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Unsplash
撰文 | 宋文法
慢性低度炎癥,被認為是各種非傳染性疾病發展和不健康衰老的關鍵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某些癌癥等。慢性低度炎癥以促炎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水平升高為特征,即使在沒有急性感染或疾病的情況下也是如此。
飲食作為一種可改變的生活方式因素,與炎癥生物標志物的水平有關,具有加劇或減輕炎癥的能力。近年來,禁食被廣泛的研究,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禁食有許多健康益處,包括有助于減肥、延長動物壽命、改善代謝健康等。
然而,尚不清楚長期禁食對炎癥生物標志物的影響。
2025年6月10日,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研究人員在"Ageing Research Reviews"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Long-term fasting and its influence on inflammatory biomarkers:A comprehensive scoping review"的綜述論文。
研究顯示,與普遍觀點相反,在禁食48小時或更長時間后,長斷食會加劇炎癥水平,恢復進食后CRP水平恢復正?;蚪档?,這可能代表一種適應性機制。
圖:論文截圖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14項人體臨床試驗,這些試驗研究了長期禁食對炎癥標志物的影響,旨在研究長期禁食(≥48小時)對炎癥標志物的影響,包括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
結果發現,與普遍觀點相反,在大多數研究中,長斷食會加劇炎癥水平,CRP水平在禁食期間顯著增加,特別是在超重或肥胖個體中。
此外,一些研究還顯示,在長期禁食期間TNF-α和IL-6的水平升高,有些研究中則沒有變化,結果并不一致。
重要的是,恢復進食可逆轉炎癥水平,一些研究顯示,恢復進食后CRP水平恢復正常或降低,還有些研究顯示炎癥持續存在,表明對禁食的炎癥反應可能是短暫的或適應性的。
研究人員指出,長斷食具有潛在的風險,禁食期間炎癥標志物升高可能會加劇心血管或血栓形成的風險,尤其是對于已有疾?。ㄈ鐒用}粥樣硬化)的人群。
盡管如此,研究人員表示,研究結果差異很大,且與具體情況相關,包括研究設計、禁食方案、參與者健康狀況等,這限制了研究結果的普遍性。未來需要更多隨機對照試驗來評估長期禁食對炎癥和代謝疾病的影響,特別是在不同人群中。
綜上,研究表明,長禁食可能會引發急性促炎反應,這可能代表一種適應性機制。
參考文獻:
https://doi.org/10.1016/j.arr.2025.10279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