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現象:部分商品“先漲后降”,消費者遭遇“反向促銷”
2024年618購物節期間,部分消費者發現,某些商品的價格不僅沒有優惠,反而比平時更高。例如:
- 某品牌智能手表:5月售價899元,6月初提價至1099元,618“促銷價”999元,實際比平時貴100元;
- 某家電品牌空氣炸鍋:4月日常價499元,618前漲至599元,活動價549元,僅比原價低50元;
- 某美妝品牌精華液:5月售價299元,618前調價至349元,活動價319元,實際優惠幅度縮水。
此類“先漲后降”現象并非個例,多家電商平臺被曝存在類似操作,消費者質疑618已從“真降價”變成“數字游戲”。
2. 原因:平臺、商家與消費者的三方博弈
(1)電商平臺:流量爭奪戰下的“內卷”
- 618作為上半年最大促銷節點,平臺(天貓、京東、拼多多等)需維持GMV增長,但市場趨于飽和,競爭加劇;
- 平臺要求商家提供“最低價”,但商家為保利潤,采取“虛高原價再打折”策略,導致部分商品實際未降價。
(2)商家:成本壓力與利潤困境
- 物流、原材料、人力成本上漲,商家難以承受大幅折扣;
- 平臺扣點、推廣費用(如直通車、直播坑位費)擠壓利潤,部分商家選擇“假降價”維持收益。
(3)消費者:價格敏感度提高,信任度下降
- 經濟下行背景下,消費者更精打細算,比價工具(如“慢慢買”“什么值得買”)普及,價格套路更易被識破;
- 多次遭遇“虛假促銷”后,消費者對618等大促的信任度降低,部分人轉向日常低價平臺(如拼多多、抖音電商)。
3. 影響:大促模式走向“疲勞期”,行業生態面臨重塑
(1)消費者行為變化:從“沖動消費”到“理性比價”
- 調研顯示,2024年618期間,僅32%的消費者因促銷下單,較2021年下降20個百分點;
- 更多人選擇“只買剛需”,或等待“雙11”“黑五”等更大力度的促銷。
(2)平臺策略調整:從“價格戰”到“體驗戰”
- 京東、天貓等開始強調“會員專享價”“保價服務”,試圖以長期價值替代短期折扣;
- 直播電商(如抖音、快手)崛起,通過“限時秒殺”吸引用戶,削弱傳統大促的吸引力。
(3)監管趨嚴:價格欺詐或面臨更嚴處罰
- 2023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已對“虛假促銷”開出多張罰單,2024年618期間多地消協發布消費警示;
- 未來可能出臺更嚴格的“價格備案制度”,要求商家提供真實歷史售價數據。
4. 未來趨勢:大促還能“狂歡”嗎?
- 短期:618、雙11等大促仍會存在,但“全場五折”時代已結束,消費者需更謹慎比價;
- 中期:平臺或轉向“常態化低價+精準促銷”,如拼多多的“百億補貼”模式;
- 長期:若價格信任持續崩塌,大促可能徹底失去吸引力,電商行業需尋找新增長點(如內容電商、社交電商)。
5. 結論:從“狂歡”到“博弈”,電商大促進入新階段
618的“反向漲價”現象,本質是電商行業增長放緩后的必然調整。當消費者不再盲目相信“大促=便宜”,平臺和商家必須回歸商業本質——真正的價值,而非數字游戲。未來,誰能重建價格信任,誰才能贏得下一輪競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