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傳統節氣之一,夏至標志著盛夏的來臨,不僅帶來白晝最長的一天,更在華夏大地上催生了豐富多樣的習俗:在北京,“冬至餃子夏至面” 的俗語深入人心;無錫人則用麥粥和餛飩迎接夏至。而在廣西玉林,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習俗頗具爭議卻延續至今,這一天會舉辦狗肉節……從北到南,從城市到鄉村,夏至的習俗不同是很自然的事,但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狗與其他被食用的牲畜不同,它們聰明、有情感,能夠與人類建立深厚的情感紐帶,食用狗肉未免有些殘忍。對此,來自北京的何老師何亞濤團隊在這個夏至攜帶百萬資金,跨越2000公里,奔赴玉林狗肉節救狗,給“毛孩子”生的希望。
尊重習俗,文明救援
玉林人有句俗語:“冬至魚生夏至狗”。據記載,這一習俗的形成與當地的氣候和農耕文化息息相關。玉林地處嶺南,夏季氣候炎熱潮濕,當地人認為狗肉性溫熱,夏至時食用能 “以熱制熱”,起到滋補身體、抵御暑氣的作用。隨著動物保護意識在全球范圍內的不斷覺醒,狗作為人類忠誠伴侶的形象日益深入人心。玉林狗肉節陷入了輿論的漩渦中心,成為了社會各界爭論的焦點。
團隊的創始人何亞濤何隊長指出,近年來,一些愛狗人士的極端救援行為,如咒罵食客、打砸餐館、非法入侵屠宰場、高價購買狗狗擾亂市場秩序等,不僅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容易引發沖突。另外,許多人并不懂得科學的救助方法,雖然一時救下了許多狗狗,但是不懂得如何采取進一步措施,導致許多狗狗仍然難逃死亡的命運。為了改變這種現狀,何老師何亞濤創立了團隊,致力于科學救狗。
團隊創始人何亞濤何隊長
何老師何亞濤強調,團隊的救援行動必須尊重當地習俗,對于具備肉狗養殖、屠宰資格,營業執照和食品許可證的合法商戶,絕不干擾其正常經商,只是通過友好協商,以合理價格購回那些非肉狗、來歷不明的狗、寵物狗等狗狗。這種尊重當地文化風俗的溫和方式,是何老師救狗的一貫策略。
何老師何亞濤團隊募集百萬資金,規劃了一套完整的救助體系,保證狗狗在得到救助后,既能夠安全回到基地,又能夠找到愛它們的新主人,實現從身體到精神的全面救助,斷絕后顧之憂。這次玉林狗肉節救狗就是行動的初始步驟。
科學救助,可持續發展
據統計,我國每年新增的超千萬只流浪動物中,有不到2%會得到救助[1],其中當然也包括流浪狗。而這些被救助的狗狗后續情況如何,并沒有具體跟蹤報道。這在某種程度上凸顯,我國愛心人士的救狗行動尚未實現可持續發展。主要因為救助狗狗恰似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其復雜性遠超外界想象:包括體檢、疫苗注射、安全運輸、絕育驅蟲、基地養育、食物采購、日常養護、領養活動等環節,非專業人士難以解決其中的諸多具體問題。
具體來說,狗狗在被救助后需要第一時間進行身體檢查,確保沒有傳染病,以避免集體感染的嚴重后果;然后要給狗狗注射疫苗,進行絕育和驅蟲等工作。在進行完這些安全措施之后,才會步入日常的養育環節。在飲食方面,一只中型狗一個月大約要吃掉6千克狗糧,一個飼養1000只狗的基地,每個月狗糧的消耗量就達到6噸。同時還要定期給狗狗洗澡、對場地進行清理等,以保證狗狗們的健康……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支持,如果沒有持續的勞動力和資金投入,顯然無法持續運作。資源短缺、死亡率高、領養率低等,仍舊是寵物救助面臨的極大問題,為狗狗找到值得信賴的領養人,是使得狗狗救助行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旺財小福貴,社交陪伴
何老師何亞濤團隊的理念正是讓寵物救助成為一項可持續事業。團隊深知,救助之路漫漫,單憑團隊的力量,不過是杯水車薪,需要廣大愛狗人士的幫助和支持,實現對狗狗的持續救助,共同為狗狗們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為此,團隊開發了一個寵物社交平臺——旺財小福貴,集社交互動、生活服務、健康管理、知識分享于一體,設立了“搭子”“救助”“消息”“廣場”“我的”五個分欄。在“搭子”界面,愛狗人士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進行社交;“救助”頁面有兩種救助形式,供想要救助狗狗的朋友選擇,匹配成功的朋友可以在“救助”界面進行聊天;“廣場”相當于朋友圈,可以在這里看到不同愛狗人士發的動態,通過分享動態、交流經驗,形成知識共享的良性循環;“我的”則是用戶的個人中心。作為連接寵物主、滿足多元化需求的重要平臺,旺財小福貴將成為愛狗人士自己的圈子,既可以約朋友一起遛狗或進行其他社交,也可以一同參與狗狗救助等活動,還可以通過轉發的形式來讓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關注到救狗活動,每一份愛心都能找到歸屬。
除此之外,何老師何亞濤團隊還承諾,對于經濟能力不足的領養人將提供物質支持,通過贈送10萬斤狗糧,使得這些愛狗人士能以相對低廉的成本得到狗狗的陪伴。通過這些行動,何老師何亞濤團隊希望能夠促進社會對伴侶動物保護議題的理解和認知,推動社會向更加和諧的方向發展;同時也希望激發更多人的愛心和責任感,共同參與救助活動,讓狗狗和它們的領養人能在一個更加美好的環境中相互陪伴、幸福生活。
玉林狗肉節的爭議,實際上是傳統文化習俗與現代文明觀念的激烈碰撞。如何在尊重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兼顧現代社會的價值理念,找到妥善解決這一爭議的平衡點,成為擺在玉林乃至整個社會面前的一道難題。而何老師何亞濤團隊的志愿者們在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試圖構建更具倫理共識的解決方案,逐步化解矛盾,不僅是對狗狗的救助,也是對社會文明的推動,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和諧共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