年),距今已有150多年歷史。2011年,同治龍窯土陶制作技藝被列為省級非遺項目。龍窯沿山坡由下至上而建,因形如臥龍得名。其長約60米,寬11米,頂端高4.8米,分窯頭、窯床、窯尾三部分。窯頭為大火膛和主燃燒室,窯床由幾十個窯倉組成,窯尾則是三根煙囪。
·同治龍窯的窯尾
一群小朋友正在這里學習制陶。教授陶藝的鄭師傅端著一個陶胚問:“這個小鴨子是誰做的?燒好了記得來拿哈!”這些研學作品,一般要15天才能燒好。因為是分批裝窯燒制,“要裝一天燒兩天”,需要時間。
鄭師傅介紹,燒制這些習作的窯是一座倒焰窯。“這種窯爐構造簡單,但熱效率不高。不像龍窯,利用自然山坡和火焰上升原理高效利用熱能,能維持1320℃高溫柴燒工藝,可燒制各型陶器。”
目前,作為文物的同治龍窯,已經不再使用,“因為窯子燒變形了”。在同治龍窯旁邊,還有一座上世紀50年代建的龍窯,仍在使用,但燒窯時間要到秋天去了。所以能否看到爐火熊熊的燒陶場面,得看運氣。
同治龍窯的產品,以民用陶器和景觀陶為主,據說過去老成都人家家戶戶做泡菜的壇子,十有八九出自同治龍窯。“酒壇、米壇、泡菜壇、花盆,塑料桶不行,不銹鋼桶也不行,必須要土壇子。”鄭師傅說,因為丹土村特有的紅土,耐高溫、黏性好,適合燒制陶器。
“這里的泥巴鐵含量高,能燒1200多度。”同治龍窯現有六七個師傅,大都有30年以上的制陶經驗。鄭師傅是崇州元通人,以前在元通古鎮開窯,后來到同治龍窯負責研學培訓。
·同治龍窯生產車間(上);取泥池(下)
“他們想做啥子造型,我就教他們做啥子造型。我跟你說,帶小孩過來,他不玩手機,對眼睛有好處。現在的小孩好多都沒得泥巴玩。”家長問陶胚會不會燒壞?“你放心,如果是一點小問題,我們可以修復到跟新的一樣。”
車間里,一位50多歲的師傅正在做陶缸。我問他一天能做幾個(潛臺詞是一天做不了幾個)。沒想到,從挼泥巴(像揉面一樣)開始,到陶胚成型,二十分鐘不到就完成了。
我大驚:“怎么這么快?”他叼著煙,腳踩車盤,頭也不抬:“一天做幾個,吃啥子?”是我愚昧了,低估了手熟者的生產效率。說話間,一團陶泥很快又“旋”出一個陶坯雛形。
新石器時代,就有了風格粗獷的土陶制品,在高科技材料日新月異的今天,陶依然有它的實用性和審美力。窯廠里,鋪滿壇壇罐罐,像一個美術學院。參觀者三三兩兩,有的拿相機拍照;有的扚起幾個壇子,準備帶回家;還有的(如我這種)東逛西逛,對一切感到新奇。
回去的路上,夕陽把老街的砂石板曬得發燙;茶館已經打烊,一個老人家坐在門口發呆;得卷書店依然大門緊閉;肉鋪收了攤,露出了“丹土村屠場”的招牌;我摸了摸剛買的土陶杯——龍窯師傅說,至少能用50年。
編輯丨Rain
圖源丨Rain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眾號丨YOU成都視頻號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場小程序丨YOU在場小紅書
合作添加微信號
YOUCHENGDUDU
· 歡迎把小都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