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少有愛心的游客來說,每到一個新地方,街邊的小貓小狗小花小草才是最美的風景線,不擼一把都不算“到此一游” —— 59歲的 Yvonne Ford就是這樣一個人。
就在今年二月,前往摩洛哥旅游的Yvonne,在路邊擼到一只流浪小狗。整個過程輕松有愛,只是小狗最后“輕輕地撓了一下”這位大朋友。由于抓痕很淺,無傷大雅,Yvonne幾乎就沒把這事兒放在心上。
回到英國后,老太太就這么平安無事地日子照舊,該干嘛干嘛,直到最近:
“英國游客因接觸流浪狗而感染狂犬病死亡”
“英國媽媽死于狂犬病,家人坦白:她在摩洛哥旅游被流浪小狗輕輕一撓,完全按沒想到后果會如此嚴重”
就在兩周前,Yvonne突發疾病緊急入院。經檢查發現,讓她病倒的罪魁禍首,便是二月那次“輕撓”帶來的狂犬病毒。
"兩周前她開始頭痛發病,然后逐漸喪失行走、言語、睡眠和吞咽能力,最終離世,"Yvonne的女兒Robyn說,"我從未想過至親會遭遇如此不幸,我也希望借這個機會呼吁大眾嚴肅對待動物抓咬傷,及時為寵物接種疫苗,并提高周圍人的防范意識。"
Yvonne和孫女
狂犬病例在英國并不多見,最后一起境內狂犬病病例(非致命)還是在1922年。專家表示,犬只登記制度、流浪犬安樂死及檢疫措施是根除該病毒的關鍵。
但在外國(尤其是亞洲與非洲地區),狂犬病尤為常見。世界衛生組織(WHO)評估顯示,西歐現屬狂犬病低風險地區,東歐國家為中等風險,非洲與中東國家則屬高風險:埃及、突尼斯、摩洛哥、土耳其等熱門旅游目的地均存在犬只傳播狂犬病的高風險。
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的數據顯示,2000至2024年間,英國共報告6例境外動物接觸導致的狂犬病例。
在Yvonne之前,一名叫Omar Zouhri的英國居民也喪命于度假期間感染的狂犬病。
2018年8月31日,時年58歲的Omar在摩洛哥探親期間被家貓咬傷。這只攜帶狂犬病毒的貓還咬傷了當地一名女童,但該女童及時在當地接受治療并完全康復。
10月28日,Omar出現"狂躁型狂犬病"癥狀:皮膚瘙癢、疼痛和肌肉抽搐。這些體征表明病毒已侵入中樞神經系統,此時治療已無效果。最終,他在11月4日病逝。
為了讓群眾提高警惕,UKHSA特別建議前往狂犬病高發國家的民眾盡量避免接觸犬貓等動物,出行前應咨詢專業機構接種狂犬疫苗。
狂犬病通過受感染動物的咬傷或抓傷傳播,致死率接近100%。該病潛伏期通常為3至12周,個別案例可能更長:在Yvonne的案例里,惡疾潛伏了近四個月。
臨床早期癥狀類似流感,后期則表現為發熱、頭痛、惡心嘔吐、躁動焦慮、吞咽困難及唾液分泌過多等癥狀。患者可能出現飲水恐懼、幻覺乃至癱瘓等神經系統癥狀 —— 一旦出現癥狀,就很難救過來了。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若在暴露后及時接受預防治療(PEP),效果是非常顯著的 —— 但不少患者總會想當然地認為“問題不大”,結果錯過了最佳干預期。
UKHSA專家還建議,如果不幸在這些國家被動物咬傷、抓傷或舔到傷口,應立即用大量肥皂水沖洗傷口,并即刻就醫。
除了狗子,英國本土蝙蝠也可能攜帶狂犬病毒。英國政府官網曾發過告示,提醒群眾注意防范這種動物。
這起令人心痛的悲劇,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與小動物互動時,務必保持互相尊重的安全距離。無論是流浪貓狗還是野生動物,它們都可能因恐懼或疾病做出應激反應。
英國衛生專家還提醒,即使是最溫順的寵物,在未接種疫苗的情況下也可能攜帶病毒。保持安全距離觀察,不隨意觸摸投喂,既是對它們的尊重,更是對自己生命的負責:真正的愛心不在于親密接觸,而在于給予彼此舒適的空間。
消息來源:BBC,每日郵報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于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