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原來是一家陶瓷廠,現在也轉型為制衣廠了。”汕尾市陸河縣服裝協會會長、高砂村黨總支部書記孔維振指著路邊的一家工廠介紹道。這家工廠的轉型,正是“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實施以來陸河產業轉型升級的生動縮影。如今,800多家服裝類企業遍布鎮村,跨境電商孵化基地內夜夜燈火通明,全縣超6000名婦女實現“家門口就業”,上萬村民可以“出家門、進廠門”,縣域服裝產業年產值突破25億元。
“讓老人不空巢、兒童不留守、富余勞動力變富裕動力。”孔維振道出了陸河微工廠發展的美好愿景。
河田鎮高砂村正是陸河縣服裝產業微工廠的發源地。2021年,村支書孔維振以服裝產業升級為契機,成功在村內引進首家服裝加工廠。由深圳返鄉的村民孔會青也成為了首批在家門口就業的村民。相比在深圳打拼,200米的通勤距離,每月4000元的保底收入讓她既能兼顧家庭,又能獲得經濟保障。
目前,高砂村已形成了23家服裝加工廠、4家服裝電商公司等加工集群,提供就業崗位上百個,帶動當地群眾就近就業,增加經濟收入,并探索形成了“中心工廠+衛星工廠+家庭作坊”的“1+N+X”高砂模式。實現“大廠帶小廠、小廠連萬家”的抱團發展。
“1+N+X”高砂模式的成功經驗,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迅速在陸河縣推廣開來。東坑鎮富口村的村民宋小燕同樣是家門口就業的受益者。“15年,2套房,3個小孩”,她這樣概括自己這些年的收獲。從事服裝行業已經15年的宋小燕,隨老板從廣州回到陸河工作后,自己的小家變得越來越好。今年,在和丈夫的共同努力下,她們在市區擁有了一套屬于自己的商品房。
微工廠改變的不止是農村婦女的處境,也讓其他富余勞動力找到了價值歸屬。水唇鎮富民興村產業園內的樂依制衣廠內,手部殘疾的羅況正在嫻熟地將服裝打包、搬運。羅況告訴記者:“我以前在超市工作,現在在制衣廠慢慢熟練后,工資也提高了?!?/p>
在制衣廠內,還有其他與羅況有著相似處境的人,他們多從事打包、搬運等工作。老板彭東樂坦言:“起初確實有顧慮,但他們做事勤快認真,生活態度也慢慢變得積極陽光起來了?!?/p>
除了制衣廠外,越來越多的返鄉青年投身跨境電商行業。上午10點,陸河縣富民興村產業園(水唇)內,身為美工兼運營的彭惠蜜已坐在電腦前,開始根據平臺客戶需求設計印花圖案,設計完成后,即可直接交由園內的印花機生產。芯苒科技(汕尾)有限公司負責人、“90后”彭應善也是從深圳返鄉的一員?!皠傞_始回來時人才比較缺乏,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來了?!彼老驳卣f。
越來越多的青年返鄉投身陸河服裝產業發展。 受訪者供圖
據孔維振介紹,目前,缺乏人才仍然是陸河服裝產業的發展難點,除了技術型人才外,制造方面的人工缺口仍有上千人。為此,陸河縣人民政府正加速完善公共服務,推進未來學校、保障房等項目建設,以吸引人口聚集?!皝砹司褪顷懞尤耍 笨拙S振笑著發出邀請,“希望更多人可以來陸河就業興業。”
如今,鄉村“微工廠”正成為振興“新引擎”。陸河縣三年培育富民興村工廠超1300家;化州市力引進培育鄉村“微工廠”575家,帶動就業近萬人;電白區打造微工廠約1300家,提供就業崗位3萬個......一座座“微工廠”以“家門口”就業,正不斷吸引人才回流。
視頻/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 李瑞雪 鄧寶盈
統籌:謝曉莉 林伊晴
策劃:洪繼宇 蘇曉璇 肖婉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