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擁有10萬科技人才是新時期城市競爭的底氣,那么中國城市遙遙領先。有數據為證,據CBRE咨詢公司的《2025年全球科技人才指南》報告,全球科技集群50強中有一半位于亞洲地區,中國占據16個名額。
而且,全球科技人才數量超過50萬的城市也全部位于亞洲地區,除了日本和韓國的少數幾個重點城市,大部分名額依然屬于中國城市。在別的城市還只是擁有百萬數量人口的時候,中國的一系列城市擁有的是百萬數量的大學生群體、50萬以上的科技人才,如果把科技人才的數量放寬至10萬,能夠入選的中國城市數量更多。
如何吃到科技人才的紅利
龐大的科技人才數量,以及隱含在其中的龐大工程師數量,是中國各個產業實現快速發展的關鍵,從鋼鐵、化工、建筑等傳統產業,到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成建制、滿梯隊態勢的人才供給保障了中國企業在產業領域的崛起。
甚至,中國的城市還能有余力把自家的數以十萬計的科技人才進行重點分類,以更好發揮他們的優勢與特長,也讓城市自身的產業角色更加明晰:比如聚焦算法的北京,擅長產品化的上海,在硬件和平臺領域積淀深厚的深圳,在應用層屢有新突破的廣州,以及杭州、武漢、成都等城市都各有足夠亮眼的特色產業。
與上述中國城市雖有特長但也算均衡發展相比,日韓的重點城市都更偏綜合型,印度的班加羅爾、海德拉巴、孟買、德里等產業核心城市,則都是IT領域的特長生,偏科嚴重。
城市如何用好“人才貨幣”
科技人才,或者說科技勞動力就是當代城市競爭的“硬通貨”,誰擁有的數量多、誰用得好,誰就是新一輪的城市贏家。
10萬及以上的科技勞動力,匹配的是數以萬計的高薪、超高薪崗位,以及衍生出來的大量相關普通崗位,城市由此具有在相關主導產業領域的全球性競爭力。
只是,用好科技勞動力并不容易,尤其是當其具有“價值尺度”和“流通能力”之后,比較形象的描述是:中國城市往往擁有大量的初級“人才貨幣”,但在使其增值和兌現方面總有瑕疵,有的順利融匯成城市核心競爭力,有的“人才貨幣”雖多但不斷流失,為其他城市甚至其他國家做了“嫁衣”。
從全球范圍來看,北美和歐洲的超級都市依然擁有10萬以上級別的科技人才,但這些城市和部分中國城市一樣,面臨科技人才密度和結構方面的問題。科技勞動力的數量只是其一,如果沒有匹配的資源和場景,科技勞動力將失去創新力,淪為普通勞動力,自然也談不上助力產業發展。
目前來看,全球范圍內的科技勞動力之爭,中國城市正在悄悄蓄力、默默增值,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正在認真作答同一個問題:“能否培養并留住數量足夠、不斷進步、類型互補的科技勞動力,并給他們足夠的尊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