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是大部分脊柱疾病診斷的金標準,但拍片質量參差不齊導致讀片診斷差異高達50%。印度脊柱外科醫生調查100多家醫院放射科發現的脊柱MRI常見拍片問題,我這些年同樣都遇到過。
這些質控細節問題,包括但不限于:
-沒有T1橫斷面和(或)矢狀面圖像
-不標注矢狀面序列掃描方向(從左往右還是從右往左掃)
-掃描層面不夠,沒遵循Macnab原則
-橫斷面掃描與椎間隙不平行
-腰骶部掃描不包含骶髂關節
-沒有T1橫斷面和/(或)矢狀面圖像
印度35%的MRI缺少T1橫斷面,8%缺少T1矢狀面。國內醫院脊柱T1矢狀面全都有,T1橫斷面幾乎都沒有。T2壓脂相矢狀面有些二級醫院沒有。
T1矢狀面可以顯示真空征、Modic改變等關鍵特征。
T1橫斷面有其特殊診斷意義。比如腰椎雙神經根變異的診斷,就要借助T1橫斷面腰骶部聯合神經根的MRI診斷。
(圖1)T2橫斷面顯示雙側壓迫,但T1確認僅右側突出,避免了誤判。
(圖2)T1橫斷面確診為硬膜外脂肪增多癥,僅憑T2圖像可能誤診為椎管狹窄。
Modic改變:I型水腫期,T1低信號,T2高信號(4A);II型硬化期,T1和T2均低(4B);III型脂肪變性期,T1和T2均高(4C)
-不標注矢狀面序列掃描方向(從左往右還是從右往左掃)
矢狀面序列掃描方向對于判斷癥狀側別至關重要,比如看椎間孔病變是左側還是右側?需結合橫斷面判斷。印度85%的醫院從右往左掃,15%醫院從左往右掃。序列掃描方向不一致會造成誤判。國內幾乎都不標注矢狀面掃描方向。好像都是從右往左掃。
此外,還存在層面數量混亂,明明一次掃描上百個層面,但有些層面就給你兩三張甚至不給,有些層面又給你十幾張,且有時圖像排列混亂,不按順序隨心所欲。
-橫斷面掃描層面不夠,沒遵循Macnab原則
Macnab原則——脊柱橫斷面掃描的四個關鍵層面:椎弓根上、椎弓根、椎弓根下/椎間孔和椎間盤水平(圖6A)。
國內幾乎所有的脊柱橫斷面掃描都集中在椎間盤的三個層面(圖6B),甚至有些醫院只掃椎間盤的:兩個層面或一個層面。
想必大家都碰到椎間盤脫出向上或向下到了椎體后方,掃描層面不夠的尷尬。明明矢狀面提示椎間盤突出,就因為椎間隙掃描層面不夠,橫斷面就是看不出來。
我的脊柱病人常規檢查除了該節段的核磁,還要動力側位X片、椎體三維CT,不要椎間盤CT平掃。因為椎體三維CT是這一節段連續密掃,雖然軟組織顯示沒MRI那么清晰,但至少包括了Macnab原則的:所有區域。
-橫斷面掃描與椎間隙不平行
印度有近1/3放射科的MRI橫斷面切面與椎間隙不平行。國內醫院幾乎都平行。
我遇到第一家醫院MRI提示頸椎間盤突出。過段時間去第二家復查,因為沒和椎間隙平行掃描,橫斷面沒看出問題。不得已第三家醫院又做了一遍。
MRI顯示神經根位于椎間盤前方(圖5A)。如果沒有平行椎間隙掃描,將無法發現此情況。圖5B、C展示平行與非平行層面掃描。
-腰骶部掃描不包含骶髂關節
骶髂關節退變也會導致臀部、大腿和小腿上方疼痛,常與腰椎病變混淆。其實10%-25%的腰痛是骶髂關節問題導致。
60%的印度醫院會在做腰椎MRI的同時帶上骶髂關節。但國內腰椎和骶髂關節是兩個獨立拍片部位,一般不會開一個檢查同時做這兩處。而且很多臨床醫生對骶髂關節退變造成的腰痛沒什么概念。
建議遇到腰骶部、大腿疼痛患者,除了腰椎核磁,再做一個:骶髂關節三維CT。
來源:景椎
作者:蘭州大學第二醫院 王景
聲明:本文內容及圖片均為轉載內容,如涉及版權問題請相關權利人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會立即處理配合采取保護措施,以保障雙方利益。
為什么要投稿?是為了記錄自己的醫學之路!是為了與更多的骨科同道交流分享!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而受益!讓傳播知識成為一種習慣,是“玖玖骨科”讓你投稿的理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