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航天的未來之路,既是星辰大海的壯闊征途,也是技術與市場深度融合的實踐探索,在政策護航、技術突破、資本賦能的多維驅動下,我們正從“追趕者”向“引領者”蛻變。
回望過去,人類對星空的憧憬,猶如一條綿延不絕的歷史長河,貫穿了漫長的歲月。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在發展,技術在革新,浩瀚蒼穹對人類已不再那么可望而不可即。2025年,人類正站在商業航天新紀元的門檻上,從可重復火箭的轟鳴到低軌衛星星座的璀璨,從亞軌道旅行的雛形到月球基地的藍圖,商業航天的價值逐漸被大家所看到,它已從科學幻想蛻變為驅動全球經濟轉型的核心引擎。然而,這場征途并非坦途。盡管商業航天的前景一片光明,但前行的道路究竟在何方,仍有待不斷探索。商業航天的未來,機遇與挑戰并存。
抓住機遇,擁抱競爭
據預測,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將在2030年突破12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22.3%,而全球市場更將邁向萬億美元量級。鑒于商業航天的戰略價值,面對豐富的太空資源,為構建衛星互聯網,搶占頻譜和稀缺軌道資源,各國都積極致力于發展航天事業,美國的SpaceX、藍色起源等企業已率先布局可回收火箭、衛星互聯網等賽道,技術優勢顯著,其中SpaceX公司在過去的數年間,專注于研發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成功開發了獵鷹9號和重型獵鷹火箭等,通過回收和重復利用火箭的主要部件,大幅降低了發射成本,并占據全球60%以上的發射份額。歐洲的Arianespace、俄羅斯的Roscosmos等公司,在衛星發射服務領域具有深厚的背景和豐富的經驗,不僅提供傳統的衛星發射服務,還在商業衛星制造和運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商業航天起步雖晚,但發展迅猛。2023年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達1.5億元,占全球23%,預計2025年突破2.8億元。2025年我國“千帆星座”計劃實現648顆衛星的一期部署,目標在2030年前實現1.5萬顆衛星組網,但是,相比于美國SpaceX公司截至2024年3月已發射超6000顆衛星,在軌衛星數量占全球60%以上,我國的商業航天事業在衛星發射數量、全球市場份額等方面仍面臨多重挑戰。要想加速搶占市場份額,從“航天大國”轉變為“航天強國”,我們仍然任重而道遠。
目前,我國采用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協同發展的全產業鏈格局,國有企業主導戰略任務、民營企業推動市場創新,國有企業(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憑借其在資源整合、技術積累和政策支持上占據優勢,主導國家重大航天工程,包括載人航天、空間站建設、深空探測等,并通過共享研發平臺(如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設備儀器共享平臺)、開放供應鏈(如星箭電氣互聯系統制造中心),推動全產業鏈協同發展。民營企業以靈活性和創新性為核心競爭力,共同推動中國航天從“國家主導”向“市場化、國際化”轉型,通過市場化機制加速技術轉化,其中銀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河航天)致力于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的研發和應用,計劃構建覆蓋全球的衛星互聯網星座,為用戶提供高速、穩定的通信服務;星際榮耀航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專注于運載火箭的研發和發射,成功進行了多次火箭發射任務,為商業衛星的發射提供了可靠的運載工具;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箭航天)也在積極推進火箭發動機和運載火箭的研制,為太空商業活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上海垣信衛星的“千帆星座”對標SpaceX星鏈,已發射90顆衛星,并與馬來西亞等國簽署合作協議。隨著民營企業與國有巨頭的協同效應進一步釋放,將共同推動構建“地球-深空”的經濟新邊疆。
三位一體,協同創新
商業航天的快速發展依賴于技術突破、政策引導與資源整合的深度協同,三者相互賦能,共同推動行業從技術驗證邁向規模化應用,構建全產業鏈生態,因此,要想推動商業航天的大規模發展,必須堅持“技術-政策-資源”三位一體,協同創新,共同發展,然而目前我國在技術、政策、資源各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挑戰。
技術方面,可回收火箭是降低發射成本的核心路徑,垂直回收應用價值最高。目前,國內藍箭航天的朱雀三號VTVL-1可重復使用垂直起降回收試驗箭完成十公里級垂直起降返回飛行試驗,計劃2025年投入商業發射,發射成本預計下降30%~50%,可見我國目前在可回收火箭技術上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然而該項技術仍然存在一系列的挑戰,如可回收火箭需在返回時精確調節發動機推力,尤其是在多臺發動機并聯工作的復雜熱力環境下。
深藍航天的星云一號一子級配備9臺發動機,入軌發射需同時點燃全部發動機,但國內尚未完整驗證多機并聯的穩定性;垂直回收要求火箭在返回過程中實現厘米級定位精度,尤其是在動態平臺(如海上回收)或復雜氣流條件下,中科宇航的海上回收試驗表明,需結合激光雷達、實時動態載波相位差分技術等克服海雜波和平臺晃動的影響,跨音速環境下的氣動優化和實時風修技術仍需突破;重復使用需火箭耐受多次高溫、高壓和振動沖擊,液氧甲烷發動機雖在積碳控制上優于液氧煤油,但其燃燒室和噴管的材料壽命仍需提升,朱雀三號等火箭雖已驗證液氧甲烷技術,但長期復用后的維護成本仍待優化,作為其主要液體燃料的液氧甲烷的需求量快速增長,對于燃料的供給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可回收火箭回收需預留燃料,會導致運力損失,研究表明,低軌運力需超過10噸才能體現回收價值,例如,深藍航天的星云一號火箭運力僅2噸,計劃中的星云二號火箭低軌運力達20噸,才能實現火箭回收的商業閉環;技術驗證周期較長,可回收火箭技術從亞軌道試驗到入軌回收需多階段迭代,例如SpaceX從首次亞軌道試驗到獵鷹9號成功回收耗時13年,而中國民營企業雖加速追趕,但入軌回收的成熟能力預計仍需5年左右,這個過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周期長、風險高,但國內資本多傾向短期回報,企業需兼顧資方壓力與技術積累,存在資本與長期投入的矛盾;作為全球商業航天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可重復使用發動機技術直接決定火箭回收的成敗,為了推動可重復使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在商業航天領域的廣泛應用,還需要打造具備量產條件的生產線,才能讓商業火箭裝上強勁“心臟”,助力我國在全球商業航天領域搶占先機。
當然,除了可回收技術外,例如衛星技術中涉及的制造工藝、核心器件、智能化水平及配套資源等,因生產周期長、成本高昂也是其面臨的一大挑戰。盡管銀河航天等企業通過工業流水線實現了衛星量產(如南通工廠年產數百顆衛星),但模塊化設計、標準化接口的統一仍需突破,以及算力提升與能耗控制難以兼顧,使大量原始數據需回傳地面處理,增加通信負擔等問題也需解決。
AI技術雖然從數據處理到自主決策均實現突破,但是技術成熟度低與成本壓力的問題仍然顯著,其受技術和商業模式的雙重限制導致在成本與盈利之間存在不對等關系,未來需進一步通過政策扶持、技術攻關和產業鏈協同突破技術發展瓶頸。
除了技術,航空材料來源也是一大挑戰。航空航天復合材料(如碳纖維、陶瓷基復合材料)、特種合金(如鈦合金、高溫合金)是商業航天器制造的核心材料,盡管國內企業在鈦合金等領域取得突破,但高性能碳纖維、耐高溫陶瓷基復合材料等仍嚴重依賴進口,主要來自美國、日本和歐洲。目前,國產材料制造工藝落后、性能存在差距,如陶瓷基復合材料的成型工藝復雜,國內企業尚未完全掌握高精度制造技術,國產碳纖維的強度、耐高溫性等指標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10%~20%的差距,制約了可重復使用火箭等技術的發展,而且國產新材料缺乏實際航天場景驗證,導致企業更傾向于選擇進口成熟產品。但是高端進口材料價格昂貴,導致衛星和火箭的制造成本進一步提高,國際供應鏈波動(如出口管制)則可能導致關鍵材料斷供,進而影響我國商業航天項目的進度。
政策方面,我國積極布局商業航天政策體系,從國家層面到地方政府,一系列舉措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如北京憑借深厚的科研底蘊與產業資源,提出“南箭北星” 的空間布局戰略,大力支持商業火箭和衛星制造;上海發布了《上海市促進商業航天發展打造空間信息產業高地行動計劃(2023-2025年)》,聚焦衛星制造、運載發射、地面系統設備、空間信息應用和服務等全產業鏈環節;海南則依托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建設商業航天發射場,積極推動衛星互聯網、商業火箭等產業發展,全力打造航天產業集群。此外,廣東、江蘇等多地也出臺政策鼓勵國際合作與市場拓展,推動商業航天企業 “走出去”,參與全球市場競爭,提升我國商業航天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
然而,在政策大力推動的同時,我國商業航天發展仍面臨諸多政策法規方面的挑戰。目前的政策法規體系尚不完善,存在創新倒逼政策的現象。如衛星出口領域存在政策空白,使得企業在開展國際業務時面臨諸多不確定性。未來,我國需進一步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形成多層次、多維度的政策框架,及時填補政策空白,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穩定的政策環境。從國際角度看,各國政府也積極制定本國的航天法規和標準。由于各國太空資源開發法規存在差異可能引發爭端,國際規則和政策對于維護市場秩序至關重要。當前美國憑借政策優勢與成本控制能力主導著全球商業航天市場,我國需要加強在細分領域的技術研發與創新,如天基測控,建立差異化優勢,提升話語權,從而推動我國商業航天技術輸出和主導相關技術標準制定。
資源方面,商業航天具有重資產、高風險、投資回報周期長、退出渠道有限、局部產業盈利模式不清晰等特性,導致其市場后勁不足。在航天基礎設施領域,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如低溫液體火箭工位稀缺且商業化使用程度低,難以滿足低軌星座帶來的爆發式發射需求。盡管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實現“雙工位”運行,年發射能力30發,但面對千帆星座、國網星座等“萬星星座”計劃,發射產能仍存在巨大缺口,設施建設與產能釋放需較長周期;測控資源方面,測控站數量不足制約發射靈活性與效率,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雖具備國際化測控能力,但仍需推動測控網絡市場化開放,吸引民營企業參與建設;此外,衛星制造工廠的規模化生產體系不完善,可回收火箭配套設施滯后,導致發射場與配套設施難以形成協同效應,阻礙了商業航天產業鏈的整體效能提升。
人才體系的不完善是制約商業航天發展的另一關鍵因素。商業航天對兼具戰略眼光、企業家精神和跨領域整合能力的領軍人物需求迫切,此類人才稀缺,導致行業過度依賴傳統航天體系人才,缺乏適應商業化需求的創新思維,導致技術路線同質化問題突出。航天制造依賴高精度工藝,需要長期經驗積累,但商業航天快速擴張導致技能型人才供需加劇,傳統“師帶徒”模式已難以滿足產業發展需求。此外,商業航天融合了航天技術、信息技術、金融等多領域知識,而目前我國民營企業人才結構仍以傳統航天背景為主,缺乏多元化創新能力,團隊結構單一,難以適應商業航天的市場化、產業化發展需求。
從“跟跑”到“領跑”
我國商業航天產業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深度融合新質生產力,在科技創新與高端制造領域持續突破,正加速實現從“跟跑”向“領跑”的跨越。近年來,政府工作報告多次聚焦商業航天,明確其作為國家戰略布局的重要地位,形成了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等國有企業為引領,民營企業廣泛參與的協同發展格局,未來將通過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推動產業能級躍升。
國家鼓勵衛星數據的挖掘利用與流通交易。基于衛星導航、衛星通信、衛星遙感、衛星互聯網四大核心技術,商業航天已形成覆蓋全產業鏈的應用矩陣:遙感數據賦能智慧農業;衛星互聯網助力遠洋航運與災害救援。
以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建設為例,依托低時延高帶寬的衛星通信、高精度導航構建“車、路、云、網、圖”的一體化基礎建設需求,實現人、車、路實時互聯與信息系統協同,推動商業航天持續賦能高級別自動駕駛。又如,基于衛星通信與遙感技術的智慧城市建設場景將依托衛星數據、無人機數據、地面感知數據,構建“商業航天+數字智慧城市時空地理”信息服務平臺,實現城市各信息要素的數字化、實時化和可視化,為城市管理提供更加可靠的決策支持,而面向消費級應用的手機直連衛星技術驗證應用場景將以消費級業務場景化落地為目標,拓展低軌衛星互聯網應用、實現商業閉環,為多場景大規模示范運用打下良好基礎。
圖/AI生成
太空旅游作為商業航天的新興消費領域,正從科學幻想走向現實。亞軌道飛行(距地面約100公里的卡門線)是目前最具潛力的太空旅游方式。游客可在3~5分鐘失 重狀態中,通過全景舷窗俯瞰地球弧線。例如,藍色起源的“新謝潑德”火箭完成了9次載人飛行,維珍銀河的“太空船二號”也進行了多次商業飛行。SpaceX的“北極星黎明計劃”更已實現1400公里(國際空間站高度的3倍) 遠地點飛行,并在那里進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太空旅游和太空行走。
聚焦國內,中科宇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計劃2027年首飛其亞軌道飛行器,2028年正式推出載人服務,單次搭載7名乘客;神舟系列飛船也有望開放空間站旅游業務,將允許國外航天員和游客參加,推動太空旅游國際化。盡管太空旅游面臨技術、成本與倫理等挑戰,但其對航天技術革新、經濟多元化的推動作用不可忽視。未來需以技術創新降低成本為核心、政策協同規范市場為保障、可持續發展為底線,加速“太空平民化”的進程,為人類探宇宙開辟新路徑。
中國商業航天的未來之路,既是星辰大海的壯闊征途,也是技術與市場深度融合的實踐探索,在政策護航、技術突破、資本賦能的多維驅動下,我們正從“追趕者”向“引領者”蛻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航天格局。在這一過程中,唯有堅持科技創新與市場導向的雙輪驅動,平衡風險與機遇,方能在全球太空經濟的浪潮中錨定航向,書寫中國航天的輝煌新篇章。(作者單位: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湖北中心)
(文章來源:《創意世界》2025年6月號)
【點擊下方小程序購買本期雜志】
編校:范曉華,審讀:郭麗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