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擁有千萬粉絲的美妝博主張凱毅在社交媒體發起“取消女公廁馬桶”的話題,迅速引發了百萬網友的共鳴。
這事真不只是“坐”還是“蹲”的選擇,現在討論早變味了。
當“坐著方便”撞上衛生顧慮,這不就是在問公共設施有沒有替女生著想嗎?
馬桶蹲廁這點事,藏著多少被忽略的生活細節?
千萬粉絲網紅呼吁取消女廁馬桶
美妝界博主張凱毅又開炮了!
這次她的火力對準了公共女廁的馬桶,一句“取消馬桶,還我蹲坑”,很快引發了大量網友,特別是女性網友的共鳴,相關話題很快登上微博熱搜。
在短短2分鐘的視頻里,張凱毅瘋狂輸出公共馬桶的“三宗罪”。
馬桶圈上的不明污漬和致病菌(尤其婦科病風險)。
智能馬桶的誤觸沖水,細菌隨水花四濺。
女性上廁所選擇“半蹲”姿勢,結果腿抖成篩子不說,最后清潔阿姨罵罵咧咧。
張凱毅的視頻說出了不少女性網友的心聲。
但也有網友認為一刀切的取消不能解決問題。
有的網友認為可以增加一次性馬桶墊蹲便不要自動沖水等等。
電影《猜火車》
上廁所看起來不起眼,但其實是對人非常重要。
根據世界廁所組織的統計,人一生中累積有約813天是在衛生間里度過的。干凈、衛生、舒心的衛生間,不僅可以讓自己保持身心舒暢,還有助于減少疾病的傳播。
在“去公廁你選蹲廁還是馬桶?”時,選擇蹲廁的人占比壓倒性的多數。
“如廁難” 也成了女性們的一大困擾。
男性衛生間一般都會有小便池,能夠實現大小便分流,并且女性上廁所的平均時長要大于男性,這使得女廁所門口排長隊成為公共場合的常見景象。
這一現象,也促使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不同的如廁方式。
如今,馬桶已然成為現代生活方式,但 “亞洲蹲” 和 “歐洲坐” 誰能大行其道?
中國蹲坑vs西方馬桶,
誰能大行其道?
很多人想問商場的馬桶怎么會那么多?到底哪來的?
中西方這蹲坐習慣的差別,其實藏著段文化歷史。
18世紀歐美人造出馬桶后用了幾百年,慢慢就養成了坐著如廁的習慣。
其次對于行動不便的老人而言,馬桶不僅是坐具,更是守護晚年尊嚴的安全屏障。
我也曾目睹過一位老人在公廁外徘徊,就是因為里面全是蹲便而放棄排隊。
這種現實顧慮,讓馬桶成了特殊群體的剛需。
為什么西方傳來的馬桶沒被咱們改回蹲坑?
其實打從老祖宗那會兒起,這“蹲”還是“坐”就不是個單純的生理問題,而是刻著階級密碼的社交符號。
你想啊,明代宮廷里開宴會,官宦家的小姐夫人要上廁所,宮里專門擺上臨時馬桶。
為啥不用蹲坑?在古代,能坐著如廁可是身份象征。
宮廷畫卷里畫過,太監們伺候主子用的“坐式溺器”,不僅有軟墊還有熏香,跟民間蹲茅坑的場景完全倆世界。
這馬桶一坐,階級優越感就出來了。
袁世凱送給慈禧的坐便器
到了民國更有意思。
上海的文人圈特流行“滬居優越感”,為啥?就因為他們先用上了電梯、抽水馬桶這些“西洋玩意兒”。
那時候寫文章都得提一嘴“家里裝了抽水馬桶”,跟現在曬豪車似的。
《上海新報》在1866年介紹的抽水馬桶
抽水馬桶被貼上“高級”“文明”標簽,從來就不只是因為好用,更是因為它曾是少數人特權的象征。
然而時過境遷,百年后的今天,即便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女性仍對蹲廁情有獨鐘。
原因是她們并不愿意在公共廁所里,與別人的屁股在馬桶上有肌膚之親。
這事兒真不是矯情。世界廁所組織早有調研:女廁馬桶圈的清潔頻率比男廁低30%,但使用時長卻是男性的2.3倍。
但比衛生問題更扎心的,是這種尷尬里藏著的性別忽視。
看到馬桶墊上的尿漬,墊紙怕不夠厚,蹲著怕腿麻,最后只能踮著腳用“扎馬步式”速戰速決。
這個看似小事的事件,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在社會中所面臨的巨大悲哀:好像女性的衛生需求天生該為“設施便利”讓步。
就像網友說的:“蹲廁之所以沒被淘汰,不是因為多高級,而是它至少讓女生不用糾結‘屁股該往哪兒放’。”
馬桶和蹲廁到底誰更勝一籌,一直是大家爭論不休的話題。
其實拋開個人習慣不談,單從衛生角度來說,馬桶還真比蹲廁更干凈。
由于馬桶是虹吸式沖洗,而蹲廁是直接沖洗,蹲廁更容易濺起水花。
夸張點說,蹲廁濺起來的水花,甚至能飛到成年人的上半身,馬桶就不會出現這種 “社死” 場面。
至于很多人擔心的皮膚病傳染,醫生說了,必須是一個有皮膚病的人剛坐過,然后一個屁股上有傷口的人跟著坐下去,才有傳染的可能。
其實蹲坐之爭,早該跳出“誰更文明”的誤區。
有一個段子,問:城市人和農村人的區別是什么?答:城里人坐著拉屎,農村人蹲著吃飯。答案很直接,不過卻中肯。
在農村,大家祖祖輩輩習慣蹲著上廁所,在城市里,公共廁所也到處都是蹲廁。
這么一算,起碼一半以上的中國人,提起廁所,第一反應都是蹲坑。
蹲或坐,并非誰比誰更文明,只是經過歲月的洗禮而形成的生活習慣。
當我們不再糾結“誰更高級”,轉而思考“能不能多裝個扶手”“清潔能不能更及時”,或許才能讓上廁所這件事,從生存難題變回生理需求。
取消馬桶是矯情還是剛需?
這場爭論的背后,其實藏著大家對生活方式和公共衛生的不同看法。
支持馬桶的 “馬桶派” 站出來說話了:孕婦大著肚子蹲久了容易腿麻,腿腳不便的老人、殘障人士更是離不開坐便。
你看人家日本,90% 的公廁都用馬桶,衛生標準照樣高得沒話說!
但 “蹲坑派” 立刻反駁:國情能一樣嗎?
數據顯示,中國公廁馬桶清潔頻率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細菌超標率更是高達 72%,誰敢放心坐啊?
仔細一琢磨,雙方吵得不可開交的深層次矛盾,歸根結底還是清潔維護的問題。
現在不少國內公廁都換上了智能馬桶、感應沖水這些高檔設備,可管理卻沒跟上趟兒,陷入了 “高檔設備 + 低維管理” 的怪圈。
馬桶表面看著光鮮亮麗,實際藏污納垢,難怪大家心里犯嘀咕。
說起來,為啥咱們中國人偏愛蹲坑?
往根兒上刨,這和老祖宗傳下來的習慣脫不了干系。老一輩人從旱廁時代過來,蹲著方便早成了肌肉記憶。
再加上公共廁所衛生狀況參差不齊,誰都不想一屁股坐在看不見的細菌上,蹲坑自然成了更安心的選擇。
不過話說回來,過去農村用旱廁,是因為經濟條件和衛生觀念有限。
可現在你去看看,連景區的蹲式廁所都裝上了自動沖水、暖風烘干,一點不比馬桶 “低端”。
其實蹲坐之爭從來不是文明鄙視鏈,而是生活習慣的百花齊放。就像甜咸豆腐腦各有擁躉,馬桶圈的暖與蹲廁的瓷白,不過是不同生活場景長出的選擇。
關鍵就一條:清潔做到位,設施夠貼心,管它是“亞洲蹲”還是“歐洲坐”,能舒舒服服解決需求的,就是好的。
從旱廁到智能蹲廁,變的是設施迭代,不變的是咱對方便的終極追求——畢竟上廁所這事兒,舒服才是王道。
hi~inker
歡迎你加入我們的印客共建社群
大家好,印客美學現在有100多萬的粉絲。建立這個社群,是希望找到好的品牌和好的操盤手,來共建。我們會開放出印客美學,引入好的品牌,好的操盤手,跟我們一起來玩轉。
如果你是創始人,有好的產品,有好的團隊,但是產品不知道該怎么賣出去,我們可以提供自己的百萬私域流量,一邊帶動你的產品銷量,一邊培養你的團隊學習私域運營的技能。
如果你是上班族或者自由職業,可以來學習如何成為操盤手,多一份收入和經驗,或是想找到人生第二條曲線。不要錯過機會。印客擁有百萬粉絲。不缺流量也不缺產品,所以有很多的機會,大家可以大膽來學習和實踐。
所以進入這個社群后,請先加群主微信,告訴他,你是做什么的。我們近期會有公開課,來告訴大家我們如何鏈接彼此。
我在群里等你。
- 歡迎關注少禾美學視頻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