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達摩財經
6月17日,中銀基金發布高級管理人員變更公告顯示,公司董事長章硯因工作調整離任,且未轉任公司其他工作崗位。章硯離任后,公司執行總裁張家文將代為履行董事長職務。
章硯在中國銀行有著很長時間的工作經歷,歷任中國銀行總行全球金融市場部主管、助理總經理、總監,總行金融市場總部、投資銀行與資產管理部總經理。2017年,中銀基金原董事長白志中離任,章硯接任公司董事長,至今任職時長已近8年。
張家文同樣也來自中國銀行,歷任中國銀行蘇州分行太倉支行副行長,蘇州分行風險管理處處長,蘇州分行工業園區支行行長,蘇州分行副行長、黨委委員。2013年,張家文加入中銀基金,至今已12年。
截至2024年年末,中銀基金資產總額為64.82億元。去年全年,中銀基金實現凈利潤7.90億元,較2023年的7.02億元有所增加。
作為背靠中國銀行的大型公募,中銀基金憑借渠道優勢近幾年管理規模穩步增長。但在經歷了股市、債市、ETF風格輪轉的市場行情下,中銀基金卻顯得有些跟不上節奏。
2017年章硯剛剛接任董事長時,中銀基金的管理規模尚排在行業前十之內,時至今日,中銀基金的排名已掉到第18位。隨著中銀基金換帥,能否打破目前困局也值得關注。
中銀基金“偏科”困境
中銀基金成立于2004年,甚至比工銀瑞信、交銀施羅德、建信基金三家首批銀行系公募成立時間還早。
中銀基金起初只是中國銀行的孫公司,由中銀國際證券、中銀國際控股和美林投資共同發起。2008年,中國銀行通過收購股權直接持股83.5%,并更名為中銀基金。貝萊德合并美林投資后,持有另外16.5%股份。
由于中國銀行對中銀基金的絕對控股,因此中銀基金的董事長、總經理多來自中行系統。直至2012年,中銀基金引進原嘉實基金營銷副總李道濱擔任總經理。
在李道濱和中行渠道的加持之下,中銀基金管理規模得到不小的提升。2018年7月,中銀基金的非貨規模一舉做到公募第二,僅次于易方達。
當然,這與中銀基金長久以來對固收產品的依賴不無關系。2018年,股票市場全年下跌,而債市反而迎來牛市行情,這使得固收強、權益弱的中銀基金反倒在眾基金公司中脫穎而出。
之后市場熱點開始輪動,2019年后的股市上漲行情中,易方達、廣發、富國等主動權益大廠收益明顯。2022年至2023年,債市走牛,廣發基金、招商基金等相對受益。而后的ETF爆發過程中,華夏基金、易方達、華泰柏瑞受益更多。而中銀基金則在各個階段受益都不明顯。
在中銀基金連續錯失熱點后,李道濱在2021年底離職,公司沒再進行市場化招聘,出身中行的副總張家文就任總經理至今。
對固收的過度依賴無疑成了中銀基金業務突破的要穴。截至6月18日,中銀基金債基+貨基的規模為6200.71億元,占全部基金規模的95.3%。
而中銀基金的權益類基金近年來不升反降,以混合型基金為例,在2021年一季度創下621.01億元規模的歷史高峰后便持續下滑。今年一季度,其混合型基金規模下降到206.87億元,期間降幅達66.69%。
權益類產品規模下滑,與其收益率不佳表現也有很大關系。截至6月18日,中銀基金混合型基金近一年的平均收益率為7.63%,在全行業排名72位。
對權益基金的不重視,也導致中銀基金權益類基金經理接連出走。近三年間,中銀基金共有17名基金經理離職,包括陳鵠飛、王帥、吳印、王偉等從業十年以上的老將。現任46名基金經理中,17人任職不足3年,其中,權益投資總監李建出身固收,仍以管理債基為主,也引發業內“固收將領統帥權益”的質疑。
錯失指數基金業務
在主動權益實力不足時,布局指數基金成為眾多基金公司增強權益規模的重要路徑。華泰柏瑞、國泰基金、華寶基金等機構正是借此成功拓展了市場空間。
反觀中銀基金,其指數業務發展卻顯現出明顯的戰略滯后與執行偏差,錯失了這一快速增長賽道的關鍵機遇。
中銀基金在指數產品布局上的短板,直觀體現在產品數量嚴重不足。即便將ETF、場外基金、指數增強等不同形式的產品合并計算,其指數產品線總量也僅不足20只。這與頭部公司動輒八九十只的龐大規模相比差距懸殊,反映了中銀基金對指數化投資這一重要戰略方向重視程度不足。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產品戰略的持續性缺失。事實上,中銀基金涉足指數領域并不晚,2009年后,中銀基金就陸續推出中證100指數增強基金、國企ETF、滬深300等權指數LOF。然而此后多年卻陷入沉寂,直至2017年才推出滬深300指數增強。
在發布幾款產品后,2023年末,中銀基金才相對密集地推出了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指數增強、中證500與中證1000指數增強產品,并于去年發行央企紅利50指數。這種斷斷續續、缺乏連貫性的產品發布節奏,暴露了其在指數領域長期規劃與執行力的薄弱。
更令人憂慮的是其戰略方向的模糊與混亂。多年來,中銀基金在指數領域似乎缺乏清晰的核心產品規劃。盡管嘗試了寬基、指數增強等多種類型,卻始終淺嘗輒止,未能形成有競爭力的產品縱深。在行業主題基金布局上更是幾近空白,對上證50、上證180、創業板指等核心指數也未能有效覆蓋。
過去兩年,A股市場反復震蕩,國內指數基金卻逆勢吸金,發展提速并持續擴容,公募基金紛紛鏖戰指數基金,ETF規模在去年突破3萬億元,成為市場極為重要的邊際資金增量之一。
而中銀基金在ETF這一核心戰場上卻嚴重缺位。當前中銀旗下ETF規模僅24.36億元,與主流公募基金形成巨大落差。其指數增強產品雖相對較多,但在本就容量有限的細分賽道中,中銀基金又未能建立起顯著優勢。產品形態重心過度偏向場外基金,進一步限制了其在快速擴張的場內指數市場中的影響力。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