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揭陽古城(榕城)到潮州古城,自駕開車1小時左右,在這兩座古城的街上,人們說的都是我們聽不懂的潮汕話,喝工夫茶的姿勢也大同小時,可真到這倆地方逛上一圈,感覺兩座古城的感覺完全不同:潮州古城里永遠都是擠滿游客,咖啡館和餐廳挨著開;揭陽古城,走在中山路的騎樓底下,外地游客著是零零散散,總被稱為“小眾旅行地”或“寶藏小城”,為啥明明都是"膠己人"的地盤,卻有不同的感覺?
首先,老屋的命運不同,在拆還是留的觀點上,早早就分了岔
在潮州古城時,聽當地老人常說,上世紀90年代,全國好多地方都在拆老房子蓋新樓,潮州古城卻有個規規矩:老屋不能隨便拆,就連換塊窗戶玻璃都要報備。當時不少人不理解,覺得"守著破木頭房子能當飯吃?"可現在回頭再看,開元寺門口磨得發亮的石板路,己略黃公祠里金閃閃的木雕,都是游客舉著手機拍不停的寶藏。
另外,潮州允許把老屋及老院子改成民宿,前提是不能動外面的青磚黛瓦。所以現在潮州古城內,既能看到老太太坐在騎樓下納鞋底,也能撞見年輕人在百年老宅里擺弄手沖咖啡。這種"老骨頭里裝新東西"的辦法,讓古城活了起來,不像有些地方的老街區,只剩下空房子。
揭陽古城(榕城)的中山路的騎樓曾經也風光過,上世紀20年代這里還是粵東的"商業中心",騎樓柱子上的浮雕都刻著洋花紋。可它的運氣就差了點。80年代為了拓馬路,臨街的幾間騎樓并沒有很好保護;90年代房地產熱起來,沒人管老建筑,居民自己在騎樓后面加建鐵皮房,原本寬敞的巷子變成了"一線天"。等后來想保護的時候,好多這里的老手藝人流走了,剩下的多是小作坊,白天開著門沒人逛,晚上黑燈瞎火的。這次來揭陽,也看到揭陽在保護老屋方面下功夫,中山路一帶的老屋在維修保護中,但其效果如何,還需要時間驗證。
其實,兩座古城的老屋起點差不多,就差在"早想一步"還是"后補一腳"。潮州90年代就認準"老東西值錢",而揭陽那會兒一門心思搞生產,覺得老房子礙事。等明白過來的時候,游客已經習慣往潮州跑了。
接著,經營路子不一樣,城市模樣跟著變
揭陽是走"重工業當家"的路子,直接影響了城里的生活配套。揭陽的工廠里多是外來務工,大家干活累了,就想找個便宜的地方吃包,沒人在乎店里的特色,所以揭陽街邊排擋多,敞開著門,老板在路邊支個灶臺就開張,煙火氣是足,可總顯得粗糙點。
潮州就不一樣,這里的"當家產業"是陶瓷和食品,這些活兒不用占太大地方,還能跟旅游湊到一塊兒——陶瓷廠能改成博物館,食品廠能搞DIY體驗,所以城里自然不需要亂蓋廠房。
更重要的是,游客多了,城里的服務就得跟上。潮州古城旁邊的酒店民宿,都有各自特色,不然留不住人。餐廳也得講究,封閉的屋子、精致的餐具,不然游客寧愿回酒店吃泡面。這種"靠游客吃飯"的壓力,逼著潮州的商業環境向大城市看齊,不像揭陽,主要服務本地,過得去就行。
說白了,揭陽是"生產型"的城,講究能掙到錢就行;潮州是"服務型"的城,得讓別人愿意來花錢。倆城的脾氣,早就被掙錢的路子定下來了。
再接上,人不一樣,日子過法差得遠
走進去揭陽,能聽見好幾種方言。這里的五金廠、服裝廠多,吸引了好多江西、湖南的工人,
這種"流動人口多"的特點,讓揭陽很難搞精細管理。比如巷子里的垃圾桶,剛清干凈,過會兒又堆滿快餐盒;排檔老板覺得"反正來吃的都是熟人,桌子擦不擦無所謂"。不是不想搞好,實在是流動太快,沒人能長期盯著一件事做。
潮州城里就安穩多了,街上走的十有八九是本地人,好多還是"幾輩子住這兒"的老戶。古城里的街坊鄰居,誰家孩子考上大學,整條巷都知道;哪家老字號的鴨母捻做得好,全靠口口相傳。這種"熟人社會"有個好處,大家在乎臉面——開餐館的會把桌子擦得亮堂,開民宿的會跟客人念叨"這是我爺爺傳下來的房子"。
游客的到來更讓潮州變樣了。每到節假日,古城里的外地車牌能排到幾公里外,商家們比著改善環境。以前街邊賣甘草水果的,現在都用透明盒子裝,還插上小叉子;老藥店也學聰明了,把藥囊做成鑰匙扣當紀念品。這些變化在揭陽就少見,因為游客少,商家沒動力折騰。
人不一樣,日子的過法就不一樣。揭陽像個熱鬧場子,講究實用;潮州像個精致的老茶館,講究體面。
最后,對待自家文化態度
在潮州古城逛,很容易被一種"驕傲"感染。開民宿的阿姨會跟你說"我們潮州菜是八大菜系之一",賣單叢茶的老板能從乾隆年間講起。就連小孩子都知道,廣濟橋的鐵牛為什么少了一只。這種對本地文化的"較真",讓整個城都透著股精氣神。
潮州人還特別會"把傳統變時髦"。每年正月的"營老爺",本來是村里的老習俗,現在成了"網紅活動",年輕人穿著漢服跟著隊伍走,直播給全國網友看;潮劇以前只有老人看,現在劇團排了新編的短劇目,在古城的戲臺上演,游客擠著看。這種"老習俗不老套"的本事,讓潮州的文化能吸引人,而不是只存在于博物館里。
揭陽其實也有好東西,普寧英歌舞跳起來威風凜凜,榕城的青獅表演比舞龍還熱鬧。可這些寶貝大多藏在鄉下,城里很少見。中山路的騎樓里,也有不少手藝是祖傳的,可他們不愛吆喝,就守著鋪子等老主顧。不像潮州的手藝人,會拿著作品跟游客演示,還能講出一堆故事。
說白了,潮州是"把文化當飯吃",揭陽是"文化自己吃自己的飯"。一個主動把家底亮出來,一個悶頭守著老手藝,時間長了,外面的人自然覺得"潮州有文化,揭陽沒看頭"。
揭陽和潮州就像一對兄弟,活出了不同的樣子。揭陽的"糙",是因為它先顧著"吃飽飯",把力氣都用在了辦工廠、搞生產上;潮州的"精",是因為它早早就明白"長得好看也能當飯吃",守住了老底子,又學了新本事。
其實這倆地方的差別,也是很多中國城市的縮影——有的靠工業起家,有的靠文化出彩。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是路走得不一樣。說不定再過些年,揭陽的騎樓重新熱鬧起來,潮州的古城多了些煙火氣,到時候再看,"膠己人"的地盤,可能又會是另一番模樣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