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全國講話落地,德黑蘭與華盛頓之間本就脆弱的對峙平衡被徹底打破,這位84歲的宗教領袖面對鏡頭做出標志性手勢,任何了解波斯歷史的人,都不該用威脅性語言與伊朗對話,這番表態直接回應了特朗普早前美國隨時可以殺死哈梅內伊的言論,也標志著美伊之間最后的外交緩沖帶已不復存在。
首先軍事部署數據揭示了美軍的戰略重心,從夏威夷希卡姆基地起飛的32架KC135加油機集群,正在為轉場的48架戰斗機,提供跨洲際空中加油,在地中海游弋的尼米茲號航母戰斗群,帶著其搭載的60架艦載機轉向霍爾木茲海峽方向,這些兵力調動都指向同一個目標,那就是在伊朗周邊形成全天候空中打擊體系。
而在五角大樓的作戰預案中,福爾多鈾濃縮設施始終是首要打擊目標,這座深藏于厄爾布爾士山脈腹地的核設施,覆蓋著90米厚的復合巖層與多層加固混凝土。
據以色列國防軍情報部門估算,要摧毀伊朗福爾多鈾濃縮設施,需要至少連續命中3枚GBU57巨型鉆地彈,而這種每枚造價300萬美元的掩體克星,目前全球僅有美國空軍具備實戰投送能力。
對此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模擬推演顯示,若執行外科手術式打擊,美軍需要動用3個隱形戰斗機中隊實施防空壓制,再配合10艘以上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發射超過200枚戰斧巡航導彈,才能在48小時內癱瘓伊朗80%的雷達預警系統,但該方案存在致命隱患,伊朗在邊境地區部署的信仰373防空系統,曾成功攔截過模擬隱身目標的導彈試驗。
而更大的戰略困境在于,即便成功摧毀核設施,美國也難以達成政治目標,1991年的海灣戰爭,多國聯軍摧毀了伊拉克92%的固定軍事目標,但薩達姆政權仍維持了12年統治,德黑蘭政權相較于當年的巴格達,在地緣戰略縱深和內部凝聚力方面明顯更具優勢。
特朗普政府若對伊朗采取有限軍事行動,其核心目標應聚焦于三點,分別是確保打擊效果滿足可宣傳的勝利、將戰爭周期壓縮在選舉周期內、避免地面部隊介入,但根據蘭德公司2024年度報告,美軍若對伊朗實施高強度空襲,日均作戰成本將高達7.8億美元。
從政權更迭的可能性分析,哈梅內伊體制的穩定性遠超外界想象,該政權通過巴斯基民兵組織實現了對全國70%城鎮的直接控制,革命衛隊經濟集團掌握著國家40%的GDP,即便遭受毀滅性打擊,德黑蘭仍可依托里海沿岸的備用指揮系統,和南部的恰赫巴哈爾地下城維持運轉,更關鍵的是,什葉派新月地帶的地緣屏障為伊朗提供了戰略緩沖,德黑蘭能在24小時內動員起跨越5國的非對稱作戰力量。
美伊若爆發全面戰爭,帶來的經濟沖擊將直接動搖美元霸權體系,世界見證的或許不是新帝國主義的擴張,而是一個超級大國在戰略透支中的困獸之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